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
洪江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流沅江的上游,古称“雄溪”,系古代“五溪蛮”腹地,古“五溪”之一的巫水在这里汇入沅江。
洪江是一座古商城,也是湘西经贵州达云南的古“苗疆走廊”的起点。明代中期后,奉命溯沅江来采办皇木的官员、商人多以这里为落脚点。同时,下游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涌入,这里遂成集市。清康熙时,这里已然成商业都会。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其《滇行日记》中这样描述洪江:“烟火万家,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清雍正年间清水江河道疏浚以后,在木材贸易的拉动下,贵州东部的经济迅速发展,洪江因得地利,成为贵州东部地区商品出入的重要中转地。从上游下运的木材、桐油等商品都要到这里加工和改装(木材要在此改扎成大江排)之后才转运下游地区。同样,从下游运上来的食盐、布匹、百货等商品,到这里转成小船再继续上运散往湘、黔、桂、滇边远山区,洪江遂被称为“五省通衢”,是大西南山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光绪年间潘清撰的《育婴小识》中载,乾隆十六年(1751),洪江已是“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膏油,材木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洪江一聚落耳”。“舟航所聚,万货填委,百工毕集,骈阗稠杂,操奇赢之术者争趋焉。是故层楼连屋,鳞次于坡陀荦确间,嵌空玲珑,远望之略如图画。土窄人众,故谚有‘寸金尺地’之谣。自五方诸商,各治会馆,以祀其先而联情谊”。民国中期,洪江已成为湖南省货币流通量仅次于省城长沙的商业重镇。当时湘西匪帮间传有这样两句话:“打破安江有婆娘,打破洪江有光洋。”
洪江旧时停泊木材的湾塘(单洪根摄)
从洪江销出去的两宗大商品,一是木材,二是桐油。洪江宽阔的江面上,常年蔽满木排,过江不用船筏。那些载重10吨、有橹手26~40人、纤手30~60人,被文豪沈从文称为“巨无霸”的大油船经常泊满各处码头。由托口加工、经洪江装桶运出去的桐油被称为“洪油”,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全国著名。清咸丰初年,每年从洪江输出的桐油约20万担,价值白银100余万两。“洪油”运至镇江、上海后,转销海外市场。
洪江古巷
洪江绍兴班旧址
洪江也是近代湘、黔两省不少军政枭雄的敛财发迹之地。在民国前期,这里先后设有7家银行,23家钱庄,17家报社,40多家妓院。当时洪江有著名的“三子”:“贵州的顶子(官帽),江西的银子(商人),宝庆的棰包子(保镖)。”这里会馆林立,著名的有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会馆(天后宫)、宝庆会馆(太平宫)、七属会馆(关圣宫)。至今,在洪江古商城里,尚保留有清代徽派风格窨子屋380余幢,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
洪江的繁华,把传统江河商业文明推到了巅峰。20世纪50年代初,这里建洪江市。此后,随着公路、铁路等陆上交通的发达,洪江这座依赖江河水道生存和繁荣的古商城逐渐失宠,被边缘化,光辉不断淡去。于是1999年,湖南省官方决定将洪江市的治地由洪江搬到黔城。据说,在这过程中,洪江老商城的人不能接受将洪江市搬到黔城的事实,于是群起上街,经强力部门采取措施后才得以平息。后来,上级采取平衡办法,洪江市搬到黔城后,将老洪江市改设洪江区,直属于怀化市。
洪江市变成洪江区,标志着清水江水运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清水江传统水文明的彻底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