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杨公庙
在茅坪下寨退尾寨的江边,过去曾建有一座杨公庙,它是茅坪规模最大的神祇祭祀场所。这座杨公庙,有着较复杂的历史。
残败的茅坪杨公庙
茅坪杨公庙,又称杨公祠、镇江王庙、杨公馆、五勷馆。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4),相传是由福建籍木商为首捐资建成。因建庙石碑在20世纪70年代被茅坪水运局挪用铺盖下水道,以致不能知其详情。这座庙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两侧建有马头式封火砖墙,外墙上部绘有彩绘。庙为三间两进,前面中间为神殿,两侧为祭祀活动用房。神殿后为一小天井,天井后面和两侧为两层食宿用房。大殿高约8米,柱子直径均40厘米左右,柱、梁和千斤枋均漆成通红。殿后壁的正中立有杨五将军木像,两侧配以关公和观音菩萨诸神像,神像的左边悬一口直径约1米的铁钟,右边置一面大鼓。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民国5年(1916),天柱等新“五勷”木商捐资对已经颓坏的杨公庙进行维修,重立杨公木雕像。为使庙的香火能够长久,当时还建立了经费保障制度,即规定所有经过茅坪的木材每根抽钱1文半,每堆抽钱24文,以作为“五勷”馆和杨公庙的香灯费,由茅坪杨公庙(“五勷”馆)向由内三江行户账单内抽兑。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公庙香火逐渐衰弱。1960年,被茅坪木材水运局用作为发电机房。“文化大革命”初,杨公像被红卫兵搬出来烧毁,铁钟被砸烂。到2010年,该庙瓦片尽落,柱枋全朽,庙内草木丛生,但仍可看出当年的概貌。
相对于众多的杨公庙,茅坪的杨公庙被赋予更特殊的意义。
到了清乾隆年间,清水江木材贸易进入鼎盛时期。在上至锦屏的“三江”地区,下至长江中游的武汉鹦鹉洲,只要清水江“苗木”流过的地方,沿江几乎都建有杨公庙。过去,茅坪、坌处等寨人常说:“杨公老爷管得宽,上头管到茅坪寨,下头管到鹦鹉洲。”在诸杨公庙中,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对清水江木材采运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较大的是茅坪、坌处、托口和鹦鹉洲的杨公庙。
茅坪杨公庙为首庙,管辖茅坪以上所有的杨公庙;托口杨公庙为中庙,也即总庙,有上、中、下三座,管辖坌处以下清水江至沅江、洞庭湖沿线以及靖州、广西一带的所有杨公庙;鹦鹉洲的杨公庙为尾庙,一直管到南京、镇江、上海等地。茅坪杨公庙之所以被尊为首庙,是因为茅坪地处苗疆边缘,扼据清水江的咽喉部位,往上是苗疆,往下则是沅江乃至长江中下游汉族地区。
实际上,杨公庙首庙、中庙、尾庙之区分,是上下游资本对清水江木材贸易市场范围的重要划分,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商品经济(或说封建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域分野。
又如上所述,杨公庙不仅是河神杨五的祭祀场所,同时也是“五勷”商帮的联系纽带和议事场所。
清光绪年间,随着“三帮”和老“五勷”退出清水江木材贸易舞台,以天柱“外三江”和白市等清水江下游为主的新“五勷”取而代之,成为清水江木材贸易的要角。相应地,杨公庙的香火也进入最兴旺的时期。新“五勷”商帮从茅坪以至汉口,沿江各要埠都设有木坞,建立有会馆。这些会馆与杨公庙其实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所以杨公庙也称作“杨公馆”。
在这些“五勷”会馆中,都供奉杨公老爷神像。沿江的这些“五勷”会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上下各馆之间的信息凭靠上下的排夫们进行联系沟通。
民国5年(1916),由天柱人为主的新“五勷”木商主持重修茅坪杨公庙,是天柱坌处、清浪、三门塘三寨取得争江斗争胜利、得到“当江”特权的表现。这时候,新“五勷”商帮已发展到了巅峰。经过“五勷”整修过后的杨公庙富丽堂皇。这时的杨公庙还被赋予了一定的行政功能。庙首由天柱县商会提名,由该县知事委任。其职责除了传统主持祭祀河神杨公将军外,还兼管理清水江排夫,防止其闹事,代天柱县政府征收与“五勷”木商交易的木材“规费”,并调解木材贸易中出现的诸矛盾纠纷。
杨公庙维修工程完竣之时,资财雄厚的“五勷”商人们斥资举行盛大庆典,特请天柱、锦屏两县政府官员和木商代表前来捧场。为使场面热闹,还特地从下边的洪江请来戏班子演了几天大戏。
由天柱等新“五勷”木商主持维修茅坪杨公庙、由天柱县政府委任排头管理清水江排夫,同时以杨公庙为平台为天柱县征收木材“规费”,这对于曾在争江中屡战屡胜、长期垄断清水江木材贸易,如今却因形势变化,地位衰落的茅坪等“三江”而言,有着相当的讽刺意味,可以说是胜利者的一种宣泄。然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无情。
茅坪杨公庙,这座已经走进历史的古徽派建筑,是清水江木材贸易兴衰的见证,也是清水江木商文化的缩影。
杨公庙残存的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