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佛文化——梵净山自然生态的灵魂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5152字

佛文化——梵净山自然生态的灵魂

一、梵净山的自然生态之美

梵净山这片古陆的出世,是天造地球为后来的亿万生灵创生出来的一个奇迹,为濒临绝境的生灵们留下了这一叶驶出死亡之后的栖息地。第四纪冰川期间,古老动植物都陷入了苟延残喘的死亡边缘。梵净山却用它博大的胸怀接纳了物种大迁徙,因此地球上至今存在着活了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的第四纪、第三纪甚至更早的白垩纪时代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梵净山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无闻却锲而不舍地善待着所有的生命。它的一举一动及所作所为,都证明了它就是佛,一尊顶天立地的佛。

梵净山的自然生态之美,无以言表,明朝万历时期李芝彦先生曾这样为它写真:“是山也者,上之穹窿接天,而三十三天不为玄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土九京不为幽蟉。虬螭结蟠,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叠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四时有不谢之花,缡缡然蓬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霞光万道笼金鼎;普天圣真如云集;紫辉千丈罩玉门,率土明神似雨临。”

山因佛灵,佛凭山兴。梵净山这座佛山,栩栩如生一副梵天净土气象。

二、佛法的核心观念——慈悲

佛法是智慧、真理的圆满载体。是中华文化儒释道的核心体系之一,宣讲的是关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假传万卷经,真经一句话。浩瀚的佛法经典,汇总到最后的核心理念就是爱,宇宙的源头就是爱,人以及万事万物也是因爱而来。在佛法来讲就是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中华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悟道修身心,这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求学目的。道就是人们要明白的幸福之道、万事万物变化遵循的道。西方基督的博爱、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道家的慈,都是在讲整个宇宙的本源是“一”,这个“一”就是爱,就是智慧。

爱的智慧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的真相。天地与人一体,万物与人相应,众生与我相依,人人与我共命。这表明,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宇宙万事万物就是爱自己。当自己达到忘我的境界,就与天地合为一体,就会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掌握了解。这个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的心是什么样,它就呈现什么样。

梵净山方圆567平方公里,原始生态完好,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每一个生命,都在这里自自然然、和谐地共存。天地无私的爱成就了这一方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梵净山用它的自然、美好显示了大爱无疆的真道。万物处在天地的爱之间,自然欢喜快乐。

三、佛文化中的生态观

1.万物天道成,物物有其命

生态观就是对待生命的一种心态和观照。佛法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和珍爱的。万物皆有灵,人应该用恭敬的爱心去对待万事万物。人人都用爱去面对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堂,就是一方净土。人是天地间的心,人的言行应该处处表现爱,才是彻底的生态观。佛法就体现了这种爱的生态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爱和谐的关系,人对待自然首先是爱,其次是在爱的基础上,用具体的言行来表达。

如梵净山九重佛殿天庆寺矗立在危岩之上、绿海之中,犹如天上宫阙降落人间。该寺的筹建人深持和尚与众僧约法三章:不取山中一木一石,不惊山中一鸟一兽。庵殿用材及铺地石板,无论大小多少,无一例外从山外私人林场与采石场运来。其中艰难曲折,可以想象。然而梵净山这片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的生命绿洲中,在其自创的复杂而繁多的生态小环境里,庇佑着不同时代、不同品属的生物2601种,其中动物801种,植物1800种。许多重点保护的珍惜动植物,比如黔金丝猴、珙桐等都在各自的生态空间自由而和平的休养生息。这种典型而多元共存的垂直生物带谱,被科学界称为北半球的奇迹,是“地球和人类之宝。”这种完美的生物多样性,自然天成的状态,正是体现了佛法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所呈现出来的生态观——万物天道成,物物有其命。

2.心净则国土净,外在是内在的表现形式

佛法讲“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是说心物一性,并且心念决定着物质的变化,万事万物形成变化的主宰就是心念,因此念念成形,形皆有识。

道家也讲到有生于无,无就是心念,有就是物质现象。儒家讲文质彬彬,都是讲内在和外在的完美统一,才是真正的美,才是真正的生态观。那么既然外在内在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佛法自然观。境随心转,要成就一片净土,就必须要有内在的心净。众善奉行,诸恶莫做,自净其意,是诸佛法。因此,可以看到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的目的都是为了净心,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就是成圣成贤,悟道修身心。成就内在的心净,自然就会化为外在的国土净。

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污染,要想恢复人间天堂,首要还是净化人心。先要找到净心净土的发源地,这就是梵净山。吴恩泽先生在著作《名岳之宗梵净山》当中写到佛地生态:佛陀早有明谕,弥勒古佛道场梵净山,是净土世界的人间实相再现,是佛化了的自然环境。所谓佛化自然,主要是指环境和心灵都要达到高度净化的境界,其特征即佛陀所说的一切有情和无情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有情和无情众生一律平等。正是慈慧环宇的弥勒佛光,培育和护佑了“轴连楚蜀之间”的这一片梵天净土。

天人感应,寻找人间的净土,首先就是在这片神佛护佑的梵天净土之处,去净化内在的心念。翻开梵净山佛教传入兴衰的历史,可以发现梵净山历来的高僧大德人数众多,德行高尚,因此才会有梵净山今日的完好无损。

3.内外高度统一的理想未来

万事万物瞬息万变,佛法也是圆融贯通的。道法无定法,法象无常形,同样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世界的众生心念随时都在变化,而佛法以不变应万变,坚持遵道贵德,坚持爱的心灵。就是始终朝着一个理想去努力,那就是成就未来弥勒下世的一方净土。

梵净山的文化渊源给了人们一个理想朝拜的圣地。梵净山古佛道场,就是以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净土世界和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世界,作为到场修行的最高理想,代代弘扬传继,辈辈身体力行,要在这纷纭的娑婆世界里让心灵深处开放出一朵不染污泥的莲花。

如果说人生都是需要梦想的,那么梵净山的生态就是目前远离自然而又向往美好的人类的梦想所在。然而这一片净土在现代科技的侵蚀下,也快要被污染了。如何保护这一片净土,这就是当代铜仁人民的当务之急。《维摩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里佛法讲生态深入到了心灵生态,并且认为保护心灵生态的重要性。

佛法兴衰起伏上千年,和我们这个民族共荣辱,但其承载着我们的民族魂,就是顺道者昌,逆德者亡的真理。在衰败的时候默默积功累德,保佑一方人民生存下去,兴盛时候就弘扬佛法,净化人心,再现梵天净土的庄严。

心灵生态的保护,这是佛法最核心最根本的生态观。天下名山僧占多,为什么呢,因为僧代表净,代表天地间净化人心的那股正气。名山的魂就是这股正气。

四、佛文化中的人文观

1.人类在人间的意义

天地之间人为贵,佛法中讲人身难得,因为只有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人又是天地之间的良心所在。人心坏,则天塌地陷,人心净,则天地祥和。人来到世间,首先要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才能按照道去和谐这些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幸福吉祥。这些关系主要有夫妻,父子,兄弟,师徒,朋友,君臣,真我/假我,我与大众,我与自然,我与万物的关系。

这些关系要处理好,才能有个幸福美满人生的基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也是先从做人孝道(地藏菩萨)开始,不过除了儒家五常师道之外,还有博爱,这种博爱突破了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圈,推广到了万事万物。内求正自我,博爱恕广众,敬天顺自然,惜物节奢用。内求正己之毫错,仁恕待人,爱护生命,爱惜物品。

因此佛法在对人修身养性方面,还要把握爱的核心。让人们用爱去面对世间的一切。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保持住天地间纯净纯善的良心。而修习佛法的真修行僧人,一定是六根清净,德行高尚,成为纯净心灵的载体。

2.敬天惜万物,修和顺天行

因为秉承爱的理念,尤其是佛法认为生命都是平等的,对于人来说生命最可贵,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佛法讲素食。而印度佛教素食的始倡者就是弥勒大佛。因为看到兔子舍身喂食,而悲痛万分,发愿不吃众生肉。这也是梵净山素食的渊源。实际上从健康来说,素食也是最健康的方式。中医药慢性病研讨会上,王老师发言:人类推翻了农奴制,把人当人看了,是第一次文明大进步,这第二次就应该是推翻非人类的动物农奴制,即把动物也当平等的生命看待,这样才是地球文明。中医的理念也和佛法不谋而合。

这首诗也道出了人类灾难不幸的根源最大的就是杀生吃肉。因此人类应该净化自己的内心,恭敬天地,爱惜万物,修自己与一切和谐的爱心,顺天道而行,则自然身心清净,人人如此,则此方秽土即刻转为净土。

梵净山经过千年的佛法熏习,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也都成为有佛性的生命体,将众生清净的佛性化作有形的千姿百态、魅力无穷的梵天净土。成为地球北纬27°7′-29°5′之间,最后一片原始天然的净土。守护着那一片净心净土,等待着有缘人来光耀寰宇。

3.文以载道善天下

佛法是宗教,可是宗教的本意并不是现在的迷信和膜拜。宗是主要的意思,宗教是最重要的教育。即佛法当众讲普度众生,其实就是教化万民的意思。

说文解字中讲,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教子使之善也。即教育就是成就孩子的善良本性。从这里来看,佛法是一种教育方式。并且佛法有经史文乐舞画,多种多样的形式,殿堂里的佛像等等,选择的景点,都是遵循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原则,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净化。

因此可以看到,佛法就是教育,形式充满了艺术、自然,以及山水的美丽画卷。有形无形都是教化。

梵净山就是佛法的完美体现,作为庄严佛国,分别于明万历、清康熙两度敕封加冕,有四大皇庵和48座脚庵之誉。整体构思以佛教宇宙图谱,以红云金顶象征现世释迦佛须弥山和象征未来佛弥勒兜率宫为中心,日月双明,净土梵天,法慧三千大千世界,群寺四方拱卫,依形就势,按章据典,象征接引无量朝山信众佛路苦行。

五、佛文化的净土——回归教育

1.文化的本质是教育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而文化的本质是教育。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必将在新的世纪弘扬光大。其不变的仁爱,无尽的智慧是文化教育走向世界的根本。

人类在走过科技主导的几百年间,走到了今天环境危机、经济危机、道德危机的重重危机交错时刻,整个地球都生病了,人们开始反省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中华文化将会带给人类崭新的文明时代。人类的贪欲破坏了地球环境,也吞噬了自己。一切危机皆由人心而起,人心得治,一切危机,不治而治。

文化是以爱为基础,遵循天道的教育,是解决该不该的问题,而几百年来的科技教育是解决能不能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该不该的问题,而直接走向能不能,这就是核武器的发明、克隆、人兽杂交科技发展的结果。科学家不管伦理道德,不管是否应该,只要投资就可以搞出无穷的科研成果,而这些科研成果恰恰给人类自掘坟墓。所有的毒药、化肥、武器都是科技人员做出来的。

因此,人类要摆脱危机,走向新的光明前景,就必须将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只有这样,人心得以净化,整个世界才会焕然一新。

梵净山和神秘沧桑的佛法最终会在21世纪脱下宗教迷信的外衣,露出她本来真纯善良的教育本性。

2.诗情画意的生活

人心净化,则环境随之净化。人们走在自然的山山水水之间,犹如神仙自在。在美丽的环境中自然接受着文化的熏陶。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这才是人类应该过得幸福生活。

铜仁地区是残存的一片还没有完全被人类贪欲所吞噬的净土,这里是走入生活、走入景色中的文化教育复兴的开始。也是人类走向美好世界的起点。

梵净山幽幽地静立在这片佛光庇佑的宝地,等待着灵魂的复苏,这个灵魂就是人类整体的觉悟。靠的就是文化教育,佛法教育将在梵天净土大显异彩。

3.梵天净土——一所天然的文化大学城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高瞻远瞩地指明了中国在21世纪所应当展现的风貌。文化的本质是教育,文化强国首先要有文化大学。

文化回归到教育,则文化圣地都将是未来的高等学府,一座包涵人文精神、自然生态文明、美丽山水、圣贤人士的文化大学城必将自然形成。

贵州是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聚集地区,其灿烂的多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其天然成为世界一流的文化大学的栖息地。也必将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开端之地。

祖先往昔所创建的一个个庙堂,在不久将会转变为一个个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文化书院和民间私塾,教化熏陶着一方的人民,孕育着圣贤君子的下一代。

梵天净土,这里必将是一所天然的文化大学城。从古至今,多少代人追求的理想将从这里开始实现。万法归一,美丽的佛法圣地,慢慢脱下宗教迷信的膜拜外衣,以善行天下。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教育普及全球,则这个地球也就成了梵天净土。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