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黔山第一险径
所属图书:《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 出版日期:2017-10-01

黔山第一险径

黄哨山,又名皇上山,传说主峰乌龙岭气势雄严,如皇帝坐金銮殿,故得名“皇上山”。它矗立在茅坪古镇的北边,其主峰海拔1029米。自清水江南岸望过去,此山从江边拔地而起,高耸云端,气势磅礴。山的海拔虽然不算很高,却以险峻奇秀而著称。旧时,茅坪一带有民谣道:“黄哨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

在清代,黄哨山是黎平、镇远两府的分界山。而今,它又是锦屏、天柱两县的分界岭,“水倒茅流,两县各收”,山顶坳上过去筑有分界土梁、立有两县的分界石碑。南边锦屏县一侧为青石板路,而北边天柱县一侧则为鹅卵石花街道。过去茅坪一带有歌唱道:

路旁土地祠

早在元代,黄哨山即是官道所经之处。元代设置的大土司思州宣抚司,管辖今锦屏、黎平一带地方,这一带的诸小土司与思州宣抚司的往来联系即是通过这条道路。明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寻借口废掉了不听管束的思州大土司,以其地建置黎平、新化、镇远、思州、铜仁等8个府,隶属就建的贵州布政司管辖。因清水江中上游苗疆“阻隔”的缘故,黎平、新化两府不能取直路上省,而需往东边湖广的靖州、会同、新晃绕道进入思州后,再上贵阳。明代中期后,黎平府官员上省大多改走直道,即黎平—新化—铜鼓—天柱—镇远,这条道便成了黎平府沟通省城贵阳的主要通道,黄哨山因其所据位置的重要成为这条通道上的要津。

清雍正时期,朝廷着力经营清水江中上游苗疆。为了“开辟”苗疆的需要,雍正五年(1727)在朝廷的批准下,对贵州、湖南两省交界的南部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原来隶属于湖广省靖州的五开卫改为开泰县、铜鼓卫改为锦屏县,同时将开泰、锦屏县和天柱县改隶贵州省黎平府,完成对苗疆地区的东部围堵。雍正六年(1728)“开辟”行动开始后,为便于军用物资的运输,将黎平—铜鼓—天柱—镇远—贵阳的行政通道改造升级为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驿道,主要用于运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情。这条道路的价值于是陡增,黄哨山成为这条驿道上的塞隘,战略意义凸显。当时,官府在山脚的茅坪寨设有驿馆,专门负责接待上下往来的军政官员和差役,山脚、山顶都设有驿铺,驻有官兵,专门负责军事和行政公文的传递。随着“开辟”进程的推进,往来行人(主要是军队和行政人员)不断多了起来。于是,茅坪等附近的民众便在山脚、山腰和山顶开设供行人歇息饮食的简易酒家。

黄哨山古道

黄哨山古道

黄哨山山势峻峭,道路陡险。其道路在山间盘旋,弯处如锯齿,直处若悬针,上下行者无不望而生畏,抬着官员轿舆上下遂的民夫更是举步艰难,以致被过往旅客“封”为“黔山第一险隘”。嘉庆九年(1804),黎平知府冯兆珣乘着轿舆经黄哨山道往黎平赴任,因道险故,弃轿“手持足撑”而下,及至茅坪,“精力俱疲”,“梦魂犹惊”,感叹“若非目睹,臆度皆虚”,“余犹如是,行旅何堪?”以后每次上省公务或回家省亲经过此道,愈感此道比贵州著名的险道落鹰岩、拉帮坡更加艰险。作为黎平府物资、信息出入的主要干道,怎么能长此以往?特别是他的幕僚、黎平府主管教育的李教授回贵阳省亲过黄哨山时不慎坠崖,致腿折断,严重影响工作。这事对冯兆珣震动很大。他于是痛下决心,决定将整修黄哨山道路列为重要“德政”来抓。他先是派员前往勘查并作设计,“狭者使宽,陡者使平,人力所不能辟者则迂道以避其险”。然后,他从官府发给他的养廉银中拿出800两作为工程经费。嘉庆十一年(1706)三月,组织茅坪民工修建。这年七月,冯知府出差省城经过黄哨山时顺便检查工程进度,得知他所捐800两银已经用罄,但仍有800两缺口。若再捐集,不但“虚糜岁月”,而且“徒扰闾阎”。于是,冯知府又慨然从养廉俸中捐出800两将资金缺口填补(实际用去300两)。这年九月,工程告竣,从山脚至山顶,计砌青石板5000余级。距山顶约800米处,因山势陡险,将道路修成18道弯拐,盘旋而上,故称之“十八盘”,路外侧还围以十余丈长三尺高的石栏杆。经此一修,道路状况较前大有改观,行人上下之便利又过于落鹰山道。

这条计费银1100两修出来的新道,成为冯知府念念不忘的政绩。他在亲自撰写的《捐修黄哨山碑记》中这样记述:

黄哨山腰修路碑

及至民国初年,这条古道多有损坏,行人又多有不便。民国8年(1919),茅坪龙安谱、龙燮廷等复倡议募资维修。此次维修计费元钱278.8千文(每千文约白银一两),均为史振泰顺、刘顺泰和、陈祥茂、严顺太、永顺和、陈松泰、吴敬斋、刘义生8家驻茅坪的木商所捐,其中捐资排前两位的分别是史振泰顺94.8千文、刘顺泰和66.8千文。通过这次维修,黄哨山道“无稍残缺”,过者不再“恒嗟行路之难”。民国30年(1941)桂林至三穗公路修通,黄哨山就不再是要道所经之处,于是渐被荒遗了。

也因为山险道难,黄哨山历来都成为过往仕人骚客借以抒发人生感慨的地方。清乾隆年间,锦屏知县董淑昌经黄哨山赴铜鼓(旧锦屏县城在今锦屏县铜鼓镇)赴任时,留有《早过黄哨山》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黄哨山道路的险难和锦屏等地区的偏僻落后,来到这里,就仿佛与世隔绝了。

道光二十七年(1847)隆冬时节,从安顺知府调任黎平知府的常恩在给其继任者、后来成为封疆大吏的胡林翼的信函中,这样描绘黄哨山的险和美:

光绪十五年(1889),开泰知县赵一鹤经黄哨山往开泰县城(黎平)赴任,留有《黄哨山》诗3首。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位赵知县的仕途人生充满着难以言表的坎坷。其诗云:

民国初年,贵州辛亥革命元勋兼诗人、茅坪邻村阳溪的龙昭灵在多次涉经黄哨山险道后深有感触,遂将其险峻与自己艰难多舛的革命生涯相结合,写下了著名的《黄哨山行》诗:

民间34年(1945)上半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等部队为避日军锋芒,移驻锦屏地区,中层军官彭云志与锦屏当地文士杨操白、杨寿昌等登游黄哨山,写下《重阳登高》: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在日本铁蹄大举入侵,国家残破,人民痛苦的景况下,作为国家军人未能到前线杀敌报国,而是在边远山沟里缩躲的愤怒与无奈的情愫。

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