白手起家的行户——杨启义
杨启义,茅坪上寨人,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三岁时丧父,随母亲改嫁,成为被人歧视的“随娘崽”,人戏称“黑耳朵”。稍长,为王寨王先有收留,让他带小孩换饭吃。光绪初,清水江战乱平息,木材贸易复苏。启义10岁时,受聘到卦治龙成明木行当学徒。启义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开始是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帮迎送往来山水客人。因头脑灵、眼口快、手脚勤,颇得主家喜爱。及至十六七岁,已成为木行骨干,常帮水客选购木材。有时还帮主家押运木材下运汉口、南京。启义征得主家同意,亦捎带少许“旁木”(绑在木排外侧起到保护正木作用的小径级条木)一并远销,亦赚得些许。
杨启义在龙成明家干到23岁,已小有积蓄,于是娶清浪王家女子为妻。成家后,回到茅坪,利用在龙成明家所攒得的本钱,开办了“杨义泰”木行,一有所赚,便购买青山和田产,同时大力营造以油桐为主的经济林、蓄禁薪炭林。经三十多年的努力经营,到民国中期,启义已成为茅坪的大户。其所经营的“杨义泰”木行,常年雇请伙计十余人,本着“诚以待客,信以赚钱”理念,迎来送往,主持山水客人的木材买卖。他在姊妹岩一带购置了大片山场。在铜鼓塘河对面蓄有几十亩麻栗林,每年请人烧炭几十窑,除自用外,还有外销。在老德山馆后山、太平冲口等处植有百余亩油桐林、油茶林。还先后购置水田百余亩,建有两幢窨子屋。
民国15年(丙寅,1926),清水江一带发生罕见饥荒,流民堵道,饿殍充野。杨启义于是令家人每天用铁锅熬粥救济难民,门庭若市。从这些蜂拥而来的灾民中,启义看到了一个机会。这年冬,他出资出粮,招请四邻饥民到姊妹岩将乡民挖蕨根深翻的坡地悉栽杉木,既解决了灾民的生活问题,又使其近千亩荒山造上了林。
杨启义生有4子:长子开国,次子开荣,三子开燮,四子开基。他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次子开荣,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民国3年(1914)送至贵阳南明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北京法文专修馆,毕业后赴法国墨兰学习。民国8年(1919)继转入比利时机械工程专科学校。民国15年(1926)毕业回国。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于是加入王天培部队,任该军二十八师政治部主任。民国16年(1927),开荣出任安徽抚湖电报局局长,后相继任山东青岛电报局局长、烟台电报电话两局局长。民国19年(1930)突发疾病,卒于上海,葬上海万国公墓。最引以为骄傲的次子英年早逝,杨启义悲恸不已。
民国34年(1945),杨启义病故。
杨启义在姊妹岩造的那片林,1952年按政策收归国有(凡地主500亩以上的成片森林收归国有)。1976年,县里筹资修建县城清江大桥,县里砍伐一部分,另一部分(300立方米)于1989年以每立方米1300元的当时最高价卖给日本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