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2013、2014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部分嘉宾发言摘录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4609字

2013、2014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部分嘉宾发言摘录

(一)2013年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部分嘉宾发言摘录

1.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

生态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旨在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文化渊源看,铜仁属于武陵郡,铜仁本身就属于荆楚文化,并长期受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影响,当然也受贵州文化的影响。所以,铜仁的文化源于荆楚文化,或者说,春秋以前,铜仁的文化本来就是荆楚文化的一部分。

铜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无论在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还是自然生态方面,铜仁都有桃源般的厚重、桃源般的和谐和桃源般的美丽。

2.贵州省民委原副主任、省宗教学会会长柏怀思:

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人类正确的对待万物,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教理教义和文化传统中有着许多爱惜自然、保护自然的主张。环境保护还需要从佛教文化中摄取营养,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以指导环保实践。梵净山地区的人民,否定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3.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释心照: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净化人的心灵开始,从约束人类自身行为开始,当我们面对生态之困,不难发现,在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佛教,在建设生态文明上,同样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类心灵净化与精神的改造,这正是佛教生态观的突出重点。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文化》社长、主编黄夏年:

梵净山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佛教文化独具特色。梵净山的自然风景是梵净山的魂,梵净山的佛教则是梵净山的脉。要更好的发展梵净山,就要抓住它的魂和脉,既要保持梵净山的自然山水,更要深入挖掘它的佛教文化,梵净山是这两者结合的典范,值得研讨和推广。

5.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文明:

佛教有个众生概念,包含了平等、和谐等理念。这一思想可以化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唯我主义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回归到和谐共处这一层面上来。人类的生存是与其他生命的存在相辅相成的,人只有让其他生命活得很好,自身才能够活得很好。

6.博士、香港《大公报》副总经理周延召:

要想自由必须自然,活得自然才能拥有自然。生态文明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相处。宗教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当今社会涉及的生存与发展的两大主题,目前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了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信仰有关。佛教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他主张的是和睦相处、与人为善。信仰文化将对人类社会进行张扬与约束,张扬善,约束恶。

7.中国佛学院讲师、石阡三昧禅院住持养辉:

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应时而生,生态文明必将经历一个长期发展、建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类的发展永不会停止,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伴随始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作保障,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反过来影响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的发展方向,并使之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新领域。生态文明意识也将渗透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呈现更高程度的民主与文明,强调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共享和平等,维护更广泛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用全力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物种可持续生存。

8.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王路平:

大家来到梵净山,为什么要来到梵净山?是因为梵净山之“缘”。为什么我们要来到梵净山找这个“缘”?就是因为我们要找到人的回归,人为什么要找到自己的回归?我们要寻找自然的回归、淳朴的回归,寻找自我的回归。而咱们弥勒道场梵净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佛教文化旅游的胜地。

9.博士、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明:

梵净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同时也是世界重要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区网成员之一,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两者重合的双料名山,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存的重要典范之一。通过梵净山现存的珍贵碑刻和历史文献,深入探讨梵净山佛教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2014年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嘉宾发言摘录

1.铜仁学院副教授、佛教研究院院长廖延林: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朝拜梵净山,是因为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美在哪儿?美丽富饶的山川,清新的空气,厚爱纯朴的性格,灵在哪儿?灵在禅性佛印。梵净山拥有其他名山所有的特质,堆满了美景、有宝刹、有名诗,有佛有道,多元素奠定了梵净山名山地位。

那么,生态文明下如何保护梵净山,一直以来,我们就有保护梵净山传统,特别是最早进入梵净山的广大僧侣,他们是梵净山的建设者和保护者,使得梵净山满眼葱翠,鸟语花香,我们要尊重他们。同时,一直以来,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保护环梵净山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这种重视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

所以,生态文明理念下,我们要选择保护性的开发,学会尊重大自然,如此我们的生态环境才会更加美丽,铜仁的明天也才会更加美好。

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金玉:

贵州给全国人民最大的梦想就是“绿色文化”,铜仁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在绿色上又加上佛教,所有觉得铜仁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佛教色彩,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要突出贵州的绿色,更要突出铜仁的绿色加佛教,回归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生态,我们要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铜仁梵净山的生态,使得梵净山成为全球生态佛教论坛的永久会议。

推进梵净山独特弥勒信仰体系化,其实我们不需要“五大名山”之争,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只要好好的打造这个名山,多走向民间、走向社会,就一定能走出去,让天下所有的名人之士把我们的梵净山传播出去。

3.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贵州省宗教学会会长柏怀思:

梵净山人与社会的良好态势发展,得益于佛教良好的发展和传播,是我国佛教文化的典范。有着慈悲的思想,佛教抱着普度众生的心态,使得梵净山生态文明得以发展。以平等观去保护我们的自然和动物。

佛教文化对梵净山的影响,当地少数民族与佛教文化之间的融合,佛教文化的博大,使得信徒增多,架起了与外地之间交流的桥梁,佛教用“和”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多元化的思想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得到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依,佛教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产生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加上当地政府对宗教的重视。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张总:

梵净山作为重要的佛教道场,它的发展和定位非常重要,要站在非常高的平面上来考虑这个问题。名山道场,是特定的一个历史阶段,弥勒信仰,早在南北朝人们就非常的崇拜,但是在发展梵净山佛教的时候,不必拘束于弥勒信仰和名山道场的说法和影响,不要局限,可以有更高的定位和思路,只要大致方向一致就可以,梵净山有天然的大佛,有自然的形态,将来梵净山的发展要向生态文明发展和回归。

5.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佛教协会顾问田青:

佛教是人类生态文明最早提出来的思想之一,和现在生态文明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在于生态被破坏之后,才采取亡羊补牢的思想,而是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提出生态的说法,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就更不需要说了。自佛教诞生以来,所有的佛教都是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保护者。每个佛教都是向自然索取最少的,又是向自然回馈最多的这样一些人群,也是多年来佛教里的原则,讲到要普度众生,尤其是中国佛教对自然更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6.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学愚:

生态环保与弥勒净土。弥勒净土是政治和佛法的结合,二者是同时存在的。

弥勒净土不是等来的,而是分层次的,我们要把净土建设好,首先要有物质基础,其次在建设物质环境上必须要注意生态环保问题,当这些都具备以后,才会有精神层面上的弥勒到来,我认为梵净山已经具备了以上条件。

7.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释心照:

梵净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名山,由于交通的闭塞,少为人知,目前生态的恶劣,人们感觉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不要破坏生态,而梵净山佛教和生态得到了最好的融合,是生态和佛教的典型,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造就了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在佛教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正如今天大家共聚梵净山脚下共讨佛教生态交流,凝聚力量,为生态文明作出贡献,净化心灵,普度一切众生。希望在对梵净山的恢复上统筹安排,尽量做到信徒崇拜,又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生态要放在第一位,没有良好的生态,出家人也得到不到心静,良好的未来要立足于当下。

8.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刘成有:

到铜仁才知道,铜仁原来不是出铜的地方,来到梵净山,看见这么好的一个风光,天这么蓝,水这么绿,空气这么好,我想表达的是这个生态不仅仅是生态文明,还有这个地方的文化机构,宗教生态,文化生态。

希望我们梵净山的弥勒道场立足大西南,走向大世界。

9.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西园寺方丈普仁:

在美好的环境下生活能使人们的心态变好,心情变得平和,现在像梵净山这样的净土已经不多了,这是它的最大优势,要好好保持和发扬这种优势。

在传统文化中间,佛教文化对生态文明尤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理念已经融入了佛家传统核心价值观中,佛家说的“五戒”、“十尚”便是其中的表现。佛家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两千多年与儒家、道家的相碰、相融,在新时期走出了新的一条路,它对于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大意义。

一个佛教净土的核心不在于它建设有多么宏大、多么辉煌,关键在于它的内涵价值能否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被世人认可、接受,这是一个长久、循序渐进的过程,急功近利往往会得不偿失,这种损失不只是一个地区的,它也是全中国、全世界的损失。领导对于梵净山佛教文化建设的重视使我特别感动,它体现了铜仁的一种长远目光和思维,而不是仅仅看重眼前利益。

10.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

我来到梵净山之后感觉这里的山水非常的美,非常的完整,非常具有震撼性,这样好的一个山水风景一定能够走出铜仁,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2014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办的非常好,会场的布置、工作人员的接待、领导的重视都体现了出来。梵是代表“永恒”随处都存在的,净是世界的存现,可以代表佛教文化,也是佛教最根本的,山是大众之山,要把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二者完美结合,才能最大地呈现出来。

11.佛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唐嘉:

弥勒菩萨代表的是一种大慈精神,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

梵净山有着优美的环境,滋养万物、孕育生命,而人们则需要让心泉中的甘露来回馈大自然,我认为这就是梵净山生生不息的生态意义。

12.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王路平:

梵净山文化旅游如何开展,首先要建立“梵天净土、弥勒道场”这样一个宣传文化论坛,把梵净山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希望刘奇凡书记提出的“佛光之城”能早日实现,以让亿万众僧得到佛光普照。成立一个梵净山文化旅游圈机构,与其他四大名山联起手来在中国形成中国五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圈。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