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坌处
所属图书:《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 出版日期:2017-10-01

坌处

淹没前的坌处集镇(秦秀强提供)

坌处是一个颇有历史、值得研究的清水江古镇。该镇位于天柱县东北部,清水江下游北岸,传古时先人在此分土地辖管而得名,旧为天柱县由义里中心。这里曾经既是清水江下游的门户,同时也是天柱县的藩护所。康熙《天柱县志》称天柱“上控苗疆,下襟沅芷,囊百蛮而通食货,顺江流而达辰常”。其实指的是坌处。民国初年阳溪龙昭灵在其《五区团防志》开篇时写道:“由义上里,当清水下游,为湖南极西边。徼雍正时,由靖州拨隶天柱县,属镇远府,设千户,驻防坌处,以扼湘黔门户而控清台苗民。”

早在宋元时期,坌处等寨人即与湘楚地区有经济文化往来。进入明代以后,朝廷不断使用武力对坌处等清水江下游地区进行“过化”,加上采办皇木的官员不断溯至此一带采办木材,使这里的苗民与汉人频繁接触,进而“熟化”为与汉民无异的“洞民(亦称“熟苗”)。但是,这一地区与“生苗”地区紧相毗邻,甚至犬牙交错,“民”“苗”矛盾十分突出。《贵州通志》所载天柱建县缘由:

所以,以坌处为主要代表的天柱地区洞民积极要求建县,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万历十一年(1583),坌处头人刘堂艮等发动叛乱,要求设县自治,汶溪千户所守备周弘谟率兵镇压。在周弘谟应许建县输赋后,刘堂艮遂率领6000余众“皆衿甲面缚请降,愿归土六百里,待附编氓后输赋”。一年后,周弘谟他迁,“盟渝法驰,苗因复叛”,许在坌处建县治之诺未得兑现,坌处人于是继续叛闹。万历二十五年(1597),新任天柱千户所吏目朱梓单骑驰至坌处、高酿等侗寨,找到带头叛闹的头人傅良嘴、陈文忠等人,答应“许遵旧议”。于是,叛闹平息。不久,在朱梓的努力下,天柱正式建县,坌处等寨于是进入了封建王朝统治版图。康熙《天柱县志》中的收录天柱县首任知县朱梓亲撰的《天柱初建县治碑记》载道:

坌处人加入王朝版图后,虽未能如初所愿成为县治之地,但亦成为天柱县的重要藩卫和清水江下游的经济中心,在此以后直至清初,坌处都是“委员”“皇商”们采办皇木的重要歇所。随后,安徽、江西等地的民商也逐渐聚于此采买木材。

然而,坌处诸寨幅员窄狭,所产木材不多,要大批采买优良木材,必需上到茅坪、王寨等上游地区。入清以后,无论皇商还是民商,都逐渐越坌处而溯至茅坪、王寨、卦治等寨同苗侗山民直接采购木材,坌处因而受到冷落。

清雍正年间,因“开辟苗疆”的需要,上游茅坪、王寨、卦治三寨被“法定”为木材市场,允许开设木行,轮流“当江”,收获江利。见上游茅坪三寨开设木行“当江”,坐享江利,坌处民众亦欲效法,但遭到上游三寨和官府的极力阻止。于是,坌处人联合上游清浪、下游三门塘向茅坪等三寨发起了一场长达两百多年、旨在分享江利的争江运动。由于不占天时地利,在争江中,坌处人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最终在清光绪中期取得胜利,获得与上游茅坪等三寨同等的开行“当江”权利,于是与清浪、三门塘被称为“外三江”。

坌处碑墙

坌处是湘黔边境古款约组织四十八苗寨的中心。尽管在与茅坪等上游三寨的争江中败多胜少,但由于占有处在下游、先接触水客的有利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在长期的木材贸易中还是零星得到些利益的。所以,这里始终是清水江下游的一个重要商贸集镇,木商文化印记也同样深刻。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勷”木商在这里建了清水江中上游地区最早的会馆——杨公庙。同治年间,江西籍的万、喻、黄、彭、徐5姓木商出资在这里修建了江西会馆(也称“万寿宫”)。光绪年间,得益于木材贸易的势族王姓人斥资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王氏宗祠。

2013年,位于坌处下游的天柱水电站建成蓄水,坌处被搬迁到原址后山上,古镇原址被淹没了在水库之中。还好,原来刊立在坌处古镇内外的十多块反映木商文化的石碑被迁到新址小学校园里,汇成了一堵碑墙。

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