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帮”
两湖会馆匾额
明清时期,中国曾出现过赫赫有名的“十大商帮”,即晋商、徽商、陕商、鲁商、洞庭商、龙游商、宁波商、江西商、闽商、粤商。这“十大商帮”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二是崇儒尚德。他们对当时中国的商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整个清代,这“十大商帮”中的徽商、江西临江商、西安商结成一大商帮,长期在锦屏等清水江从事木材贸易,被称为“三帮”,也称“徽临西帮”。“三帮”是最早进入锦屏等清水江地区从事木材贸易的商帮,也是活跃在清水江地区最长、对清水江流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商帮。“三帮”中,又以徽帮人数最多,资本最雄厚。
徽州地区也盛产杉木。古徽州辖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邑,木商以婺源为著,休宁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由于苏浙等长江下游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加快,徽州地区所产的木材已远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长于经营木业的徽州人便远赴四川、湖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开拓新的货源。历史上,徽商因经营木业而出人头地者为数众多,他们往往利用替宫廷采办“钦工例木”而致富。如,万历年间修乾清、坤宁两宫,徽州木商在北京大肆活动,争得采办“例木”差事,从而大贩私木。陈眉公《冬官记事》载,时婺源木商王天俊等“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求札付,贾木十六万根。勿论夹带私木不知几千万根,即此十六万根木,税三万二千余两,亏国课五六万两”。又如,天启皇帝在北京建宫殿,都用了歙县西溪南木商吴养春的木材。再如,明崇祯七年工部修造皇陵,祁门木商廖廷训受命采购木材,诏赠“御商”。
在清代婺源县的方志、谱牒等地方文献中,有很多关于该县木商到清水江苗疆地区经营木材的记载。康熙《婺源县志》中多处记载当地木商“贩木苗疆”,即指在今锦屏等清水江地区贩“苗木”。他们得木材沿江下去后,以南京上新河为经营贸易的中心,将木材分销苏浙或北方各地。光绪《婺源县志》载:“婺源贾者率贩木”,势力最为雄厚。在湖南德山,“婺邑木商往来必经其地,簰夫不下数千人”,并说徽州木商编扎木排所用的竹缆绳,即由著名的婺源木商程文昂所发明。光绪《象山明经胡氏支谱》卷四十八载:“胡至全字醴之,汪村人。性醇厚,事亲谨属,读书通大义,书法工整。少遭兵燹,弃儒就商,四往苗疆采木,所获微利,尽周济贫窭。”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三十载,婺源藤坑人王士蕃,“初,蕃客于楚,深入苗疆,苗私约法,犯盗窃者死。有盗蕃金者,苗众执于野,将致死焉。蕃且驰往力救,众感其义,有贸易遂唯蕃命,以此利归。”俞文英,“幼随季父入苗疆,习木业,后在苏与友合开木号,积资修长滩沽方水口石栏,赎排岭澄心亭租以惠行旅。”
婺源西冲俞氏是木业世家,家族中有多人曾在湖南、贵州从事木业经营。民国前期纂的《星源西冲俞氏宗谱》中,记载了木商俞光治的事迹:
《采运皇木案牍》中记录有徽州木商从南京到茅坪等“三江”的水路里程:
在《采运皇木案牍》中,有不少反映了徽商在卦治至托口沿江从事木材采运和滩险的情况,多次出现“邻店之徽客们”“大本徽客们”“临客”“临江客夥”“临江老客”等,这些都是指在“三江”一带活动的徽商、临商帮。而从“大本徽客们”之类的描述来看,徽商是实力最为雄厚的木商群体。
作为跻身中国“十大商帮”的“三帮”,之所以能驰骋中国商界数百年,主要原因是始终秉承儒商之道,抱朴守信。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先是饱读诗书,博得功名,然后弃儒从商,将儒家文化思想应用于经商中,以智经商,以谋取胜。徽州是中国大儒朱熹的故乡,受其影响,徽帮的儒性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有自己的“商训”和精神,其商训是:“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其商业精神,可概括为“进取”“竞争”“团结”“勤俭”“奉献”“崇儒”。过去,徽州木商帮在其会馆大门上写有这样一副对联:
此联熟用儒家经典,其内容与“三帮”的儒商精神甚是雅切。
“三帮”木商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重人品,讲商德。来到茅坪等“三江”从事木材贸易,严格秉承“商训”,行事低调,紧密团结,互通信息,互相援助,在追逐利润的同时,遵循当地官府规纪和民间风习,热诚地支持当地人的公益事业。《采运皇木案牍》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王寨一带因木材采买发生纠纷,差役张德禀称:“那时河下为木客商约有二三百人。”王寨行户王德富称:“徽、临两帮客商,都是恪守法度,从不敢多事的。”他们来到“三江”,首先拜会当地头人,主动搞好关系,并积极支持当地人的事业。因而得到茅坪等三寨行户及其他同行的尊重。如《采运皇木案牍》中记载最为具体的婺源清华木商胡廷魁:
这个胡廷魁,在婺源清华《胡氏统谱》中亦有记载:“廷魁,贡生,字兆三,号海溪,乾隆己巳年九月初四亥时生,道光癸未九月初二戌殁。”
从康熙到嘉庆的近百年中,“三帮”人多次以其财力和社会关系极力支持茅坪等“三江”与天柱坌处等寨争夺“当江”的特权。此外,“三帮”还在茅坪、王寨、卦治购置有坟山,用以安埋病逝于“三江”的贫苦排工(尤其从徽、临、西带来的工人)及家属。卦治寨边的“五省坡”即为木商买的公共坟山,至今仍有无主坟上百座。
由于他们对“三江”有重要贡献,所以他们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享受其他后来商帮不可能享有的诸多特权,如在茅坪等“三江”内停泊木排、建设会馆等,因而获取的利益也最多。
“三帮”都来自于中国封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他们从清水江流域地区带回去大量财富的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如,杉木的培育和木材排运技术以及木材计量方法、封建行会制度、契约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从而促使清水江流域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
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革命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战火不断,以致十村九毁,城市成墟。同时,清廷为办团练对付太平军而不断输捐搜刮,曾国藩所督的湘师又大肆掳掠,各地窖藏一空,致使徽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受到严重的摧残。战乱结束后,闽、粤、江、浙等地新商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与新兴商帮的竞争中,因泥古于传统经营方式,徽商于是逐渐衰弱。光绪年间以后,称雄清水江两百多年的“三帮”完全退出这里的木材市场。民国《南京上清河木业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