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洞
瓮洞位于天柱县东北部,清水江下游,清水江出瓮洞之后便进入湖南省地界。因而,这里自清雍正前期天柱县划归贵州省后,便成为由湘楚入黔地的门户和咽喉。因经济位置重要,历代地方官府都十分看重这个地方。
电站淹没前的瓮洞集镇(秦秀强提供)
早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天柱建县后,首任知县朱梓为繁荣贸易,在瓮洞设立新市镇,“建官司店数十间,募土著,聚客商,往来鱼盐木货泊舟于此。”这是黔境清水江上的第一个木材贸易市场。自清雍正时起,清水江的木材税收成为贵州省的一大财政收入来源。为保证木材税尽收不漏,乾隆三年(1738),贵州省当局命令在瓮洞渡口坡建立关卡,专门负责抽收所有经过的木材厘金,也名之“厘税局”。因此处是贵州清水江的最下游和最东端,故又被称为“黔东第一关”。同治元年(1862)改称为厘金局,设正副总办,属五品官。有文武两管,文管收税,武管弹压。为防止抗税和盗匪抢劫,厘金局驻有一支正规武装。此关官员职责除守关课税、武装缉私外,还收受民事诉讼,升堂审案。
瓮洞厘金局下设有笋洞、白市、远口、城关、邦洞、大段6个分卡,尤其笋洞卡,位于瓮洞下游10余公里瓯脱于湖南洪江境内。此处水面宽不足两丈,任何商船木排都难偷过,最为险要,故有“阻排客”之名。
厘税局设置后,瓮洞更成了黔东木材等物资吞吐咽喉。高峰时,上下过往商船数百只,等待下行的木排绵延二三里,原本只有几户人家的渡口于是不断兴盛起来。至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为清水江下游的重要商业集镇,江边原来的小路变成街道,街道两侧建起旅馆、饭店、商店乃至妓院,昼夜营业,于是有“小洪江”之称。
相应地,瓮洞厘金局便成了贵州当局聚敛财富之所。民国前期,关里每日税收光洋要用箩筐装。税金每半月交省一次,雇脚夫肩挑,关兵护送。对此关,统治贵州者谁都不会忘记。袁祖铭由京南下定黔,专来此关“借钱”。王天培挥师北伐前,不忘派心腹镇守此关以筹军饷。就连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蒋介石,也不嫌此关远小,民国20年(1931)特派其浙江奉化的同乡胡为乎千里迢迢赴任总办。
民国26年(1937)春,最后一任总办胡为乎在此关行将裁撤离任之际,匆匆地在江边上竖立“黔东第一关”石碑。此碑高2.2米,宽1米,厚0.13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推倒打断。1984年天柱县政府重立。
2014年托口水电站建成后,瓮洞这个古税关便被淹没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