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黎平府志》的首推者——龙庆荣
少年戏水
龙庆荣,字锦钟,号欣斋,清道光十一年(1831)出生于木材行户世家。青少年时,先习文,后练武,考取黎平府武秀才。
龙庆荣成年之时,正值清水江流域发生空前的社会动荡。咸丰年间,台拱张秀眉和天柱姜应芳先后组织苗族、侗族农民队伍反抗清廷。这时,清政府主力军队在江汉等地疲于对付太平军的主力,无力顾及清水江地区。在官府的号召下,各地纷纷组织团练自保。当时地方政府(黎平府)财力枯竭,办团练的经费全赖地方自筹。于是,在“富者出资,贫者出力”的原则下,茅坪上下两寨也组织了团练。庆荣除同其他富户一样捐出三分之一家产充练资外,自己也加入团练,并被推举为茅坪团练的头领之一。为解决财政枯竭问题,咸丰至光绪年间黎平府大量售鬻空虚官衔。战乱结束后,庆荣也花了大把银子捐买得了“钦加二品武功大夫”衔。
古代中国,适逢太平盛世,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三件事,即断案、征粮、修志。尤其修志,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建一座永垂千古的政绩碑,所以都非常重视。光绪初年清水江流域战乱结后,木材贸易迅速复苏,天柱坌处等寨与茅坪等“三江”为争夺“当江”特权的斗争又开始了。为保护既有的特权和利益,茅坪等三寨随即采取应对措施。光绪十七年(辛卯,1893),轮到茅坪“当江”。为争取黎平府继续对“三江”的支持,龙庆荣等未雨绸缪,提前在光绪十六年(1892)向黎平府知府俞渭写报告,投其所好地提议重修《黎平府志》。报告称:
这个报告,使得上任已三年且即将离任,但政绩仍乏善可陈的知府俞渭心花怒放,于是欣批:“如所请。准暂提抽三年,一俟届满,即行停止。”并及时向省布政司报告:
清光绪版《黎平府志》
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设局修纂,半年功夫,洋洋90万余字的《黎平府志》即告完成。府志编成后,修志专款尚结余800余两,俞渭遂用来修建青云桥(在今铜鼓村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龙庆荣逝世。
《黎平府志》编纂成功其实也是争江的结果。龙庆荣主观上为了保住茅坪等“三江”的“当江”特权,投黎平府官员之所好,建议并组织筹措资金支持修纂了《黎平府志》,然客观上成就了清水江中下游的一件文化盛举,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