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及五代——姜仕朝
姜仕朝立的拴排石桩(单洪根摄)
姜仕朝(1759~1809),锦屏县文斗寨人。少年丧父,家境贫寒。成家后,即积极投身木材贸易,从林农手中收购木材,运下茅坪等“三江”通过木行售卖。仕朝为人谦和诚信,颇得里人信任。
嘉庆前期,茅坪等“三江”与天柱坌处、清浪、三门塘为争夺“当江”权斗争激烈。嘉庆九年(1804),坌处人设置关卡,强将从湖南下游溯江上来的木商截留。茅坪等“三江”则针锋相对,禁止木材下流。于是,清水江木材贸易陷于瘫痪,“三江”以上大河小溪无不堆积有待卖的平水木。自雍正以来,清水江中上游人民多数依靠木材贸易维持生计。木材贸易停顿,木材滞销,经济收入随即断绝,广大林农的生活旋陷困境之中。那些已经把木材砍伐搬运到溪河边的小山客,担心日久腐烂或洪水冲卷而血本无归,无不希望尽早把木材卖掉。
经多年历练、谙熟木业行道的姜仕朝,从广大林农的困境中看出了巨大的商机。从嘉庆九年(1804)起,他开始向林农和其他山客低价收购堆放在溪河边的“平水木”。先是用家里积蓄,再是用家存谷物,后是以山田作抵来购买木材。尽管价格比平常低五六成,但困苦的林农和小贩们仍视之为救星,纷纷上门乞求收买。仕朝罄其所有后,见仍有大量木材可买,于是向亲友借贷。最后是利用人们对他的信赖和需求,干脆开空头支票,只是向木主书写买木契约,承诺待木材出手后付木款。到嘉庆十一年(1806)春时,文斗以上至瑶光河口沿江几十里大小溪河边的堆积的木材多半都打上了姜仕朝的“山印”。
坌处长期阻江,激起上游林区林农和“三帮”“五勷”等下河木商的强烈不满,控告坌处的状纸全国纷飞。嘉庆十一年(1806)秋,在嘉庆皇帝的亲自干预下,黎平、镇远两府联合出兵围剿坌处,将伍士仁等首要人物缉拿,阻江暂告平息,木材贸易复通。苦于数年被阻,资金无法周转的水客,便迫不及待地涌进“三江”抢购木材。奇货可居的姜仕朝便以高出往常二至三倍的价格,将几年来所买的木材在数旬里悉数出手,大获其利。相传有一次他从卦治用六只苗船运银回家,成了“黄白冠千家”的暴发户。
仕朝发迹后,广置山林田土,其所买的山和田遍布今锦屏、剑河、黎平、天柱等县。他在广置山林田土的同时,也积极为地方兴办公益事业,如主持或参与本寨修石板路筑、建渡口等。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前,文斗河边还存有几根立于嘉庆十二年(1807)直径30厘米、刻有“姜仕朝”字样的拴排石桩。
常言“富不过三代”,“清江三富”中的姚继周、姜志远都只经两代四十年左右即败落。而姜仕朝及其后人秉持低调和谦让,使其家族在文斗一带的显赫地位能维持到1951年,共计五代,一百四十余年。1952年土地改革时,文斗寨共划19户地主,仕朝后裔即有1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