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论梵净山佛教弥勒信仰的生态理想观及其启示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0177字

论梵净山佛教弥勒信仰的生态理想观及其启示

中国“五大佛教名山”特色鲜明的佛教信仰主要表现为对某一尊菩萨的特别信仰,如五台山佛教对文殊菩萨的特别信仰,普陀山佛教对观音菩萨的特别信仰,峨眉山佛教对普贤菩萨的特别信仰,九华山佛教对地藏菩萨的特别信仰,梵净山佛教对弥勒菩萨的特别信仰。同时,佛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某一尊佛、菩萨的信仰并不排斥对其他佛、菩萨的信仰,甚至也不排斥佛教之外的信仰。梵净山作为“五大佛教名山”最年轻的佛教名山,自古就是弥勒菩萨道场,“黔东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至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敕令重建梵净山金顶后,梵净山乃闻名海内。明清以来,因梵净山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故数百年来,黔、湘、鄂、川、赣、滇等省的香客纷纷前往朝山拜佛和旅游参观。” [1]

梵净山佛教弥勒信仰的理论依据是大量的弥勒经典。弥勒经典中,有些经典以弥勒为主角,例如《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来时经》、《弥勒菩萨本愿经》、《一切智光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菩萨处胎经》、《弥勒为女身经》等。上述前六部弥勒经典最为重要,被称为“弥勒六部”等。有些经典是弥勒对众生宣讲佛法的理论著作,主要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辨中边论颂》,上述五部经典集中表述了弥勒的哲学思想,在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以此被后世称为“弥勒五论”。有些经典提及他的相关事迹,但不以弥勒为主角,也不是弥勒宣说,如在《大宝积经》第四十二会有菩提流志译的《弥勒菩萨所问会》,有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它与《弥勒菩萨所问会》为同本异译。此外还有《法华经》、《华严经》、《菩萨处胎经》、《悲华经》、《心地观经》等,这些经典中都有关于弥勒事迹的记述,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弥勒及其思想。后世的一些高僧和学者对上述经典进行注释,形成了一些注疏和论典,如《弥勒经游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弥勒上生经疏》、《弥勒上生经义疏》等。另有一些高僧和学者对弥勒的思想进行阐发,形成了一些论典,如《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决定藏论》等。细读这些经典,丰富的生态思想跃然纸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弥勒净土的生态理想观。

弥勒净土的生态理想观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净土。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妙图景。梵净山佛教弥勒信仰的生态理想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无疑是一致的,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净土,是佛或菩萨的居所,又称清净国土、佛刹、佛国等,是佛教追求的清净处所,是佛教向往的理想彼岸世界。对净土的描绘体现了佛教的生态理想观。梵净山佛教弥勒信仰的最高生态理想是实现弥勒净土。“弥勒经典中,有上生和下生两类。弥勒信仰也就分为上生和下生两派。信仰现今在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愿求往生兜率天净土的,为上生信仰;信仰弥勒将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听受说法成佛的,为下生信仰。” [3] 弥勒上生信仰所进入的净土称为弥勒兜率净土,弥勒下生信仰所实现的净土称为弥勒人间净土。

一、弥勒兜率净土

弥勒兜率净土是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说法所居住的兜率天内院。弥勒兜率净土极为殊胜庄严,妙不可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建筑物均为宝物砌成,光明照耀,交相辉映。《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载:“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 [4]

第二,美妙的音乐传遍兜率净土,天女竞歌起舞。《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载:“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 [5]

第三,水是生命之源,兜率净土的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载:“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华中如宝花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 [6]

第四,建筑物周围到处充满清香和花朵。《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载:“第二大神名曰花德。身雨众花弥覆宫墙化成花盖。一一花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 [7]

二、弥勒人间净土

弥勒人间净土是弥勒菩萨成佛时从兜率天下生到的人间,它是我们这个世界未来的状况,因此称为“弥勒人间净土”。弥勒人间净土是一个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优美的自然环境。弥勒人间净土大地宽广平坦,《佛说弥勒下生经》描述道:“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 [8] 《贤愚经》描述道:“此阎浮提。土地方正。平坦广博。无有山川。” [9] 弥勒人间净土到处芳草铺地,大地一片绿色,如天衣一般,树木茂盛,果实累累,《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描述道:“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10] 弥勒人间净土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描述道:“其诸园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 [11] 弥勒人间净土是花的海洋,《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描述道:“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香华。优昙钵花。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 [12]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描述道:“夜光摩尼如意珠华遍满世界。雨七宝花。钵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弥布其地。或复风吹回旋空中。” [13] 弥勒人间净土各色香花永不凋谢,《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描述道:“金色无垢净光明华。无忧净慧日光明华。鲜白七日香华。瞻卜六色香华。百千万种水陆生华。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净无比。昼夜常生终无萎时。有如意果树。香美无比充满国界。香树金光生宝山间充满国界。出适意香普熏一切。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若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 [14] 弥勒人间净土空气湿润宜人,《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描述道:“常于夜半。降微细雨用淹尘土。其地润泽譬若油涂。行人来往无有尘坌。” [15] 弥勒人间净土到处鸟语花香,实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共存,《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描述道:“众鸟和集。鹅、鸭、鸳鸯、孔雀、翡翠、鹦鹉、舍利、鸠那罗、耆婆耆婆等。诸妙音鸟常在其中。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果树香树充满国内。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 [16]

第二,珠光宝气的建筑物。《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描述道:“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宝庄严。自然化生七宝楼阁。端严殊妙庄校清净。于窗牖间列诸宝女。手中皆执真珠罗网。杂宝庄校以覆其上。密悬宝铃声如天乐。七宝行树间树渠泉。皆七宝成。” [17]

第三,城乡协调发展,实现高度城镇化。《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描述道:“城邑次比鸡飞相及。” [18]

第四,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实现“一年七熟”的农业自动化作业,谷米丰硕香美。《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描述道:“雨泽随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 [19] 《佛说弥勒下生经》载:“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 [20] 《增一阿含经》描述道:“尔时。鸡头城中生自然粳米。皆长三寸。极为香美。出众味上。寻取寻生。皆不见所取之处。” [21]

第五,物质财富极为丰富。《佛说弥勒下生经》载:“所谓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宝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着之。如今优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 [22]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描述道:“处处皆有金银珍宝摩尼珠等。积用成山。” [23]

第六,民众道德素质极高。《生经》载:“弥勒佛时。德人乃多。贵善贱恶。无有偏党。道德盈盈。不可称量。修德无上。不为罪殃。孝亲敬君。奉承师长。归命三宝。三乘兴隆。三毒消索。所度无量。皆使得道。” [24] 《佛说弥勒下生经》载:“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慇懃。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 [25]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描述道:“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爱父如母爱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慈心训导。” [26]

第七,社会安定和谐,没有战争、犯罪和灾难。《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描述道:“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 [27]

第八,民众身体健康,长寿无病,生活极其方便,信息交流畅通无碍。《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描述道:“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还合。生赤莲华以蔽秽气。……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所障碍。” [28]

综上,无论是弥勒兜率净土还是弥勒人间净土均是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特别是弥勒人间净土更是自然环境优美、人类道德素质极高、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社会安定祥和、民众生活便利的世界。而且,弥勒人间净土描述的就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它并没有远离人间另建净土,而是重视现存世界的价值,直接对现存世界进行多方面改造。《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记载,佛对阿难说:“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以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 [29] 弥勒菩萨的“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就是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巧妙方法,采用使人感到安稳、快乐的方法,弥勒自己修行如此,教化众生也是如此。很巧妙地引导众生,通过快乐的方式引起众生的兴趣来修行佛法,比起释迦牟尼佛的苦行难行的修行方式,确实能够吸引很多众生,效果也很好。施乐的重要内容就是施舍,要快乐地、平等地、毫不厌倦地施舍财物,满足众生的一切需求。总之,弥勒通过“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将现在五浊恶世的“秽土”转变为未来生态和谐的“净土”。党的十八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实现“弥勒净土”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尽管具有多方面的不同,但他们的根本目标无疑是一致的,都是要将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建设成为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从这方面看,弥勒净土特别是弥勒人间净土的生态理想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三、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恩格斯在考察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之后,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同一种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30]

20世纪后,石油成为大量使用的新型能源,煤炭的使用依然广泛,工业“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新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相继出现,从30年代到70年代初,相继出现震惊世界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比利时,1930年)、多诺拉烟雾事件(美国,1948年)等“八大公害事件”,导致了两次人类环境危机。 [31]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加快,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环境污染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对建设小康社会构成了巨大威胁。

党的十八大为中国指明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以说“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其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地深化、细化和探索。佛教梵净山弥勒信仰的生态理想观则为“美丽中国”概念进一步地深化、细化和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能。

第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大力强化科技创新。

佛经对弥勒兜率净土和弥勒人间净土的描述给我们的印象是神秘、奇幻、富丽,既像神话也像童话,但如果以科技的眼光来审视,就会发现净土或许是人类未来的高科技时代。比如,佛经中描述了一种巨大的柱状长明灯,《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载:“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 [32] ,给人的感觉是类似于昼夜通明的摩天大楼,这种建筑对现在的人类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唯一需要解决的是柱状长明灯的能源问题,可喜的是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技术进步为这种柱状长明灯提供了可能,可以说这种巨大的柱状长明灯可能就是核能驱动的照明装置。佛经还描述民众身体健康,长寿无病,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这不正是人类医学和生物学的主要目标吗?通过医学和生物学的技术大幅度延长人的寿命,这是很多科学家的梦想。佛经还描述了净土生活极其方便,信息交流畅通无碍的状况,这是高科技的生活设施和交流工具。佛经还描述了弥勒人间净土没有战争和灾难,这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了足以抵抗天灾的地步,没有战争是因为人类的道德素质极高,科技水平极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资源的获得根本就不需要通过战争来实现。同时人类也懂得高科技的战争足以毁灭全人类,高科技的战争中没有赢家。佛经还描述了弥勒人间净土的建筑物珠光宝气,各种珍宝散落在地无人拾取的状况,这是人类的材料科技极其发达的结果。佛经还描述了弥勒人间净土的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实现“一年七熟”的农业自动化作业,谷米丰硕香美,这是高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说弥勒人间净土“城邑次比鸡飞相及”,这是古人对城镇生活的向往,这种城镇密集连接的状况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佛经还描述了弥勒人间净土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宽广平整的大地、天衣般的绿草、优质充足的水源、不凋的香花、湿润的气候等,这不正是人类将科技应用在环境建设中,科技帮助人类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吗?因此,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建设的第一要素,“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社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特别是在现阶段,我们要大力强化科技创新,提高科技的贡献率。

第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大力提升人的道德素养。

梵净山佛教弥勒信仰的哲学基础是“赖耶缘起论”,“赖耶缘起论”认为阿赖耶识之内的种子随缘而变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自然现象是阿赖耶识之内的种子遇缘而变现的产物,称为“器世间”,人的身体也是种子遇缘而变现的产物,人所组成的社会称为“有情世间”。因此,决定生态环境良好与否的因素实质上只有一个:种子。佛教修行的本质就是通过对“种子”的熏修,使“种子”由染转净,由净染相杂转变为纯净无染。当阿赖耶识之中所有的种子均为纯净无染之时,就是修行最终成功之时。这一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人类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因此,内在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外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呈现高度正相关。所以,就不难理解对弥勒净土的人类社会民众道德素质极高的种种描述,这不仅仅是一种颂扬,更是其内在哲学思想的自然外在表现。更不难理解以圣严法师为代表的当代佛教高僧提出并倡导“心灵环保”。圣严法师认为“如何建设人间净土,关键就在如何改造心灵。人间净土在每个人的心中,心中有净土,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就出现净土。”这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那就是建设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不仅要从环境、经济、科技、制度、立法等角度着力,还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着力。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首要的关键着力点,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关注人的精神信仰问题。

弥勒净土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类道德素质极高、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社会安定祥和、民众生活便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这一切都源于生活于其中的人类有共同的精神信仰。佛经对此有多处描述。《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说弥勒人间净土“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33] 这实际上是修习弥勒菩萨的教法“四无量心”中的“慈心”。《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说弥勒人间净土的人类“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 [34] 这是在修习佛教禅定。《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还说弥勒人间净土的人类“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 [35] 这是临终念佛善逝而终,是对佛教念佛方法的实践。上述描写反映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弥勒人间净土的人类都有共同的精神信仰——佛教。而在佛教看来,这恰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信仰造就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舒适安乐的生活。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的今天似乎难以理解。但如果从信仰对良好道德的养成角度来审视信仰的话,关注并统一人的精神信仰会促进人类道德素养的提高,进而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事关建设“美丽中国”成败得失的重要方面。这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巨大的创新勇气。

梵净山佛教弥勒信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但佛教毕竟不是现代生态伦理学。正如1993年8月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的宣言所指出的那样:“宗教并不能解决世界上的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然而,宗教可以提供单靠经济计划、政治纲领或法律条款不能得到的东西:即内在取向的改变,整个心态的改变,人的心灵的改变,以及从一种错误的途径向一种新的生命方向的改变。”[15]梵净山佛教弥勒信仰的生态理想观的确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思想资源。


[1] 王路平、释行愿:《论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4-40。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2012-11-8。

[3]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99。

[4]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18-421。

[5]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18-421。

[6]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18-421。

[7]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18-421。

[8]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1-423。

[9]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37。

[10]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3-426。

[11]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3-426。

[12]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13]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14]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15]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3-426。

[16]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3-426。

[17]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3-426。

[18]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3-426。

[19]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20]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1-423。

[21]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821。

[22]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1-423。

[23]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24]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113。

[25]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1-423。

[26]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27]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28]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29]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186-189。

[3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9页。

[31] 张从:《环境保护知识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32]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33]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3-426。

[34]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35]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428-434。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