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梵净山佛教音乐的基本特征及当代价值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横跨于铜仁地区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这里有三大主峰,分别是:凤凰山、老金顶、新金顶。梵净山素有“古佛道场”、“天下众名岳之宗”的美誉。 [1] 据统计,梵净山建有承恩寺、护国寺、天庆寺、朝天寺、报国寺、钟灵寺、太平寺、回龙寺、大佛寺等大小庙宇48座。当我们走进这些寺院中,可以看到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信徒,尤其是女性。他们在寺院里虔诚的祈福,伴随着溪水流过的清脆声,聆听着寺院传来清心、淡雅的诵经声和法器声。触目而去,一种慢而祥和的场景浮现在我们眼前,仿佛置身于美的享受之中。梵净山佛教寺院的音乐从不间断,清心而悠远的音乐长久沉浸在人们的脑海中。
固然梵净山佛教的发展有多种因素,但是从音乐角度去考虑,也不失是一种有效研究梵净山佛教影响力如此之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从梵净山佛教音乐的基本特征及当代价值着手,探寻梵净山佛教发展与佛教音乐之间的关系。
一、梵净山佛教音乐的基本特征
佛乐源于对佛经偈颂部分的诵唱(梵音、梵呗、赞呗),对佛经散文部分的咏诵转读(咏经)。佛教音乐文化从唐代开始了民族化的进程,经宋以后儒、道的融合,加速了佛教音乐的演变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梵净山佛教音乐的基本特征是清雅与平和。当我们走进梵净山的寺院中,随处都会飘来清心悠扬的佛教音乐,让人沉浸在其中。如:下例是龙泉寺弥勒菩萨开光后所演唱的旋律,其旋律悠远而宁静。
演唱时,速度较慢,旋律曲调进行平缓、均匀,音程之间大多以级进方式进行。旋律开始采用五声音阶,由1、2、3、5、6五音构成。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正如杨荫浏先生所说:“佛教音乐基本上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印度的佛教音乐,它有着强烈的民族属性。” [3]
梵净山龙泉寺弥勒菩萨开光后所演唱调性都随领唱者起调而定,不同的领唱者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选择自己最舒适的音调来演唱。因此,对于佛教音乐的调性是无法确定的。龙泉寺弥勒菩萨开光后所用的节拍采用2/4拍,节奏相对简单,运用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这些音符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缓慢的节奏形态。梵净山节奏节拍的特点均源自庄严、淡雅、中和的佛教音乐审美要求。使梵净山的佛教音乐具有清、妙、和、雅等特质,让人们真正领悟到梵净山佛音之美妙。
梵净山佛教音乐与中国佛教音乐有其共同特征,其基本特征均为曲调清雅与平和。这一点正如《高僧传·经师篇》所记载:
“释法平,……响韵清雅,运转无方。”
“释僧饶,……响调优游,和雅哀亮,……” [4]
唐代法曲的曲调主要承袭了汉族清乐体系,在清商乐的基础上加入西域佛教音乐的新型音乐。 [5] 如《霓裳羽衣曲》出自西域的《婆罗门曲》,其乐曲结构以唐代大曲为基础,其音乐清音而近雅。
“梵吸”是模仿印度佛曲的曲调创为新声梵呗。 [6] 梵呗旋律的抒咏性很强,以五声调式为主。 [7] 现今,我们所听到的梵呗音调柔美,曲调平和。正如赵朴初所说:“梵音海潮音,胜彼此世间音”;贺绿汀说:“梵音妙音、清静人间”;吴祖光说“清静在音中”。
佛教禅宗音乐主要由赞、偈、咒、白组成。赞—即颂赞,其形式大多是长短句。偈—讲佛教的教义,形式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的诗句。咒—梵语陀罗尼,译为咒、明、真言等。白—白的形式分直白、本梵白、梵白、道腔白、书声白等五种。 [8] 这些组成因素有其共同特征,无论是念长短句,还是诗句,都有一定的韵律。而在传统的韵律中,这些念白均是缓慢而有节奏。由此可见,佛教音乐是相对平和与缓慢的。
二、梵净山佛教音乐的当代价值
(一)心理安抚价值
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抒发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可以引导人们走出现有的困境,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正如圣乐家麦柯所说:“诗与音乐不是宗教生活的装饰品,而是宗教生活的心脏地带。歌唱与信仰生活密切相关,诗歌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是激励人心的重要媒介。 [9]
梵净山佛教及佛教音乐的兴盛,契合当代人的需求。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所居住的空间及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们长期居住在喧嚣的城市中,内心焦躁不安。当人们走进大山深处的佛教圣地,感受佛教音乐的时候,这个声音,让人们顿时感觉时间变得缓慢,且近乎停止。这种沉静,打破了城市的喧哗,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梵净山的佛教音乐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们只有深处梵净山中,才能真正感受梵净山的佛教音乐。
当人们深处梵净山时,去聆听梵净山佛教音乐,摈弃日常的浮躁,体验大自然赋予的心灵本质。正如冯塔纳所说:“如果心灵总被欲望和思绪的浮云所遮蔽,我们就不会感受到心灵本身,只能感受到遮蔽心灵的云层。” [10]
梵净山佛教音乐可以有助于将人的身心从现代社会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通过这种宁静而致远的音乐来收敛浮躁的身心。当人们步入梵净山佛教寺庙或弥勒道场时,听到修行者们的传教诵经时,无不产生敬畏之心及信仰的情感。用佛教音乐教化人们,比吟诵经文更易被人们接受。因为音乐是没有局限的,只要诚听静悟,便能从沉稳与和谐的音乐中跟诵唱者产生心灵沟通,近而产生心灵共鸣。梵净山佛教音乐的盛行,符合广大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从而增加社会影响力。
(二)艺术审美价值
学者胡耀先生将佛教的音乐观划分为“法音观、正音观、离音观、权音观”,每一种音乐观皆有佛法相对应,体现出音乐与佛教的密切联系。其中,“离音观”是遵循了佛教“无为”、“涅槃”的“一真法界”。 [11] 而梵净山佛教音乐恰巧吸收了“离音观”的特点,强调佛教音乐的空灵与虚幻之美,追求一种澄明空境之美和音乐美学中的象外之象、弦外之音。其音乐之美与梵净山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相关,在云山、群山缥缈间,一种静谧而悠远的声音从远处飘来,让人魂牵梦绕。同时,人们伴随着溪泉水喷涌而下的嬉戏声,仿佛感受到佛教音乐生生不息的在人们心头缠绕,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梵净山佛教音乐继承“虚静”、“心斋”等特点,在儒家音乐美学“节情去欲”的思想之上,提倡“心识”达到的涅槃境界。其音乐与人心、环境相融合,在清雅的佛乐声与秀美的山水之间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引发身心共鸣。让人们沉浸在美而静的环境之中,感受其音乐的空寂。进而让梵净山的佛教音乐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
(三)民俗价值
梵净山的宗教活动中,佛教音乐作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无论是大型的祭祀活动,还是常态的活动,佛教音乐常常紧紧依附于这些宗教活动之中,成为佛教构成元素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如梵净山龙泉寺的住持妙空,每日都必须修禅问佛,在修禅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梵音和法器的声响。可见,佛教音乐是梵净山佛教寺院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俗价值。因此,叶小文(国家宗教局局长)曾说:“佛教音乐是宗教音乐的瑰宝。” [12]
(四)旅游与经济价值
梵净山旅游经济的开发,支撑着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梵净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中,唯一具有弥勒道场的地方,具有其独特性。而弥勒道场中的音乐形式多样,不仅丰富了佛教音乐的表现形式,而且使佛教音乐成为梵净山的亮点。然而,在梵净山旅游经济的设计中,佛教音乐作为佛教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这幽深而空寂的梵净山中,佛教音乐显得更为空灵,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其能极大地推动地方旅游,使梵净山更具有吸引力。
[1] 代亚松、姜平平:《梵净山得名与佛教之渊源》,《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14期。
[2] 叶小文:《此曲应是中国有,世间难得几回闻》,《中国宗教》,2003年第12期。
[3] 杨荫浏口述,萧兴华整理:《佛教音乐》,《中国音乐》,1990年第1期。
[4] 王志远:《对转读与唱导的再认识》,《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5] 钱慧:《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探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
[6] 李文红:《佛教音乐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7] 邹燕凌:《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
[8] 杨荫浏口述,萧兴华整理:《佛教音乐》,《中国音乐》,1990年第1期。
[9] 李冬冬:《宗教音乐功能的心理分析》,《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10] 冯塔纳:《心悟:宁静、内省和顿悟的艺术》,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11] 胡耀:《佛教与音乐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2] 叶小文:《此曲应是中国有,世间难得几回闻》,《中国宗教》,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