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茅坪木材水运局
所属图书:《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 出版日期:2017-10-01

茅坪木材水运局

20世纪中期,茅坪作为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清水江木材贸易中心刚退下历史舞台不久,又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得到国家的青睐,贵州省最大、在国家林业部挂有号的国营森工企业——黔东南州清水江茅坪木材水运局设于此,使茅坪这个木商古镇来了个回光返照,重新回到了清水江木材贸易市场的中央,再现了昔日的风采。这段夕辉,照耀了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的34年。

1951年初,解放军荡平国民党在锦屏的残余势力,全面接管其遗在锦屏的破烂摊子。不久,便实行公有制政策,禁止私人经营木材,只允许国家垄断经营。政府通过采取没收、公私合营等一系列措施,对大大小小的木商进行改造,使这个在锦屏等清水江沿岸生存了数百年、创造了辉煌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和无数动人故事的商人群体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设在锦屏的贵州伐木公司(后改为黔东森工局)。通过清水江下运外销的木材,均由伐木公司垄断经营。

出于木材经营的需要,1952年,黔东森工局在茅坪下寨的退尾寨设贮木场,将退尾寨的大片空旷滩地辟为陆上贮木场,将茅坪河段的铜鼓塘、渡船口、退尾寨、枫树脚及清浪栗木山脚5个传统木坞指定为专用贮木水库。同时,还从茅坪、王寨、卦治以及清水江、小江、亮江沿岸选招技术熟练的排夫近600名作为合同生产工人,负责木材水上运输。

1958年,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场旨在快速增强国力、“超英赶美”的全民性“大跃进”生产运动。林业生产方面的“大跃进”主要是采伐木材,在清水江沿岸建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伐木场(仅锦屏县即有51个),各伐木场以及各公社都争放砍树“卫星”,大量的木材被砍伐。

为适应“大跃进”形势的需要,1960年,贵州省林业部门批准在茅坪贮木场的基础上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茅坪木材水运局(亦称“茅坪水运局”),下设南加、茅坪、远口、白市4个木材水运站(队)和贵州省驻常德工作组,负责接收剑河、锦屏、黎平、天柱、榕江5个县的木材,运到湖南陬市,通过驻常德工作组调拨给全国各需材单位。当年有职工1007人,完成放运任务13.79万立方米。1961年因经济困难,木材采伐大量减少,水运局下放部分职工回农村。1962年仍有535人。1962年将五爪山放运组迁到加池塘,建加池水运站。

原茅坪水运局招待所

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木材采伐量又逐渐增多,水运局业务量也逐年增多,机构和员工也不断增多。至1964年,茅坪木材水运局负担全省35%、全州60%木材的放运任务。放运木材路线全长406公里,其中南加至洪江214公里,沿线有42个木材水库和照料点。1965年在茅坪的塘稿坡、黄哨山腰建楠竹林场,为编制竹缆提供原料,以后陆续营造楠竹林近3000亩。同时,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州林业局在湖南洪江设木材调拨站,也归水运局管辖。至1985年底,全局有职工2976人,内设秘书、政工、财务、生产统计、物资基建、保卫6科和保健站,下设南加、加池、茅坪、远口、白市、洪江6个木材水(转)运站以及机船队、楠竹林场。有固定资产266.63万元,流动资金415.92万元。1985年销售木材11.63万立方米,收入1608.9万元,创利432.27万元。

水运局水塔

1985年,国家的林业政策调整,取消南方林区木材统购统销,开放木材市场,对木材实行议购议销,也即由产材单位与各需材单位直接交易。实行木材开放经营后,黔东各县木材自主经营,改变了统一由清水江木材水运局接收各县到材、统一调拨供应的格局,各县都竭尽所能地控制木材资源外流。这种情况下,茅坪水运局顿时陷入了困境。为了生存,当年该局在无计划指标的情况下,强行县收购了3.9万立方米木材,从而打乱了木材采伐的“一本账”计划,引起各县的强烈不满。

茅坪木材水运局于是成为包袱。198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几经调研后,认为茅坪木材水运局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决定将它分段下放各有关县管理。

茅坪水运局在下放的过程中,历经了一番推诿。最初州里的下放方案是,在哪个县范围内的机构、人员、设施就划归哪个县管理。考虑到锦屏县接收的任务太重,决定由天柱、黎平、剑河三县每年各拿出5000立方米木材按内部结算价补给锦屏县经营。另外,天柱县将靠近锦屏的两个水库提供给锦屏使用。上午会议时,各县林业局局长都基本接受此意见。但经中午征求各县政府领导意见后,下午又都否定了上午的意见。后来,州领导向锦屏县的主要领导施压,锦屏县领导最终被迫同意接收的新方案:南加站划给剑河县,远口、白市工队划给天柱县,德顺楠竹林场划给黎平县,加池、茅坪转运站、洪江调拨站以及木材检查站、水运局本部全部划给锦屏县,与锦屏县新成立的林工商公司合并。这样,锦屏县林业系统职工由原来不足200人骤然增到700多人,加上离退休人员,总数近千人。

曾经辉煌一时的清水江茅坪木材水运局,在一片推诿和埋怨声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骄子、贵州省内最大的木材经营企业,茅坪木材水运局有着其辉煌的业绩。它占据清水江沿线最好的停泊木材场地,茅坪木材站拥有的铜鼓塘、渡船口、退尾寨、枫树脚、栗木山脚5个天然河湾作木坞,5个木坞可贮木材5万多立方米。此外,还有面积为近两万平方米、可贮木材3万多立方米的陆上贮木场地。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跨径40米、吊重15吨的龙门自行航吊车一座和长500米的链式木材出河机一座、水泥平底检尺船(平台)一艘,以及13艘机船、10多辆汽车等设备。

从前身茅坪贮木场1953年成立起到1984年,这31年间,茅坪木材水运局共接收木材445.37万立方米,完成调拨运输415.31万立方米,上缴利润7694.68万元,上缴税金2883.49万元。供应了除西藏和台湾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市区建设用木材,为修建北京人民大会堂、武汉及南京长江大桥、鞍钢、包钢、黄河三峡水电站、新安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和二炮等许多重要国防、科研建设工程提供优质木材,同时还为沿海渔船提供了上万根的桅杆。

茅坪集材场(范述波摄)

1986年对清水江茅坪木材水运局来说,是无比痛苦的一年。这一年,它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变成了市场经济的包袱和弃履。在水运局最辉煌的那些时光(尤其是1981~1984年),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甚至与锦屏县委、县政府比肩,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也比其他单位都好得多(局里设有医院、电影院、幼儿园和专门培养子女就业的森工技校),在水运局系统工作的员工说话的声音都比锦屏县其他机关单位干部职工都要响,他们常以自己能有幸在此系统工作而倍感自豪。职工们的子女往往未等初中毕业,便匆匆地挤进系统里来享受木材垄断大锅里的丰盛饭食。

1983年茅坪木坞(范述波摄)

然而,1986年的下放,使它一夜之间便断崖式地从天上掉下了比地平线还要低的坑子里。这突如其来的嬗变,人们猝不及防,都被弄懵了。这些职工,先是被安排进了各有关县的林业系统里。1988年以后,以锦屏为首的林业县试行林业体制改革,将工作重点由采伐转变为造林,对林业企业的员工进行精减下放,那些原水运局职工于是又成为精减和下放的重要对象。至10年后的1995年,原水运局的职工除了少数干部身份的转到各县的机关事业单位外,大部分都被退休或“下岗”,不得不自谋生路。

茅坪水运局的解体和下放,标志着有三百多年历史、孕育着清水江木商文化的清水江“木材时代”的彻底终结。

茅坪水运局遗下的建筑和设施,如今都成了遗址和“古迹”。原来的茅坪退尾寨近两万平方米的贮木场经过二十多年的荒芜后,前些年租赁给新木商天夏木业公司用作木材加工场地,而那高大但已经锈迹斑斑的自行航吊车依然默默地跨立在那里,像一座纪念碑;原来常年蔽满木排、过江不用船渡的茅坪寨前江面上早已空空荡荡,只有那艘曾经的“航空母舰”——巨大的水泥平底木材检尺船静静地躺在边上,上面生长着杂草和绿苔。这些遗迹,都见证了当年的繁盛,然现在给人们留下的却是颇为凄凉的沧桑感觉。

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