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清水江“驯化”
所属图书:《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 出版日期:2017-10-01

清水江“驯化”

清水江在黔东湘西的大山间奔流。由于这些大山的自然溺爱使然,这条“苗江”桀骜不羁,野性十足,叠连的险滩,密布的礁石,加上两岸倒下的古树木、苗民设置捕鱼的鱼梁,等等,使得船只上下极为艰难。为通饷运,“开辟”苗疆行动结束,鄂尔泰、张广泗等即于雍正七年(1729)冬这个枯水时节,组织沿江都匀、镇远、黎平3府民力对清水江河道进行首次“训化”——疏浚。

加池苗婆岩(姜绍明摄)

河道疏浚工程分段进行,下司以上等上游由都匀知府王钟珣和麻哈州知府杜理负责,中游由镇远知府方显和清江厅同知刘樵负责,瑶光以下的下游由黎平知府张钺和锦屏知县廖贞、天柱知县洪兴运负责。役力则向沿江村寨强征。此次疏浚主要是清除河道中的朽木等积物和苗民架设的鱼梁,并在两岸陡峭处开凿纤道。锦屏县河口乡瑶光寨今仍存有一块刊于雍正七年(1729)开泰县知事荣霖渤转抄贵州总督鄂尔泰下令强拆鱼梁的告示碑。从该碑文可略知当年疏浚的些许情况:

疏浚工程在雍正九年(1731)三月春汛前结束。这样,清水江“自都匀府至湖广黔阳县,总长一千二十余里,湍行无阻”。

在卦治上游不远的大官滩北岸,过去有一座崖壁,上面刊勒雍正八年(1730)八月由清江厅通判刘樵撰的文字,记录当年整治该滩情况:

可惜,该碑在1958年的河道整治中被炸毁了。

经过“开辟”和疏浚,清水江这条“数千年沉伏之河开通”了。但由于当时中上游仍不时发生零星战事,工程时断时续,且很潦草,整条航道依然险阻繁多,“冬后难行”。

“开辟”一役,清水江中上游地区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为巩固“开辟”成果,事后,朝廷批准仍在贵州驻重兵,所需粮饷物资,仍多从湖南运进。为保证饷运,同时也为复苏贵州农工商诸业,乾隆三年(1738)秋,已升任贵州总督的张广泗又奏请工部议准,再依前征调沿江民力对清水江河道作进一步的整治,此项工程以开凿纤道为主,同时对一些过浅的航道予掏漕和对关键的险礁进行凿除。经过两次整治,清水江的“野性”有了一定的收敛,航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黔楚商船,千帆箕张,云翔上下。”

清水江水道的“开通”和整治,使贵州东部与长江中下游内河航运乃至海运联通起来、使兴于明代中后叶、在锦屏等下游地区徘徊百余年的木材贸易迅速地向中上游苗疆推进。至乾隆中期,徽州、江西等地木商的足迹已延伸至今麻江、都匀等上游地区。在木材贸易发展的同时,清水江流域地区的其他商业贸易也迅速兴起,下游的湖南洪江成为重要的商品中转地,黄平、凯里、都匀乃至贵阳等地的布匹、瓷器、日用百货等所需商品基本上由湖南洪江通过清水江上运。而贵州中东部所产的桐油、白蜡等土特产品也多由清水江下运至湖南洪江转手,清水江上船队常年络绎不绝。继而,中上游各地商业和手工业对清水江产生了严重依赖。民国前期,支流重安江因绝洞滩山崩阻碍曾一度断航,导致一向繁荣的重安、黄平等地商业一蹶不振,市镇凋零。

在咸丰初至同治末期近20年的时间里,清水江流域发生了台拱张秀眉和天柱姜映芳领导的苗族、侗族农民起义,清水江水道成为农民军和官军争夺的重要目标。为阻止敌人利用航道,双方均在自己控制的河段设置关卡,甚至对航道进行人为破坏,以致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通航。战争结束后,为沟通湘黔,发展商业贸易,光绪八年(1882)冬,贵州总督府拨银2500余两对中上游重要河段进行整修。次年夏,湖南等下游小商船可行抵下司。

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前期,云贵川大种鸦片,清水江于是成为鸦片外销的重要通道。民国15年(1926)春,王天培部在锦屏县城一次劫得川军杨其昌所运的鸦片80余船。这段时期,上游商民集资对碍航严重的滩险作小规模整治。

抗日战争爆发后,贵州成为战略大后方,清水江成了“关系后方运输至为重要”(民国27年10月11日经济部长翁交灏致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电文)的战略通道。民国27年(1938)初,行政院批准由经济部负责对清水江河道进行勘测和整治,该工程历时两年,民国30年(1941)冬因日军南侵湖南而辍止。计整治了主河道剑河至都匀段及支流重安江的重要滩险13处,次要滩险22处,修建码头2座,总投资72万元(折合大米88.5万公斤)。经此次整治,清水江水道尤其是中上游通航能力大增,天柱等下游体形较大的“五舱船”可行至下司,剑河等地的“苗船”则可抵至都匀。经过整治后,清水江成了沟通贵州等西南后方与湘、鄂等地的“黄金水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后方战略物资的运输,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清水江机船下滩(姜绍明摄)

清水江河道大规模整治是20世纪50年代。1951年以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实行,贵州外运的木材、粮食、桐油等农林产品和从湖北、湖南等地调入的工业品激增,清水江原有航道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善航道条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3年,清水江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开发的河流。当时,贵州省航运部门对沿江的险滩情况进行普查统计,从剑河县南加经锦屏、天柱到洪湖南省洪江段长214公里,计有大小险滩阴岩190处。其中,锦屏段57公里有45处:大黄莲滩、小黄莲滩、牛毛滩、岔蚌滩、冤枉滩、格翁滩、南包脚滩、苗婆滩、南路门背滩、南路漩水滩、天涯海角滩、上文斗滩、下文斗滩、四方岩滩、大脚板滩、小脚板滩、彰化上滩、彰化下滩、老洞滩、七里冲口滩、吊囡岩滩、门坎滩、白岩乱滩、三转滩、狗肉滩、八洋滩、平略滩、庙脚滩、浪口滩、干龙滩、螺蛳脑滩、大官滩、小官滩、温洞滩、乌下岩滩、卦治滩、上枕木滩、下枕木滩、瓦厂滩、双滩、满天星滩、蛇尾滩、烂龙滩、亮江滩、杨豆脚滩。

从茅坪杨豆脚下到湖南洪江157公里,计有大小险滩和阴岩145处:宰贡火烧岩、青浪滩、长滩、火烧岩、阎王滩、撑架岩、黄滩、拉赖滩、黄岩滩、菜溪滩、长浪、瓦厂脚、江巴滩、园桃湾、破脑、鸬鹚门口滩、上牛轭颈、茶山脚、门坎滩、小米岔、兴隆滩、发垒、兴隆门口、下牛轭颈、杂木市、鳅鱼塘、王家滩、大绠洞、小绠洞、簸箕塘(包括龙凤岩、滴水洞)、梁上、上乐牛、中乐牛、马练岩、白岩塘、冈东湾、烂草坪、上个滩(包括雷公洞、雷公搭车、板上、沟溶、剃刀岩、新溶、倒水、双门头)、枫木滩、金鸡口、金鸡鱼、神龛岩、管子滩、双狮口、白鸽长滩、烂泥湾、青鱼塘、下个滩(包括重阳村脚、过刚岩、对撑角、四方岩、短塘、瓮子洞、新溶)、瓮洞门口、豆腐市、庙门口、双滩、黄峬冲口、大富贵、小富贵、关上、上雷打、下雷打、金子塘、石榴溪口、岩门滩、鸡公颈、鸡公塘、抱肚虾、白茅寨(出贵州入湖南)、野猫柳、黄毛虾、打岩塘、上汾水、长猴、猴子岩、笋洞塘、老洞、竹排溶、羊屎柳、罗岩冈、蛇喉岩、黄土颈、庙门口、晒谷岩、扁力虾(竹节角、眉头岩、二眉头岩、头竹节角、二竹节角)、后大门、三里滩、十里塘、鲤鱼岩、秤砣岩、白哥柳、园城场、阴鱼背、四季岔、挂角梁、打岩塘、踏滩、白努塘、铁匠角、冲天溶、晒白岩、杉木桥塘、勒马过河、油乐口、叫化塘、红柳塘、龙尾塘、浙溪脑、油乐塘、金钱洲、黔阳门口、牛屎洲、百长、下汾水、百马角、打卦岩、三门塘、新店门口、鸬鹚滩、狗舔岩、漫水塘、连珠滩、土溪、杀喉龙、李子岩、牛屎岩、二龙抢宝滩、大湾塘、背风岩。

三板溪湖区(杨胜屏摄)

1953~1959年,贵州省交通部门组织民力对清水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至1959年,锦屏—天柱江段可通行50吨级机动船和放运30米长木排。20世纪60年代初黔桂铁路修通后,原由河道承运出入黔省的物资相当部分改为铁路运输。同时,也因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贵州出省的粮食等物资减少。这样,从清水江运出去的物资数量大减,清水江河道的大规模整治于是结束。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木材水运的需要,贵州省林业部门投资对中下游的部分航道进行改善。1990年后,对清水江水道的整治基本结束。1951~1990年的40年中,国家整治清水“江水道”共计投资524万元。

经过两百多年的“驯化”,清水江的“野性”不断消去,逐渐变得温顺起来了,犹如野狮子被训兽师驯成了任人摆布的“家猫”。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几乎与清水江平行、连接湘黔两省的大动脉——湘黔铁路的建成,清水江水道作为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和作用骤然下降,于是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清水江河道梯级开发,三板溪、天柱、托口等大中型水电站相继建起,一座座高大雄伟的堤坝把奔腾绵延的清水江拦腰截断,形成一个个狭长、如镜子一般的湖塘。这些湖塘,在淹掉了清水江上曾经使排夫们心颤胆寒的无数险滩的同时,也使她永远失去了自然赋予她承载船排航行千里的禀赋。

但是,经过凤凰涅槃后,古老的母亲河——清水江,她变得更加丰美了。

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