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内外“三江”共存
所属图书:《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 出版日期:2017-10-01

内外“三江”共存

斗转星移,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这时,天时之星的光芒慢慢地照向坌处等下游村寨。

民国时期卢隐在《南京上清河木业志》中写道:

瓮洞胡为乎亲题关名碑

清咸丰、同治年间,国家财政枯竭,设关卡课征厘金成为各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当时,清水江流域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动乱——台江苗民张秀眉和天柱侗民姜映芳先后率领民众起义,令清廷十分头疼。为对付张、姜农民军和散落这里的太平天国余部,在朝廷的严令下,湘、黔两省一方面调动军队疲于应付,一方面鼓励地方组织团练“自保”。以坌处为核心的湘黔四十八寨积极响应,以“富者出资,贫者出力”方式组建了“四十八寨款军”,极力抵抗农民军,因而得到官府的赏识。在办练的过程中,坌处人又以“收费养练”为名,要求开行当江。天柱县利用这个理由,申请省布政司批准在坌处的下游瓮洞设立厘金局,稽征木材厘金。

瓮洞离坌处30公里,在该处设的厘金局系官僚机构,于坌处人无任何利益可言。战乱结束十多年后的光绪中期,农民军的残余影响还存在,清水江一带乱事不时发生,贵州官府又号召各地办团练以自保自治。光绪十五年(1889),天柱举人吴鹤书复建议坌处以“收费养练”维护地方为名,向官府申请“当江”牙帖。这个理依然充分,得到天柱县的支持。加上当时官府财政困难,对牙行的管控稍有放松。该申请呈至省布政司,官员们未多考虑,即批准坌处三寨开行“当江”。消息传来,茅坪等三寨本能地立即反击,茅坪总理龙庆荣、王寨总理王勋臣、卦治总理龙道云等发动诸木商向省府陈情:在茅坪等“三江”贸易业已成习,瓮洞已设有专收养练经费的厘金局,若再在坌处开行“当江”“收费养练”,势必加重客商负担,请省收回成命。同时,茅坪等三寨答应每年纳课银24两,每年纳帮坌处等“养练费”银600两。省巡抚潘慰、布政使史念祖在认真翻阅相关案史后,于是又朝令夕改,责令天柱知县将已批给坌处“当江”的帖文追缴并予以注销。然而,到嘴的肉焉能轻易吐出?天柱知县余骏年遂委蛇应付,最后不了了之。

然而不久,茅坪等“三江”却主动妥协让步,同意坌处三寨开行当江。其原因有五:一、旷日持久的争讼使得茅坪等三寨民众乃至行户感到厌倦,因为每次争讼所需的大笔经费都要摊到他们身上。二、木材贸易发展至此,雍正、乾隆时期形成的“江规”已被木商和行户们破坏得有名无实,“江”已不“江”了。水客越过“三江”上林区同山客买木,行户们也多违反行户不能买卖木材的禁规直接充客从事木材买卖,从而使山客利益受侵,招致山客不满。三、咸丰、同治以后,茅坪等“三江”的老顾客“三帮”退出了清水江,没有了“三帮”的支持,茅坪等“三江”在官府的话语权大减。四、坌处三寨“收费养练”理由充分。五、坌处等下游所产木材不多,其虽当江,对茅坪等三寨亦无大害。

此一时,彼一时。形势发生了变化,茅坪等“三江”人不再抱古不化,与坌处等寨同分江利,实现双赢,也算是识时务了。

坌处三寨终于完成了先人未竟的事业,实现了几代人苦苦奋斗想实现却都实现不了的开行“当江”梦想。

获得省布政使司批给“当江”牙帖的坌处三寨也称“三江”。这样,就出现了上下两个“三江”并存的局面。为了区别,于是将上游茅坪、王寨、卦治称“内三江”,将下游坌处、清浪、三门塘称“外三江”。

相对而言,坌处等寨争得“江”、出现内外两个“三江”并存局面,只能算是“三江”历史的一个小插曲罢了。

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民国3年(1914),废除黎平府,重置锦屏县,并将县城从铜鼓迁至“三江”之首“江”王寨。新成立的锦屏县是仅有5万多人口的小县,地位与有三百多年历史、人口近十万的天柱县不可比,加上天柱县因获得新“五勷”木商的支持,话语权大增,在省里说话已很有分量。民国5年(1916)8月,在省民政厅的批示下,锦屏、天柱两县商会负责人和茅坪、王寨、卦治、坌处、清浪、三门塘行户代表在各自政府的批准下集中会议,协调长期纷争的木材经营市场问题。双方认为:“‘三帮’‘五勷’现在不过仅存名目。凡客商贩木,无论内外江,均系主家代购经理,一切于客商无甚增损。”本着“增进锦屏、天柱两县商场感情,各保权利及求商场上买卖自由”原则,就内、外“三江”木材经营市场问题达成共识,形成旨在规范清水江木材市场的《归复旧章条件》,最后形成由锦屏知县邓卓汉、天柱知县彭汝斐签署的联合通告,内外“三江”均将此文件刊刻成碑,以期“永远遵守”:

历经两百多年的争江大戏,就这样以茅坪等“三江”妥协、最后实现双赢的方式收场了,茅坪等“三江”垄断清水江木材贸易市场的历史宣告终结。

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