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梵净山名实源流考 [1]
梵净山的山名出处及各种别名,一向有多种说法。而按国人传统,则一般惯于根据一些近似的模糊记载,甚或是故意混淆,以证其历史悠久,完全不顾其是否有史学上的确实依据,这种做法的结果则是既混淆了历史上不同的山名,也混淆了不同山名的不同所指,以致真实的历史湮没其中而不可考。
还有另一种情况,则是某些人狂妄自负,或以标新立异的心理,以自身短浅的“理性”,对历史上形成的名称任意指责,完全不顾哲学上所谓的“历史因果链”,妄图推翻历史上形成的名称。殊不知名称一旦改变,则附着于其上的历史文化底蕴亦随之消失。尤其是这种人,多只摧毁不建设,在原名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一番“论证”之后,又不提出自己满意的新的名称,不能?不愿?总之是没有,尤为可厌。不过这种做法,历史上既然已经多次出现过,历史又早就给出了答案,知道其必不能成功,也就无需多说了。
作为一个研究梵净山的后学,在研究过程中痛感上述两种做法给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带来的困惑,为避免上述种种给其他青年学者带来类似的困扰,因此,不得不在学术的层面,对梵净山山名源流进行一番梳理,力图在严格史料的基础上,考证梵净山山名在历史中的源流及沿革。
一、梵净山及别名诸论
关于梵净山山名的历史演变,各研究者都会提到一个类似的表述,其中内容大同小异,比较典型的表述是:“梵净山见载于史籍,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为三山谷,说‘三山谷,辰水所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沿此说,称‘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唐代梵净山因辰水而名‘辰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它‘一名辰山,在麻阳西八百三十里’。至宋,梵净山称‘思邛山’,因思邛水(今印江河)而得名,属思州。《太平寰宇记》云:‘思邛山,在思州思王县东南,连思邛水。’明代,梵净山已成为一方名胜,同有数名并称,曰‘九龙’,曰‘饭甑’,曰‘梵净’,俗称‘大佛山’。明曹学佺《贵州名胜志》称为九龙山,说‘九龙俗名饭甑山,高百余丈,下分九支,铜仁大江之水出焉,(5971页)。附近民众,则因遥望金顶,恰似蒸饭的甑子,都叫它‘饭甑山’。此外,据历代方志记载,它还有‘月镜山’、‘江头山’等名称。自明万历以后,其他名称逐渐湮没无闻,只以梵净山名世。” [2]
据笔者查阅各种资料所知,上文中所说的梵净山在汉代称三山谷、在唐代称辰山、在宋代称思邛山,均无确切史料证明。这已在拙著《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中详细论证过,故在此不论。 [3] 至于在明代梵净山称“九龙山”、“饭甑山”、“月镜山”,倒确有其实。
二、“梵净山”山名出处考
依照佛教的观点,“一切有为法”,即现象界的任何事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梵净山”这一名称,亦不是凭空而来,自然也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梵净山”这一山名,据笔者查阅各种史料所见,迄今能查到的最早出处,在明郭子章的《黔记·卷之十“山水志下”》:
明万历《铜仁府志》也有记载:
《黔记》乃郭子章在万历二十七年三月至万历三十六年九月(1599.4-1608.1) [7] 任贵州巡抚期间所修。万历《铜仁府志》据传为时任铜仁知府陈以跃主修,该书中最晚出现的年代为万历四十三年,因此,至少可以断定万历《铜仁府志》为万历四十三年后修撰完成。据此而论,《黔记》记载的“梵净山”应早于万历《铜仁府志》中所载。也就是说,“梵净山”这一山名,至迟应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前已经出现了。
三、宋代梵净山别名考
若以梵净山的别名而论,梵净山的所指在历史上最早出现则应更早。笔者在清乾隆时人谢圣纶所辑《滇黔志略》中发现有这样一条:
圣纶按:《侯鲭录》云:‘贵州思南,有山曰甑峰,居大山中。其形若甑,故名。山盘亘铜仁、思州、石阡,数百里内无人居,人亦多不能到。’又《记游》云:‘梵净山,土名饭甑山。’然则,思南之甑峰,即铜仁之梵净山,盖其山在铜仁、思南两郡之间也。 [8]
按《侯鲭录》是南宋时赵令畤所著的集子,共8卷,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冥搜远证,颇为精赡,有文学史料价值,已佚,部分佚诗散见于诸家笔记。
据《侯鲭录》记载,在贵州思南府,有山名甑峰,因其形似甑而得名。而我们都知道,现在梵净山土名即饭甑山,正是因为其形似甑,所以谢圣纶认为所谓甑峰即梵净山。若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梵净山的所指现在能确定的最早出现在史籍上的记载应当是在南宋时赵令畤所著的《侯鲭录》上,时称甑峰。
另谢圣纶所引另一本著作《记游》中直接使用了“梵净山”这一名字,但《记游》暂还不知指何书,故不能以此帮助确定梵净山的最早出处。
四、明代梵净山别名考
1.梵净山与九龙山
当前学界有种观点,就是认为梵净山原名九龙山,或梵净山与九龙山为同一座山,此说当然不能算错,以前面引用的万历《铜仁府志》中的记载而论,已经明确说明了九龙山即梵净山,但笔者以为其中还少有差别,或可以论述得更加详细点。
同样以上面郭子章《黔记》及万历《铜仁府志》的两段引文为例,《黔记》将梵净山归于思南府郎溪司,但万历《铜仁府志》在“山川”中将其归于铜仁府乌罗司,在“舆图”中将梵净山归于省溪司。图如下:
万历《铜仁府志》中引用郭子章《黔记》内容,可证其修撰者参考过郭书。不仅同一时代不同的书对梵净山归属记载不同,甚至在同一本书中(郭子章《黔记》、万历《铜仁府志》)同一章节其记载也有出入,足见时人对梵净山归属并无明确的观念,甚至可以推测梵净山与九龙山是不同的山。如郭子章《黔记·卷之十“山水志下”》载:
据前引文,在此书同一卷中,梵净山被归为思南府郎溪司,九龙山被归为铜仁府乌罗司,可见明人认为二山为不同的山。
而光绪《铜仁府志》中更记载有:“旧志:大江在府西南,源出九龙山;小江在府西北,源出瓮济洞。……小江源出梵净山。” [9] 则更可证清人亦认为九龙山与梵净山不同。
2.梵净山与饭甑山
也有论者认为梵净山即“饭甑山”的讹音,如光绪《铜仁府志》载:“《黔南识略》谓:山形上大下小,若釜甑然,俗名饭甑山,当亦缘此。且‘饭甑’与‘梵净’音近,相沿讹称,亦非无自。” [10] 饭甑山,因金顶形状上大下小,其形似蒸饭的甑子,故当地人称其为饭甑山,而梵净山则是因为其与饭甑山音近而讹成。此种观点,上文所引谢圣纶《滇黔志略》亦有类似表述。但笔者以为饭甑山在明代不仅只是土名,而应该也是纳入了官方认可的正式名称。例如,郭子章《黔记》有“印江县地里图” [11] ,图上标有“饭甑山”。图如下:
此饭甑山也非常形象,也是巨岩拔地而起,中间劈开,识者一望便知即现在的梵净山新金顶。
3.梵净山与月镜山
至于明代梵净山何以别名月镜山已不可考,据很多学者所述:“清代,梵净山又有‘月镜山’……之称。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可鉴须发,故称‘月镜山’。” [12] 类似的表述很多,并多注明其出自清陈鼎的《黔游记》。但查该书:
可见清人认为梵净山与月镜山非同一山。
4.从别名到梵净山
综上,梵净山在明代最为通行的名称仍然是“九龙山”,所谓“梵净山”、“饭甑山”、“月镜山”,不过是俗名、土名、别名。但“梵净山”原本只是一俗名或别名,为何最终能胜出而成为定名呢?
“梵净山”取代“九龙山”的过程已不可考,也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唯有《脉源宗谱碑记》有一段有所提及:
可见梵净山是妙玄“审之古籍”而得名的,至于是古籍中本有“梵净山”还是参考古籍后命名的,则未可知。但从中可以推测其后大致的过程:地方官员发现妙玄在梵净山修行后,将其状况报告给了万历皇帝,皇帝派使者为妙玄建立了佛刹。可以想见,其报告中用的山名,必是梵净山,因为这是妙玄自己定的。而皇帝必在圣旨中依妙玄之奏称其为“梵净山”,金口一开,此后“梵净山”便取代“九龙山”而成为定名了。
五、清代梵净山名考
有清一代,梵净山山名基本稳定,只有光绪三年贵东道易佩绅改梵净山名为“卓山”,据光绪《铜仁府志》记载:“三年,贵东道易佩绅以各军剿办梵净山贼,日久无功,亲履查看,因易梵净山为卓山,设卓山书院。” [15] 不过此名并未广为流传。
六、梵净山地域考
1.梵净山即金顶尤其是新金顶
如上所述,明代郭子章《黔记》、万历《铜仁府志》中的地图,已非常形象地将金顶绘出,在劈开的金顶中写上“梵净山”或“饭甑山”三个字,使人一望便知是梵净山,足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梵净山即现在的新金顶。
还有其他图片为证,如万历《铜仁府志》又有“铜仁府哨指掌图” [16] ,上有“梵净山”:
亦可见梵净山乃两块巨峰之间,与现今的新金顶何其相似。
清代光绪《铜仁府志》地图更是明确地将梵净山与凤凰山区分开来,可见梵净山又被视为与凤凰山对立的山峰,即梵净山金顶。图如下:
铜仁府县全境图
铜仁县境图
2.梵净山“山连四府”
但梵净山又不只是与凤凰山对立的梵净山新老金顶,以宋代《侯靖录》记载为例:甑峰即梵净山“盘亘铜仁、思州、石阡,数百里内无人居。”肯定不只局限于现在的新老金顶。
而在梵净山最重要的文物、明代的《敕赐碑》中更有这样的记载:“然而山连四府,当与国运俱隆”。“四府”一般认为是明代在梵净山周边所设的思南、铜仁、石阡、思州四个府,如此说来,则在明代人们也认为梵净山不仅只是限于金顶,而是绵延横亘思南、铜仁等四府的庞大山体。
清代光绪《铜仁府志》同样也记载道:“梵净山……是高山约八九十里,绵亘五六百里,分占铜仁、松桃、思南、石阡四府厅边界。” [17] 可见清人也认为梵净山不只是金顶,而是“山连四府”。
3.梵净山地区乃铜仁市
及至现代,梵净山更扩大为梵净山地区,而梵净山地区则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现在的铜仁全市。以政协铜仁地区工作委员会编的《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一书为例,虽然书名标明是梵净山,但实际上则收集了原铜仁地区、现铜仁市所属的十个县区,也就是说梵净山的地域范围扩大到了整个铜仁全市。
[1] 本文为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万历《铜仁府志》与明代黔东历史研究”(项目编号:13GH030)的部分成果。
[2] 王路平:《贵州佛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356页。
[3] 黄尚文:《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12版,第9页。
[4] 本段原文如此,笔者臆度此处或有倒错,或应为“府治二百里有梵净山,一名月镜”。
[5] 郭子章:《黔记》,《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巴蜀书社2006版,第250页。
[6] 陈以跃:(万历)《铜仁府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版,第131页。
[7] 侯清泉:《贵州历代职官一览表》,内部资料,第52页。
[8] [清](乾隆)谢圣纶辑,古永继点校:《滇黔志略》,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 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整理:《铜仁府志》(据民国缩印本点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0] 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整理:《铜仁府志》(据民国缩印本点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1] 郭子章:《黔记》,《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巴蜀书社2006版,第250页。
[12] 龙海碧:《梵天佛地——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版,第81页。
[13] 陈鼎:《黔游记》,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版。
[14] 政协铜仁地区工作委员会:《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8页。
[15] 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整理:《铜仁府志》(据民国缩印本点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6] 陈以跃:(万历)《铜仁府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版,第131页。
[17] 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整理:《铜仁府志》(据民国缩印本点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