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古迹
所属图书:《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 出版日期:2017-10-01

古迹

在茅坪古镇里,至今依然顽强地保存着木材时代的印迹:墙头高翘的窨子屋,被踩得光亮的石板街,藤蔓缠绕的石桥,被桶绳搓磨出缺口的古井口围护石块,雕工精湛的太平缸,残缺或苔藓斑驳的古碑……这些,无不蕴藏着远古杉木的芳香气息。

窨子屋

最初,茅坪镇上的房屋基本上为清水江下游苗族、侗族传统的单栋式三层木房,中层住人,上层仓储,底层圈关牲畜。临江一带因地势陡峭,多为假三层吊脚楼。清乾隆以后,随着木材贸易的发展,受安徽等地木商及建筑风格的影响,殷富之家纷纷将传统单栋式三层木房改建成窨子屋。窨子屋两侧用砖砌成封火墙,墙头为展翅欲飞的多重翘角,绘有花草人物彩色图案。为防火防盗,砖墙上的窗户开得少且小。窗户都里大外小,里面可清晰地观察外面,如发现外敌或发生火警,则可立即堵死。

古建窨子屋

民居门眉镂雕

诸窨子屋均为两层,面积大小不一,有一进,有两进或三进,占地一百至两三百平方米不等。大多设有头门,门楣上书写郡(堂)号。进头门先是天井,而后是正屋,有的后面还设有天井或灶房。正屋进深一般10.26米,中间堂屋宽4.26米、深6.26米,两侧厢房宽4米。堂屋里壁设神龛。神龛壁后为上二楼的楼梯间,宽约1.1米。堂屋神龛下置四方桌或八仙桌,桌四周围置长条凳或工艺精湛的靠椅,两侧柱子上挂精美的金字抱柱联。二楼楼层高约2.22米,中间堂楼为冲天楼,两侧为卧室,有的柱子上也挂有抱柱对联。两侧房间的板壁很特别,可自由拆下,使三楼成为一大通间,拆下的板壁可拼成方桌,以便有喜事时宴请宾客,用后即恢复成房间。因封火墙的缘故,没有窗户的房间很昏暗,一般用作储藏或作老人卧室。二楼靠前面的房间通风和采光都较好,一般作为客房或书房。

茅坪民居-火塘

旧窨子屋(彭泽良摄)

天井或镶铺青石板,或用三合土夯成,设有排水暗沟。进天井的门边都置有用青石板镶成的太平缸。太平缸大者长1.5~2米,宽高约1米,每面都雕刻有精美的鱼龙花鸟图案,书画和雕刻的艺术性都非常高。太平缸四时蓄水,其功用除了装饰(有的蓄养鱼或水草)外,更主要的功用是消防。窨子屋建筑最大的弱点是采光差和内部消防性能弱,置太平缸即是为了弥补内部消防功能的不足。每幢窨子屋的大门及两侧的窗棂、格扇,都雕有非常精美的图案,几乎每扇窗棂都是一件造型精美的艺术品。

小寨舒华鑫家的窨子屋是茅坪最古老的窨子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相传此屋建后不久,小寨便发生火灾,此屋因有封火墙得以保全,其余几十户木屋均化为灰烬。随后,有些资财的人家便纷纷仿效修建起窨子屋,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有脸面。

在1970年之前,茅坪上下两寨尚有窨子屋48幢。修建窨子屋的,大多是开设行的人家,常年住有买卖木材的商人。所以,很多人家的柱子和枋上都遗存有木商为证明与行户的关系而刻意敲打的“斧印”。1970年7月,清水江爆发罕见的大洪水,水涨到海拔304米位置,茅坪滨江一带的10余幢窨子屋被冲走。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家因嫌老窨子屋通风采光差或老旧,跟不上时代,于是将之改建成钢筋水泥楼房,曾经象征富有、令茅坪人骄傲、令周边人羡慕的窨子屋不断减少。至今,上下两寨仍保存的窨子屋有舒华鑫、杨绍光、龙康永等家的10余幢,除舒华鑫幢仍完好住人外,其余的大多因无人居住而颓败不堪了。

石板路

石板路是茅坪的一大特色。过去,走进茅坪古镇,就仿佛进入了用青石铺就的世界,大街小巷,场坝天井,大路小径,无不用青石板铺就。这些石板大小不一,最长的超过3米,最宽超过1米,而且大多凿有防滑纹。平坦处一块连着一块,陡坡处则一块叠着一块。走在这些石板路上,让人有一种说不尽的舒坦感觉。

上寨石板路

茅坪的石板路大多修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那时候,木材贸易繁荣,买卖客商涌集。为方便客商行走,同时也为了自己的颜面,茅坪人于是集资将寨内的毛石小路进行整修,统一用青石板铺就。后来,修石板路逐渐成为时尚,大到黄哨山等出入村寨的主要通道和连接小寨到退尾寨的街道,小到各家各户进出的小径段,都陆续改修成石板道。走在寨间,无湿脏鞋袜之虞。寨间最突出的路段是合龙桥两头的石板阶、大码头街道、场坝石板街、下江边码头的阶梯道等,这些路段宽都在两米以上,临坎处还立有青石护拦。值得一提的是上寨的百磴阶。民国前期,求子心切的茅坪信士龙安骥,特斥资几十块大洋,将从上寨大码头空弄赞(苗语)上到坡坳上求子庙的道路修成有308级、宽米许的青石板路,以便利所有信众。这段路至今保存完整。

1970年7月的那场大水,将临江一侧的石板路冲坏了不少。以后修筑公路、建筑新楼房又拆毁了一些,而今剩下的已不及20世纪50年代的三成,而且断断续续,残缺不全。

古桥梁

茅坪地处黄哨山麓,万壑归朝,溪流尤多,桥梁因而显得尤为重要。茅坪的桥梁最初为杉木铺就的便桥。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村民们在木材贸易中获取大量的财富,为显示富有,同时也图一劳永逸,于是逐步改为石板桥。值得一提的是,在寨头的乌堆栈溪、上寨的乌遂溪和下寨的送龙溪3条主要溪流上,都分别建有3座石桥,因而都称为“三步桥溪”。清乾隆初年,以上寨舒姓人为主在上寨的乌遂溪口修建石拱桥,这是茅坪的第一座石拱桥。稍后的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龙腾飞、舒鹏程、舒鹏飞等倡首下,上寨人捐资将乌桕溪上原有的石板桥改为石拱桥,名为“合龙桥”,寓意团结和睦。此桥至今犹存。下寨送龙溪口短短40多米的溪段上就架起了3座石拱桥,这3座桥的架设,除了方便上下交通之外,主要用意是巩固杨、龙两姓数百年来的“秦晋之情”。而今,这些古桥大多被天柱水电站水库给淹了。

码头渡口

茅坪滨江而居,靠水生活,与水关系密切。清代中期,为方便客商上下出入和人们下江经营木材,茅坪人集资修建了3座码头,自上而下,依次称为大码头、中码头、下码头。从码头到寨子之间,都用统一规格、凿有防滑纹路的青石板铺成阶梯步道,这些青石板被上下的人们踩得光亮。青石板阶梯道两旁,竖立有许多用于拴捆木排,防止被洪水冲流的石桩。此外,码头边上的生根岩上,还凿有许多用于拴木排的石眼。

茅坪古渡

茅坪的渡口最早在上寨大码头下边,民国中期大码头市场被大水冲毁后,随新市场移到下寨。该渡口是茅坪与湘黔四十八苗寨以及湖南地区联系和到清水江南岸生产的唯一津口。清代至民国时期均系茅坪和宰大溪两村寨共同维持的公渡,置有渡田。

可惜,这些古码头和渡口,也都被天柱水电站水库的水给淹没了,现已难见踪迹。

古井

至今,茅坪上下寨仍各保存有一口古井。上寨古井深9米,四方形,四壁用青石板镶围,石板高出地面0.4米,四周地面用青石板镶铺,上盖有方亭。井的四面围板口被打水人磨得残缺光亮。相传始修于元至正年间,距今六百多年。以后,村人集资多次进行修整。下寨古井位于退尾寨路边,亦为四方形,用青石板镶围,上建有方亭,边立有修井碑。这口井相传是杨姓人来茅坪开寨时所开,历史最早。

上寨古井

茅坪这两口古井的水质都非常好,回味甘甜。用该井水煮饭,盛夏隔日不变味。

古会馆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茅坪曾建有湖南会馆、福建会馆、德山会馆、杨公馆等外省的商会馆。湖南、福建两会馆早已灰飞烟灭,德山会馆和杨公馆则多少还保留一些印迹。杨公馆,也即杨公庙,后面将有专章叙述。据茅坪寨老人们的回忆,对德山会馆作简明描述,以让后辈略知其情形。

德山会馆遗存的柱础(单洪根摄)

德山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在茅坪诸会馆中属年代最晚的一座。湖南德山木商曾是“三帮”木商的附庸,从康熙到道光时期,一直生存在“三帮”木商的呵斥之下,不敢擅建公馆。咸丰以后,“三帮”式微,德山帮却逐渐崛起,同治年间便昂起头在以前一直由“三帮”木商盘踞的茅坪建筑公馆。传说,此馆最初拟建在茅坪上寨头黄哨山脚下的乌堆溪三步桥处。开建后,整个茅坪寨鸡狗不叫,茅坪人认为建在那里伤了地神龙脉,于是要求德山木商改址重建。德山木商没想到会有如此异象,于是改在茅坪下寨杨家小寨的河边修建。此处靠近河边,方便木商们下河管理木材。

德山会馆又称“禹王宫”,占地近千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徽派:四周封以高十来米的砖墙,墙头为马头状,墙外面绘有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彩绘。大门前为一院坝,大门内为青石板铺就的天井,天井左侧设有戏台。大殿高约八米,柱子均为直径40厘米的大杉木,漆得通红,柱和枋、梁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顶檐下为大杉板制成的卷棚。大殿正壁设有神龛,供有禹王木像。殿左侧挂吊一口重约150公斤的大铁钟,殿右侧悬挂一面直径约1.5米的大鼓。整座建筑气派雄伟,在20世纪50年代曾是茅坪镇上最显眼的建筑。1952年,国营木材经营机构茅坪贮木场建立,将德山会馆征用作为办公场所。1964年又将之改作为茅坪木材水运局的医疗保健站。1984年,茅坪木材水运局将德山会馆和下寨龙氏宗祠燕府堂以及茅坪小学校一并拆除,其木料被作为旧房料低价卖给江苏木商。至今,德山会馆仅遗下周围铸有“同治元年”“德山木帮”“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禹王宫”等字样的铁钟和几只柱础以及几根石门柱。通过这些遗物,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早已逝去的木材时代,茅坪这座曾经的木商古镇的辉煌。

太平缸

庙宇

茅坪古镇内曾建有好几座庙宇,上寨的小寨、大码头、中码头都建有南岳庙,下寨建有回龙庵,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回龙庵和大码头南岳庙。

回龙庵建在茅坪下寨寨脚的后龙山腰上,靠山面江。传说此庵始建于明代后期,卜择庵址时,人们先砍一树枝插于此处土中,次日发现树枝插入泥土的那端长出寸许根芽,遂认为此处佳吉。

回龙庵的建筑也颇气派,三进两天井,大殿后面天井两侧厢房可供上百人食宿。因木材贸易繁荣和茅坪是木材贸易中心等原因,此庵香火一直很旺,远近有名。每逢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庙会,这里人满为患。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政府取缔“当江”制度,茅坪的经济地位开始下降,此庵于是逐渐清冷。1950年,此庵尚有4名住庵人员:住持为茅坪龙姓男子,余下3名为尼姑,其中一名尼姑系龙姓住持的胞妹。1951年春,解放军搜剿国民党叛匪时,有人举报此庵涉嫌藏匿叛匪之物,茅坪村农会遂派民兵到庵内搜查,将这些因不堪尘世烦恼而逃到此处苦守青灯、捱度时日的住庵人员批斗一番后,强行遣散,此庵从此荒败。1959年“大跃进”时,茅坪下寨有社员将庵内部分枋板拆下充薪柴交给集体食堂煮饭。1964年,茅坪木材水运局将余下的木料和砖瓦拆运修建办公楼,余下的青石板大多被集体或个人移于他处铺路。至今,回龙庵的遗址上仅剩下几株苍老的枫、柏等树和几堆长满荆棘杂草的残砖碎瓦作为历史见证了。

大码头南岳庙,建在上寨和下寨交界处。此庙始修于清代中期,光绪时期由村人和在这里做木材生意的商人捐资修建。因每块墙砖上都阴镌有“土地祠”3字,所以也称“土地祠”。其间供祀南岳大帝、观世音菩萨等神祇,端庄威严。茅坪人认为此庙最灵验,故香火四时不断。可惜,1970年7月的那场大水,将此庙冲走了。

宗祠

茅坪寨曾建起3座宗祠:“即东山”、五陵堂和燕府堂。

“即东山”是上寨的龙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时改称“即东山”。其始祖龙便伯宗源于湖南省绥宁县东山乡,取此祠名大概是为宣示该族的正统。1970年为大水冲毁,20世纪90年代族人再次集资重修,大门上方镶“龙氏宗祠”石匾,石匾上方竖书“即东山”。

武陵堂是龙氏堂号。茅坪武陵堂位于茅坪下寨,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20世纪80年代族人集资重建。临街大门上方书有“龙氏宗祠”四字,大门后为一庭院。宗祠大门正止方竖书“龙氏宗祠”。

龙氏宗祠——武陵堂

“即东山”和武陵堂两座宗祠其实都是龙便伯之后裔所建。据说,清乾隆年间,龙均海生有3子:才仁、才茂、金宇,才仁繁衍成今“即东山”族裔,才茂繁衍成武陵堂族裔,金宇则过继给舒姓作嗣。光绪时期,也许是因为某些一时不能摆平的问题,才仁、才茂两公的后裔们便分祠各祀。

燕府堂位于下寨茅坪木材水运局边,系清代后期龙尚湖的后裔所建。20世纪60年代被水运局占作职工保健医院用房,1978年拆除。

文笔塔

茅坪地理形势上有个小小“缺陷”,即东面稍显落凹。为弥补这一“缺陷”,以期出更多人才,光绪十七年(1892年,辛卯),茅坪人在高人的指点下,集资在对岸笔架山的主峰上建了一座据说有主昌文教功能的文笔塔。该塔为六角形砖木结构,高约20米,7层,周边绘有人物花鸟彩绘。不知是此塔的作用,还是其他原因,此塔修建后不久,茅坪小镇果然人才蔚起。然在“文化大革命”中,文笔塔惨遭厄运,被寨间的几个“革命”青年给炸毁了。此塔被炸后,寨间的老人们伤心了很久。1995年,里人龙锦文、龙咸彬等倡议重修,得到民众积极响应,纷纷捐资。新的文笔塔于2008年5月建成。塔高22.88米,亦7层。塔身亦六角形,每层每面都开观光窗口,塔内有旋转楼梯上下。新塔建成,时已九十高龄的茅坪游子唐维伦欣然题联:

文笔塔

稍后,学者型官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副州长单洪根亦为此塔题了一联:

这两副与文笔塔一样富有气势的对联,将该塔所在的环境、雄浑的气势及茅坪特有的历史文化概括得十分贴切,为此塔增色不少。

从茅坪寨间望去,屹立山顶的文笔塔挺拔俊秀,耸指苍穹,恰似一支神造之笔。登上塔顶,可将满目苍翠、巍然挺拔的黄哨山,碧绿蜿蜒的清水江,镶嵌在青山碧水间珍珠般玲珑小巧的茅坪小镇一览无余,给人以壑然开朗的感觉。如今,文笔塔已然成茅坪古镇的一处胜境。

古碑

清水江沿岸有个传统,凡集资进行道路、桥渡、学校等公益建设,或某件大事了结,或官府下发重要文件,都要勒石刊记。这样,既可保存历史,又能鞭策激励后人。

过去,茅坪碑刻很多,20世纪50年代初,散布在茅坪寨内外的碑刻有200多通。这些石碑,大多系修建道路、桥梁、渡口以及庙宇、宗祠时所刊,也有官府关于木材贸易和茅坪等“三江”与下游坌处等寨争夺“当江”权裁判的通告和告示。然而,在那不重视文化的年代里,诸碑刻大多被损毁:1958年的“大跃进”中有部分被移作造田修渠筑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部分被茅坪木材水运局挪用于楼舍和场地建设,“文化大革命”有一部分被毁,1970年的有部分被特大洪水冲埋。至今,茅坪古镇境内保存下来的碑刻已不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五分之一,而且相当部分已残缺不全。但是,通过这些仅存的碑刻,我们仍能窥视到茅坪古镇曾经辉煌的过去。

上寨碑群

现在,走进茅坪古镇,还能隐隐约约感觉到的木材时代气息,使人仿佛穿越到了一两百年前的那个时代。然而,这些木材时代遗下的痕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亟需政府和社会予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否则,无需多时,清水江上仅存的木商文化古镇也将完全地走进历史,只能到诸如本书之类的文字中去找寻了。

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