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龙溪
茅坪古镇
在茅坪下寨,有一条长约两里的小溪从后山流下,穿过寨间汇入清水江。最初它的名字叫什么已无人知晓,但后来有一个让人听了之后不禁要探究根由的名字——送龙溪。关于送龙溪,有一段流传了数百年、至今仍是茅坪古镇乃至周边很多村寨妇孺皆知的佳话。
相传茅坪下寨的杨姓是茅坪这地方的开寨者。杨姓人先在湖南省会同居住,后来又沿清水江上迁到茅坪下边不远的杨豆溪。他们从杨豆溪迁到茅坪开寨定居时,这里森林茂密,人烟稀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开拓,将茅坪附近的平地开成水田,将四周的山坡栽上油茶林。他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殷实自在。大约到了明代的永乐年间,头人杨公生有一女,聪明秀丽,农活扒船无所不会,女红唱歌无所不能,杨公夫妇视若掌上明珠。
亮寨长官司印(单洪根摄)
送龙溪
明朝初年,会同岩壁村头人龙政忠组织民兵跟随明军进入今黔东等地,因征战有功,被赏授在亮江河畔的亮寨任世袭土司官。龙政忠有两个孙子:便烦和便伯。两人皆堂堂才俊,均堪接袭长官大任。然按照传长不传幼的规则,土司官职被老大便烦优先接任。老二便伯心下不平,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愤而离家出走,四处游荡。后来游到距今茅坪五六里路的清水江南岸的五柳山(今属天柱县坌处镇地冲村),见这里风景秀美,民众热情相待,于是暂居下来。不久,龙便伯在清水江边,与结伴在此游玩的杨公爱女相识,两人一见钟情。经一番往来后,龙便伯来到茅坪杨家寨接受杨公“面试”。杨公见龙便伯虎背熊腰,气度不凡,也深深喜爱,不嫌弃他山无一片,地没一角,欣然答应接纳他做女婿,并送一千二百担田给他们作起家资本。为了能经常看见女儿,杨公不让龙便伯继续回五柳山居住,便在送龙溪对面的山坡上为他们建起了新家。当时,茅坪一带均以茶树油为主要食用油。杨姑娘嫁到龙家后,很快发现家里粮食有余而食用油缺乏,甚至连洗头发用的油枯都没有(妇女均用茶油枯洗头发)。这令她很苦恼。一天,杨姑娘回家将此事向母亲哭诉,说因为没有油枯洗,她的头发损坏严重。杨公听了以后,说都是自己当时考虑不周,让女儿受苦,于是又请来族亲作证,书写契约,将送龙溪田坎上边的一大块油茶山(今茅坪镇政府大楼一带)送给女儿作为捡油籽洗发之用。
杨公所送的油茶林所在的山坡形势如一只下山老虎(茅坪人称之为“虎形坡”),不久便被风水先生选定为阴地,寨上争相在此坡葬坟。为了不影响龙便伯夫妇的生活,杨家于是又将溪边的另一块茶油山赠送给女儿永远受用。后来,茅坪的人便将杨家送龙家油茶山的这条小溪称为“送龙溪”。
龙便伯与杨氏结婚成家后,家发丁旺,不久,龙家人口渐渐超过杨家。于是有好事者说,杨家送给龙家的山坡为虎形,与之一溪之隔的杨(羊)家受其压制,故人丁不发。至今,杨姓人与龙姓人口角,杨姓人常说:“你们龙姓有什么了不起了?你们的田地、油山和溪水都是我们杨家送的。”
其实,送龙溪地名及故事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这一地名及传说,可窥视到清水江一带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痕迹。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占有统治地位,男人处于从属地位。后来因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男性在推翻母权制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在家庭和社会中取代了妇女的统治地位,掌握支配着全部财产。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母权制并未完全地退出社会生活舞台,还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今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苗族、侗族村寨流行的“哭嫁歌”,无不是在诉说女子不愿离家之情;而20世纪70年代还大量存在的“不落夫家”婚俗,则更是女权制同父权制进行斗争的行为体现。过去,在湖南省通道等地,侗族女子在结婚前有结伴唱“嘎现本”的习俗。“嘎现本”,即是“争田、争地、争地位”的歌。相传有个姑娘临近出嫁,要求父亲送两丘田给她带走,父亲不同意。她很气愤,于是唱起了“嘎现本”:
歌声悲切凄凉,唱了几天几夜,感动了父亲和哥兄,于是送给她两丘水田,一块棉花地、一块油茶山。这样,便开始了侗家女儿出嫁父母陪嫁田地财产的习俗。
在锦屏、天柱一带产生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契约文书中,有不少是涉及父母将田地山林陪嫁给女儿的文书。至今,在很多苗族、侗族村寨中,仍然保留有诸如“姑娘田”“姑娘山”之类颇有含义的地名。
杨公之所以慷慨赠送大量的田地山林给龙便伯,除了他家山林田土众多、对女儿特别厚爱之外,与他对当时虽表面处于下风、但依然具有相当社会基础的母权制度的忌惮不无关系。
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杨、龙两姓缔结“秦晋之好”,成为两个较为稳固的联婚集团,或女还娘头,或侄随姑嫁,你来我往,绵延不断。在龙送溪口一段不到40米的距离上,清代中至后期曾先后建有3座“秦晋桥”。
阳溪天培桥
第一座桥名为“接龙桥”,位于送龙溪口,系杨姓为纪念荣接龙姓(便伯)为婿而出资修建。此桥由一块长5米,宽1.5米,厚0.25米,重约2吨的青石板铺就。传说,此石板采自上游20公里盛产石材的打岩塘,先用木排运到茅坪江边,然后在江边扎好架子、穿好龙杠后,由48名大汉抬拖,请一位道士坐在石板上念咒作法。从江边抬运到溪岸并架铺,用了三个多时辰。这天,周边几十里的乡亲闻讯都赶来看热闹,整个茅坪如同过节。此桥架后,历经两百多年安然无恙。然不知是桥的“寿缘”终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2006年4月18日中午,此桥却突然自己断掉。不久,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原处又修建了新桥。
锦屏侗家少女(杨胜屏摄)
第二座桥名为“兴隆桥”,系龙、杨两姓共同出资修建,意为杨、龙两姓“兴隆万代”。该桥由长石板重叠铺架而成,比送龙溪口的石板桥要高大得多,1966年被改成公路桥,1970年被大水冲毁。
第三座桥称为“兴龙桥”,是杨姓出资修建,意为祝愿龙姓兴旺发达。该桥小巧玲珑,两侧有石护栏。1970年也被大水冲毁。
清代中期以后,木材贸易发展繁荣,茅坪与王寨、卦治三寨成为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三个木材贸易中心——“三江”之一,外地新迁入的人口逐渐增多,杨、龙两个联姻集团有松动之迹象。此时,早已式微的杨姓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力量,均已明显不及龙姓。处于弱势地位的杨姓,为了巩固几百年来的既有情谊,于是采取架“踩不断的铁板桥”形式,主动增强与龙姓的历史姻亲感情。龙姓人为了感谢杨姓人过去的慷慨支持,也积极地予以响应。总体上,这3座桥是茅坪龙、杨两姓的数百年亲缘和睦关系的历史见证,也是侗族、苗两个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