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加工经销中心
茅坪水运局带来的余晖,将茅坪这个古镇照耀得一派金黄。至1985年,水运局先后在茅坪投资修筑通往县城的公路,将集镇内的主要街道建成水泥路面,并修建办公楼、职工宿舍、招待所、电影院、医院、仓库、厂房等20多万平方米的砖木(混)结构建筑群。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年中,茅坪小镇客商云集,饮食服务业兴旺,是锦屏县内仅次于县城王寨的繁华集镇,时称之“二县城”。
茅坪水运局木材水库趸船(单洪根摄)
在茅坪木材水运局金色光环的照耀下,秉承着其祖辈们善于利用时势、精于同商与官打交道的精明传统的茅坪人,在20世纪70、80年代的20多年间,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将这个古镇打造成了贵州省茯苓加工和销售中心。
1975年春,邓小平奉命主持中央工作,指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当时的锦屏县委积极贯彻这一指示,号召各部门、各区社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社队企业,以壮大集体经济,县供销社于是组织各基础社利用松林生产茯苓。茅坪供销社的郑朝平、舒模钧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和希望,于这年秋开始从附近村寨收购茯苓进行加工,从中收取微利。在其影响下,不久,茅坪公社茶场龙昭先等也跟着收购茯苓进行加工。很快,茯苓加工成为供销社和茶场的最主要经济收入。
见加工茯苓有钱可赚,经济嗅觉灵敏的茅坪社员们于是纷纷加入这一行业来。最初,茅坪人加工茯苓是小打小闹,规模很小。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逐渐发展到联户经营。他们到全县各社队收购茯苓,运到茅坪请人加工。1982年,全寨从事茯苓收购加工的有200多户,占总户数80%。晴朗天,从上寨到下寨,沿街都是晒茯苓片的竹席和筛子,场面壮观。很多人家全家老少齐上都忙不过来,就纷纷雇请外村人来帮工。龙咸钧是当时加工茯苓规模的大户之一,最多时请有30多人。一般人家也都请3~5人。外面被请到来加工茯苓的每天不下百人,茅坪街上每天销售猪肉5头以上。茅坪于是成为松茯苓的主要集散地,各地的茯苓商云集,热门非凡。
茅坪的茯苓加工好后,装桶由外地茯苓商来购买拉走,销往湖南靖州和广州(广交会)、深圳、香港等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按当时的情况估算,每户每天收入纯利100元计,200多户每天收入2万多元,一年茅坪收入纯利可达720多万元。同时,茯苓为地方财政带来每年近10万元税收。一般人家加工茯苓月收入在3000~3500元之间,加工大户则在万元以上。与当时干部月收入100~300元工资相比,加工茯苓收入已是相当高了。一些大户将加工茯苓的成品,亲自运往外地销售,成品利润比加工利润更高出30%~50%。不少加工户通过加工茯苓,年赚取利润20~30万元。
茅坪茯苓加工业的兴起,带动了锦屏及邻近的黎平、天柱、剑河、从江、榕江以及湖南省靖州、广西三江等县茯苓人种植业的发展,为茅坪提供货源,锦屏县的启蒙、敦寨铜鼓,天柱县的高酿、远口、坌处,黎平县的尚重,从江县的停洞,剑河县的南加,靖州县的藕团、大堡子成为重要的茯苓生产基地。货源来得最远的有云南丽江和四川辅成、德昌等地。开始时,茯苓短途运输工具主要是拖拉机和汽车,后来加工大户们到外省进货时,往往动用火车皮。
经过长期的采伐,用于生产茯苓的松林面积不断减少,生产原料日益枯竭,茯苓产量日渐减少。同时,也因市场上对茯苓需求趋于饱和,使价格逐渐下跌,加工茯苓的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甚至无利可赚,不少加工户加工的成品卖不出去。20世纪90年代中期,茯苓生产加工全面停止。
从1975年茅坪人开始接触松茯苓,到1995年彻底停止收购和加工,在这22年中,茅坪总计加工茯苓达1.25万吨。那些形状极不规则的怪疙瘩,每年给茅坪古镇带来800万元的收入,给地方政府创造10多万元的税收。同时也拉动了古镇的饮食、商业、农副产品的发展,很多群众由此起上致富之路。
茅坪木材水运局是计划经济下国家看中这里的优越地理位置而空降来的垄断企业。而茯苓加工,则是茅坪木业行户的后裔们秉承其先人善于鱼游于市场经济的遗智自己开拓出来的致富新路,它使茅坪人冲出计划经济的篱笆游入现代市场经济的海洋之中,富了一代茅坪人,也成就了一批经济达人。
茅坪不产茯苓,但却成为茯苓加工经销的中心,这是锦屏加工业最成功的一个范例,可以说是个奇迹,它为这个清水江木商古镇的历史又增添了绚丽光彩的一页。
1983年的茅坪水运局贮木场(单洪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