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简论梵净山的佛性与名山特质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5220字

简论梵净山的佛性与名山特质

梵净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佛教名山,有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它位于武陵山腹地,号称“武陵正源”“名岳之宗”;它是沅江、邛水的发源地,有上百条溪流;其原始森林覆盖率高,保持着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单位。

梵净山佛教兴盛于明清,其主要庙宇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至今香火绵延,信众遍及湘黔川渝粤桂。选择梵净山修行、研习、朝拜的僧徒甚多,选择梵净山,是因为梵净山的美丽和骨子里的佛性。

一、梵净山文化饱含了中国佛教名山的共性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的佛教名山不啻成百上千,遍布华北、关陕、川蜀、中南、华东十余省。著名的有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岳(嵩山、泰山、衡山、恒山、华山)、终南、天台、雁荡、罗浮、鸡足、天目、栖霞、岳麓、云岗、华盖、崆峒、紫柏、大茅等。

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武陵山区交通闭塞,行道艰难,区外知晓之人并不多;也因此更加安静、更加神秘;这正是作为佛教清修的理想之地,也是佛家向往之地。直到近代旅游业兴起,梵净山作为佛教圣地才广为天下知。也才被人们列为佛教名山之列。其实梵净山拥有其他佛教名山的所有的特质,只是人们认识不足罢了。

1.与其他佛教名山一样,梵净山堆满美景,适合静心修行。

普陀山有“海天一色”,峨眉山有“飞瀑沟壑”,九华山有“天台晓日”,五台山有“五台四峰”。梵净山拥有“金顶红云”等诸多幽美、壮观、奇特、多姿的自然风景:蘑菇石奇,金刀峡峭;佛光似幻,飞瀑如练;雄奇万卷书,奔腾瀑布云;苍山披积雪,万壑响松涛;太子石临风,棉絮岭绵亘;弥勒殿入云端,杜鹃花开满山;万步云梯崎岖陡峭,万米睡佛沉静端详;珙桐树迎风猎猎,金丝猴林间嘤嘤。闻其名即欲临其境,临其境则令人忘返。

俗语说,“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在生活中佛道之人很看重山,在他们看来,高山接近天庭,环境好、风水好,适于修行。东晋时期,慧远法师选择庐山修行,就是因为庐山能“尽山林之美”。很多庙宇,都选择山水相依的地方,因为“山以水为脉,水以山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仔细端详梵净山的庙宇,大多依的也是这个理。

2.与其他名山一样,梵净山皆有宝刹,而且香火鼎盛。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有显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罗睺寺五大禅寺;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最著名的是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最著名的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金顶华藏寺等;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梵净山是弥勒菩萨道场,其著名的寺庙就是护国寺、天庆寺、承恩寺、朝天寺四大皇庵,还有四十八脚庵。或殿、或堂、或廊、或庑、或楼阁、或宝塔,负山临水,星罗棋布,在泼黛苍翠的群山之中隐现其红墙黄瓦、飘逸的檐角和高耸的塔刹;有的依山而建,高低就势,参差错落,鳞次栉比。

大多寺观多选在山顶极峰,或者半山腰,或者依傍悬崖峭壁,这样便于极目远眺、俯临凡界。同时可以超世脱俗,表现出神秘的色彩。人们仰看半天云中的寺观,就会想到它是神与人的媒介,是天帝到人间的中转站,是非常神圣的地方。

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特点,默默地叙说着兴衰荣辱的沧桑巨变,记录下建筑历史的曲折轨迹。在一座座殿堂阁塔中,或金像庄严,或舍利呈祥,或碑碣传幽,或经籍遗香,或钟磬唱古,或壁画流丹,僧人们不仅藉山川与经教淘洗心灵,同时也用汗力养育了山林以及山林文化。凡称得上佛教名山者,山川之秀与“三宝”之灵,二者不可或缺。可惜梵净山一度因为匪患和文革等损坏极巨,还好如今国运昌隆,佛教山寺得到重生。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老和尚在念经。有这些,山才与佛结缘。梵净如是。

3.与其他名山一样,皆有诗;梵净山充满诗意。

所有佛教名山,均有名人墨客留下的经典诗句。咏普陀山的最有名的是康熙皇帝和康有为的:

  ——康熙《松山》

  ——康有为《诗意江南》

咏九华山最著名的要数李白:

  ——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咏峨眉山的诗词很多,李白为最,《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在描绘峨眉山的诗文中《峨眉山樵歌》(古风)很有名,南宗诗人范成大更是青睐峨眉,其文《峨眉山行记》、其诗《三峨》很著名。

因为美丽,明清以来歌咏梵净山的诗歌也不少,摘录几首:

  ——启功《赞梵净山》

  ——徐訚《梵净杂诗》

  ——廖云鹏《偕岑宫保登梵净山》

名山因为名人而更出名,因为有好诗,才更有内涵。梵净如是。

4.与其他名山一样,有佛或有道。山上山下,儒、释、道三教并存,丰富地方人文文化。

佛教名山其实并不是单一弘扬佛教之山,而往往是既有僧人和寺院,又有诸生和书院、道士和真观,同时并存共处一山之中,既斗争,又联系,互受影响,互相融合,酿造出芬芳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儒家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道家讲致虚、宁静、归根、复命,这与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无相似、相通之处,这或许就是不同的学说,不同的宗教选择山林作为其研习学问、修练功课的同一衷怀。

梵净山佛教的兴盛与三教同山、三教融合密不可分,很早以前山下就有不少土地庙和财神庙,山脚下的印江和江口县城就有规模宏大的城隍庙,山下的道观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儒学历来为梵净山区民众所重视,明朝起石阡、铜仁、思南等都修了府文庙,传扬孔学,倡导经世治国,培养莘莘学子。使得该区域人才辈出,贵州明清两代700余进士,该区域就占了130多人。这不能不说是山上山下的三教文化的影响和造化。

5.与其他名山一样,佛教名山一定是旅游胜地;梵净山因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招引天下游客。

佛教名山的最早游客就是僧侣,是他们要找一个灵修之地,于是来到了深山峡谷,开始营建他们心中的家园。他们是让山成为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的最早建设者。他们使得佛教与名山结缘,让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资源融合起来,使得山有了魂,有了精神。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本来是生在深宫的王子,享受着无比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他对富贵享乐不感兴趣,而对人世间的种种不平和苦难却十分敏感。出于对人间苦难根源的思考、为大众寻求解除生老病死苦难的道路、为解脱自己精神上的苦恼,他放弃了显赫的王位和优裕舒适的王宫贵族生活,离开繁华喧闹的都市,剃去须发,深入山林,精心苦修,专意悟道,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很多人最早是生活在城市,或在高位之上,也许是厌倦了都市的喧嚣,于是回归自然。从佛教的祖师爷就是这样做的,以后就纷纷仿效,代代相传,更多的人出家,更多人把山与佛连接在一起。

人文雅士让名山更名,让佛教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自古以来,文人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信条,把云游天下当成是游学,认为能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喜禅的苏轼与佛印有不少佳话。

朝圣之旅使旅游昌盛起来。什么是旅游?旅游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旅游是现代社会一大经济产业。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就是能够诱发旅游行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总和,能够给人以物质或精神的享受。高品质的旅游景点就不但要具有悦目诱人的自然风光,又要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价值内涵。

梵净山满足了这些条件,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为旅游注入了活力,这里清幽寂静的山林里有僧踪塔影,超尘脱俗的山岳间有晨钟暮鼓的回响。

佛教文化与山岳丛林的关系,正因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渗入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敦煌曾经发现的一首《山僧歌》云:“问曰居山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食松伯随时饱,卧崖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藉生,一阵风来自扫了,独隐山,实畅道,更无诸事乱相挠。” [5] 这种遗世独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正是佛教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但很明显地有着道教的思想色彩。另外,统治者对佛教所采取的政策也是促成佛教深入山林的一大世缘。中国传统皇权专制的一统天下,始终不允许宗教脱离皇权的严密控制。从汉唐到明清,此一政策一以贯之。所以中国宗教从来没有获得过像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崇高的国教地位,反而还多次发生被抑、被灭的事件。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下诏说:“仙佛原是异术,宜在山林独修。有好尚者,任解官自便去,勿以儒术并进,以惑人心。”由此可以看出,“宜在山林独修”,不仅是佛教的一种内在要求,而且也是统治者的一种外在性强制。

正是由这多重因缘的相互作用,使得佛教走出皇权政治中心的都市,避开争名夺利、相互倾轧的烦恼灾祸,在偏僻的山林中营建寺院清净修炼。开山建寺,历来是佛教徒们所向往的事情。在佛教发展史上,凡是对创建基业或者成一宗派的名僧,都被称为“开山祖师”。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对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旅游大潮中,佛教圣地,已经成为了人头攒动的街市,越是这样我们越发需要对佛教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因为旅游业的拉动,使得许多佛教建筑得到恢复和修缮。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布施功德钱款,为佛教寺院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梵净山游客中,很多是慕生态风景之名而来,慕佛教文化之名而来,我们要保护好梵净山,不仅仅要保护好自然界生态,而且要保护好佛教本身的特色。

我们得尊重那些和尚,和尚也是人,但不是普通的人,他们是持戒修行的人,是追求悟道成佛、脱离六道轮回的人,是担负着教化众生、被称为“人天之师”的人。忘记了这些追求和责任,而把自己混同于普通众生,把佛教混同于世俗化、功利化的普通行业,那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佛教存在的价值。

二、梵净山骨子里的佛性佛心

梵净山生态保持如此完好,重要的原因是梵净山区各民族对梵净山的礼拜和爱护。梵净山民淳朴善良的性格和对生命的珍视,从一草一木到一鸟一兽;保护了梵净山。

1.佛家选择青山绿水之地修建寺庙,教化民众要爱惜众生,使得梵净山满目葱绿,鸟语花香。在佛家的六道轮回学说中,人类在天道之下,如果自身犯了“杀戒”会遭天谴。

2.山民的乡规民约约定“不滥杀乱砍”,动植物才得以生存;山民的祭祀活动有祭神树、神龙、山神等,客观上也保护了生态。

3.政府在清代就颁布了《禁砍山林碑文》。其实就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颁布的文告,全文如下:

从文告看出,清政府在竭力保护梵净山。而今政府更加重视名山大川的保护与管理,1963年国务院就出台了《森林保护法》,1982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1985年出台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06年出台了《风景名胜区条例》,2008年出台了《森林防火条例》。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梵净山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从自然而言,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成员单位,以其生物的多样性闻名,是武陵山区的自豪;从人文看,梵净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值得我们去欣赏,去保护、去开发。


[1]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169-22,中华书局,2008年。

[2] 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编《梵净山诗词选》,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2012年。

[3] 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编《梵净山诗词选》,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2012年。

[4] 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编《梵净山诗词选》,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2012年。

[5] 徐俊:《敦煌写本〈山僧歌〉缀合与斯5692蝴蝶装册的还原》,中华书局1995年版。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