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文化名山
所属图书:《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化名山

黄哨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同时也是净化心灵之地。

中国的佛道两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修行者沉浸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之间,领悟生命的真谛。深山里的古刹,常常是道人们的修行悟道之所;丛林间的禅院,往往是僧人们参禅悟空之处。所以,古云:“天下名山僧占多。”

黄哨山顶白云寺

黄哨山顶遗存的建寺碑

因自然造化,黄哨山峻秀奇险皆兼而备具。山顶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天生仙山胜境。所以,黄哨山便成为追求远离尘世、山水优美、环境幽静的佛家修行悟道的理想之地。相传明代中期,湖北高僧甄道乾云游至黄哨山顶上,见这里层峰叠翠,古木荫蘙,仙雾缥缈,云天相连,远处山麓清江如玉带萦绕,心下甚喜,认为这里便是他四处找寻的修行佳处,决意在此建寺修行。于是,四处化缘。历经两载艰辛,终在山巅古树林间建起了一座有正殿五间、左右斋房各两间的白云寺。其朝向清水江的山门,气势恢宏,一条青石板道蜿蜒而上,两侧古木翠竹交相掩映。寺内大雄宝殿敬供释迦牟尼、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像,气氛肃严。自此而后,黄哨山上晨钟暮鼓,佛歌悠扬,信众云集,香火不断。清康熙《天柱县志》载:“黄少山,去城七十里,旧立庵于上。与黔属茅坪接壤,对山有五龙岭。传唐王巡至此。”

凡高僧大德者,多系才学渊博人。于是,寺庙也就成为文人聚会和文化播传之所。黄哨山白云寺也不例外。白云寺建成之后,不但成为周边信众寻找精神寄托之场所,同时也成了过往文人落脚憇休和交流思想、净化心灵的地方。晚明时,湖广晃州知府吴赓虞宦游至此,在与僧人一宿交流后,留下了一副颇富内涵的楹联:

这副对联,写出了在边远云天山寺中修行悟道的僧道的寂寞,写出了他们对知心朋友前来交流以化解孤寂的强烈渴望,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与寂寞做斗争的艰苦修行生活。

还有,清咸丰六年(1856),黄河两岸水陆提督陈天佑公干途经黄哨山,在白云寺小憩,感斯境之幽静、斯僧之怡然,也留下一联:

清光绪后期,山顶的白云寺又曾一度兼作儒学书院。说到山顶的书院,就得提到晚清名儒曾廉。

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旨在强国的戊戌变法,要求国家实行改革。但遭到朝廷上下一大批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国子监助教曾廉便是代表。曾氏虽然思想守旧,但忧国忧民,曾上书慈禧太后,建议诛杀康、梁等人。稍后,他又极力支持义和团运动,反对外国列强。义和团失败后,曾氏被朝廷通缉,于是化名“曾夏阳”南下逃亡。光绪二十八年(1902),曾氏潜游至白云寺,为住僧友纳,遂在此隐居。

这位学富五车的儒学大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在白云寺住下不久,便滋生办学课徒之念。于是,在寺僧和茅坪等周边民众的支持下,曾氏在寺院旁办起白云书院,收纳天柱、锦屏两地青年才俊教授儒学。在开学的当天,四乡群贤毕至,父老云集,曾氏亲书一对大气磅礴的楹联于书院大门:

曾氏在山上办学,将当正在变革时期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从京城带到了边远的“天末”,使这里的人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从皇帝身边带来的气息,感受到了国家在跳动的脉搏。

曾氏在黄哨山上办学一年有余,因其品端、行正、博学,大受欢迎和尊重。他教育学生品要端,行要正,诚信守礼;要志存高远,爱国爱民。当时的青年才俊、以后成为清水江乃至贵州文化名家的锦屏县阳溪龙昭灵和天柱高酿上花龙秀三、春花龙秀腰、邦寨吴用竹、岑板吴见举等都出自其门下。

稍后,曾氏周游天柱、锦屏(今铜鼓)、黎平、镇远等地讲学,课陡之余,著书立说,在锦屏(铜鼓)掘阅园居住期间改编《元书》108卷,在天柱所著的诗文集《瓜蠡庵集》18卷后流传于高酿地区。

民国13年(1924),川军熊克武部由黔入桂,途经黄哨山,被茅坪等地民众武装袭击,死伤多人,熊遂迁怒于白云寺,命人纵火,白云古寺遂化为灰烬。民国中期,附近信众复集资再建,“文化大革命”初期又被“破四旧”的红卫兵们焚毁,所有功德碑悉被砸烂。至今所看到的单栋木结构寺庙是20世纪80年代初附近村民集资所建的。当年的鼎盛辉煌,只能从寺前残石板和四周苍树间去寻找和领略了。

黄哨山上建有寺庙后,这座山就成为令周边民众敬仰的神灵之山,很多信众不顾山途险远,纷纷前来拜佛求签。当成为繁忙的驿道后,这里又成为笃信佛教因果报应的信士们修阴积德的地方,有人义务整修损坏的道路,有人暑热天在山道上免费给上下行人提供茶水、甜酒,有人甚至义务为上山困难者抬运行装。

清水江木商古镇——茅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