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首富”——“姚百万”
“姚百万”是清水江历史上财富规模最大、最具戏剧色彩的山客。“姚百万”是一个大家族,其存在时间在清嘉庆前期至道光中期,经历两代,前后四十年。
姚继周父子建的姚家坪
雍正“开辟”苗疆以后,清水江中上游地区木材贸易迅速发展繁荣起来,这里不但成了下游商业资本逐利生息的理想地方,同时也成了湘赣等地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实现发家梦想的乐园。这些移民来到清水江后,有的仍是从事手工艺或小本生意,有的委身给本地人当佃户开山栽种杉木。由于他们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大多在此地安家立业成为本地人,有的还暴发成为盖过当地人的巨富,“姚百万”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姚百万”的创业者姚继周(1750~1821),祖籍江西,其父姚克元于清乾隆前期从黎平迁到文斗河边给人摆渡为生。乾隆中期,姚继周来到乌下江与清水江汇合处的瑶光河口扎棚居住。这里是清水江中游交通津要,从清水江上游下行的船只和木材,到河口后都要停下歇气,从支流乌下江放下的小挂子到这里则要改扎成载量较大的把子排。同时,从下游“三江”“违规”上来寻找木材的“三帮”水客和受水客委托上来买木材的“三江”行户也多在这里歇脚。开始时,姚继周夫妇在江边沙滩上经营小食,服务在此停脚的上下木商和工人。他俩诚信和气,无论富商还是贫苦山民,都热情帮助。
乌下江和瑶光以上的清水江中上游地区在不久前仍为“生苗”区,此时,木材资源非常丰富,但区内苗族、侗族民众大多不懂汉语。姚继周遂利用其通晓汉语汉文、熟悉苗族语言风习的优势,做起木材买卖中介。同时,还义务向山客提供买客信息,向水客提供木材信息。不久,这里便成了买卖木商聚会之处,姚继周则成了买卖双方都依赖的中人。有的水客到这里后,因一时找不到木材而又因不习惯山里艰苦的生活,便委托姚继周代为联系,有的甚至把银子交给他代购木材。同样,一些办有平水木的山客因一时间找不到买主,又不愿费时看守,也往往把木材交给姚继周代找木商销售。依靠信息和别人的信任,姚继周也做起了木材生意。
姚继周做木材生意主要在乌下江流域,下起瑶光河口,上至今黎平县境内孟彦一带,各大山场都有他的足迹。由于深得山客和水客的信任,加上他沉着谨慎,生意每每有成,家业逐渐壮大。到嘉庆中期,姚继周的家业已是如日中天,自称家有资银百万两,因而被称为“姚百万”,与瑶光的姜志远、文斗的姜仕朝并称“清江三富”,而姚家则居“三富”之首。姚家购置的山林田土遍及今锦屏、黎平、剑河三县,从瑶光河口溯乌下江至孟彦近30公里,沿江两岸山林大多为之所买,持有的山林田土契约达数十箱,原来的山主大多成为其佃户。道光前期,姚家人口愈百,吃饭鸣锣。为使家业能长盛不衰,姚家子弟们在雄厚财力的支持下积极博取国家功名,先后有3人考中武举,4人考取武庠生资格,7人获取文生资格。同时,子女们还与周边及省内外的名人开展门当户对的联姻。
为显示富有,在嘉庆后期至道光前期,姚家从湖南宝靖(今邵阳)请来木石工匠近300人用十年时间在瑶光河口原住处建造堪称清水江流域迄今最大规模的私人庄园:用统一规格的长方形青石块从河滩上依山形修建5000余平方米的弯月形地基(后称“姚家坪”)。姚继周有9个儿子,故姚家坪上布落有致的修建9幢木质豪宅。1987年,姚家坪及剩下的一幢旧宅被锦屏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三板溪电站水库建成后,此处被淹没。
淹没前的瑶光河口(单洪根摄)
姚家作为外来汉人,经过20多年艰苦奋斗创建了雄厚家业,引志周边世居人群的嫉妒。同时,他家也成了下游那些流氓无产者进攻的重要目标。加上姚家发迹之后,逐渐背弃创业前期诚信友善、以德治家的理念,为富不仁起来,对周边村寨民众百般欺压,于是激起人们的不满。道光中期,由饱受欺凌的格翁范文通父子发起,联合同样受其欺压的塘东、韶霭村民众结成同盟,与姚家开展了一场持续7年的讼战,从黎平府到贵东道,到贵州省的按察司、布政司、巡抚部,最后告到云贵总督府。在讼战中,姚家以金银为武器,大肆贿赂各级官员,曾一度操纵黎平府司法审判。然终因失道而寡助,被范氏联盟斗败。至今,《三魁告倒姚百万》等故事仍广泛流传,状告姚家的禀稿也大多保存。
“姚百万”是清水江木材贸易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富商和经济精英,其财富规模之大,至今这一带尚无人能比。姚家的兴衰成败,是清代中期清水江木材贸易和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