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塘
三门塘位于坌处下游2.5公里的清水江岸北,往下约3公里即远口镇,为坌处镇属行政村。2015年有350余户,1500余人,有王、刘、谢、杨、吴等10个姓氏,系传统侗族村寨。早在元代,即有先民在此居住成村落。传说王、谢、严三姓最早从湖南下游迁来居住,故得名三门塘。
三门塘系坌处等三寨中居最下游者。明代中后期,下游木商溯江来采购木材,多先栖于此。清康熙年间以后,木材贸易主要市场往茅坪等上游推移,三门塘与坌处等寨的地位受到边缘化。但因地处下最游、能最先接触到溯江上来的木商,故依然能获得不菲的利益。光绪中期,三门塘与坌处、清浪争得“当江”权,三门塘的地理优势立显,人们纷纷开设木行。清末民初,三门塘开有木行20多家。受制于“江规”不能进入“内三江”的镇江帮、大冶帮、黄州帮、长沙帮、祁州帮、永州帮、“花帮”等木商大多被三门塘人率先礼截,以致“外三江”的利益大多为其截占,使该寨经济实力迅速上升,不少人建起徽派风格窨子屋。尤其有日本洋行扶持、财大气粗的“花帮”刘、殷两大总号长住的刘、王两姓木行,使两姓人的经济实力如日中天。至今,王起文、王枝葵旧窨子屋的柱和枋上,仍清晰可见“同兴”“德大”“顺德”“大有”“德友”“同乐”“泰和”“生发”“谦益”“茂益”“兴茂福”“兴茂永”“兴茂怡”“义和顺”“双合兴”“永泰昌”等斧记。王、刘两姓都斥巨资建造规模宏大、工艺精美的宗祠,尤其刘氏宗祠,该祠建筑风格中西结合,造型别致,人物花草雕刻惟妙惟肖,逼真传神,整座建筑美轮美奂,成为清水江流域近代建筑的极品。
三门塘刘氏宗祠
三门塘王氏宗祠
此外,三门塘内有清代中后期修的青石板和鹅卵石花街道总长约5公里,石拱桥6座,曾建有水码头5座,石板桥10座,莲花塘17口,古泉井20余眼,保爷桥100多座。而且,每条道路、每座桥梁、每座渡口、每眼水井建成后,都要刊立一块纪念石碑,以致该寨碑刻颇多,至今仍保存的近300通。近年,天柱县正利用诸木商文化资源,着力将三门塘打造成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