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净土·弥勒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还强调“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为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舆论先导与奠定更加扎实的发展基础。响应中央“五大文明”建设主旋律,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提出贵州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精神,突出绿色、促进发展是主线,谋求机遇、改革驱动是原则。那么在这一轮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构筑生态文明价值体系的历史机遇面前,铜仁应有怎样的姿态与动作,来巩固原有成果,并开拓创新、再创辉煌?
一、构建梵净山佛教生态学
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梵净山生态文化圈。贵州的优势在于生态,这是所有地市的共同特点;而铜仁在这一基础上,更有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可以说,绿色生态是贵州的特色,是共性;而铜仁是绿色生态+佛教文化,这是个性。这是大自然与老祖宗给这一福地的恩赐,不仅有自然美景,也有灿烂的人文。在这样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如何使优质资源化为优质产品,人文景观托起文化产业,是我们在转型升级期需着力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失范,环境污染。无数的事实已告诉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身。目前全民掀起回归大地母亲怀抱,追寻精神家园的热潮,也是今天梵净山发展的最大机遇。所以,梵净山佛教生态文化圈的建设应是重中之重。在这样一个多元竞争的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如何将梵净山佛教生态文化品牌打出去,让中国了解梵净山,让世界知道梵净山,是最为迫切的任务。
让人欣喜的是,贵州有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论坛是我国最早创办、并经国家批准的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也是非官方、非营利、以基金会为支撑的组织,论坛致力于汇聚政府、商界、学界、科技界、媒体、民间及其他各界领导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传达理念,分享经验,汇集案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发展。这样一个高端平台,可以让铜仁梵净山佛教生态文化个性特征充分张扬,山高人为峰,展示“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的风采。
期待经过数年不间断的宣传推动,力争成为国际专题高端论坛。如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的批示:“要通过数年努力,使梵净山成为全球佛教界讨论生态文明问题的最高端、最有影响力的平台。从而带动铜仁经济社会发展。”论坛的灵魂就是要构建梵净山“佛教生态学”,将梵净山建设成为全球“佛教生态学论坛永久会址”。
二、推进“梵净山弥勒信仰文化”体系化
如今在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中,弥勒信仰可以说是灵魂中的灵魂。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信仰与其他信仰的最大不同,是其具有不同的归属。比如在佛菩萨信仰层面上,既有弥勒菩萨信仰,又有弥勒佛信仰;在经典方面上,分为“上生”、“下生”、“本愿”三系统;在信仰实践层面上,又分上升信仰和下生信仰。所谓上生信仰,即指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所谓下生信仰,即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度众生。如一代名僧道安、法显、玄奘、窥基等皆弘扬兜率上生信仰。下生信仰也非常普及,如南岳慧思曾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武则天时更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还有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亦可称为弥勒化身。此外,弥勒信仰在历史上乱象频生,许多人假托弥勒下生信仰,曲解经文,纠众叛乱者亦不少,因而受到后来政策的挤压。特别是在南宋及元代白莲教亦混入弥勒教,遭受明、清两朝的打压。从净土系统说,弥勒信仰乃“净土三系”之一。净土三系是指三种净土思想:第一,以弥勒菩萨为主的净土思想,包含现在的兜率天净土与未来的人间净土;第二,以阿闪佛为主的东方妙喜净土;第三,以阿弥陀佛为主的西方极乐世界。“从佛教史看,弥勒是唯一贯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萨,遂成为大乘菩萨道的典型人物。”在三大净土信仰中,弥勒信仰最为古老。
那么从信仰类型上说,梵净山的弥勒信仰文化是应归属于菩萨乘,还是佛乘?从信仰系统上说是应归于上生信仰,还是下生信仰?国土庄严感应弥勒下生与厌秽欣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义区别,正是目前梵净山弥勒信仰文化需深入研究的内涵。
从弥勒道场来说,如今比较知名的有浙江省奉化的岳林寺和雪窦寺,浙江省新昌大佛寺,辽宁省鞍山市的“千山弥勒”。还有许多寺院也称为“弥勒道场”,如云南省弥勒县锦屏山弥勒寺也在推进弥勒文化,并于1999年12月在锦屏山的中心部位建成高19.99米的弥勒大佛。福建省泰宁庆云寺目标也是“成为佛教弥勒文化的研究重镇,成为东南沿海的弥勒佛国、兜率净土”等。那么,众多弥勒道场的呈现,就给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与其他弥勒道场相比,我们的特色何在?在梵净山乃至整个铜仁地区应如何强化弥勒道场的氛围,使梵净山成为弥勒山,使铜仁城成为弥勒城。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无法承载历史悠久的弥勒信仰;同样,没有全新的意义诠释,也无法融入时代的最强音。
三、名山建设主题
虽然我们无须强调“五大名山”的标识,但在“百度”中输入“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字样检索,赫然出现的结果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贵州梵净山。然而,我们应如何来看待这一称谓。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说,其实一直在演绎,如有人将云南的鸡足山与四大名山并列,成为新的“五大名山”。从新闻中可以查阅,浙江奉化市在“2012中国(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上曾围绕“五灯会元”之创意,举办了“迎请慧灯·点亮心灯”五大名山祈福心灵之旅。将雪窦山与四大名山并列为“五大名山”。早年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已有将雪窦山与四大名山并列的设想。奉化市全力培育弥勒文化,建造弥勒文化景区,铸造通高56.74米的弥勒大佛,在海内外影响甚大。我们如何来应对这一现实问题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所谓佛教“名山”形成缘由。早在印度,佛陀的圣迹已被称为“灵山圣地”,如将佛陀诞生处——蓝毗尼园、成道处——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处——鹿野苑、涅槃处——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并称为佛陀四大圣迹。佛灭度后,其弟子践行象征佛陀德行的“慈、悲、智、愿、行”,他们的显化示迹之处,自然也成为了信徒参拜巡礼的圣地。比如唐代时就有这样的说法:“今天下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灵圣踪迹,往往而在,如吾党之依于丘门也。” [1] 著名诗人刘禹锡亦谓“北方之人锐以武,振武莫若示现,故言神道者宗清凉山。” [2] 从唐代开始就有将五台山圣山化的倾向。但一直迟至明代时,将九华山列为地藏菩萨道场崇奉,中国佛教才有了完整的“四大菩萨”以及“四大名山”之说,并出现了所谓“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的谚语。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道教名山武当山的启示。武当山为道教圣地,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说成是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武当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至明朝达到鼎盛。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武当道场被称为“皇室家庙”,成为“天下第一仙山”,封武当山为“太岳”,位列五岳之上。虽然坊间有“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闻名于世,但武当山作为“太岳”,却避免了与“五岳”相争。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礼》:“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可见五岳之说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武当山挤入这一序列,也只能是第“六岳”,反倒不如“太岳”超越了排序。
第三,梵净山的名山效应。梵净山名山建设中,其实无须与四大名山相排比,一定要去争一个“老五”的位置。梵净山作为名山,古已有论。梵净山因雄伟神奇,自古即是“黔之名山”。早在汉代,已载于史籍,此后一直是武陵地区各少数民族朝拜的神山、灵山。唐宋间,佛教正式传入此地,至明初,佛法兴盛,正式得名为“梵净山”,俗称“大佛山”,拥有“四大皇寺”、“四十八觉庵”,成为著名的佛教名山,与峨眉、鸡足鼎立西南。地方志书及碑刻谓之“琳宫绀宇,月地云阶”;“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叵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其时山间梵刹庄严,晨钟暮鼓,香雾缭绕,经幡飘舞,佛法盛极一时,四方信众,朝山礼佛,蜂拥而来。徐言在《梵净山记》中云:“揆溯有明迄今数百年,朝谒者呼声震天,靡有止息……每朝山,旦暮香风缥缈,散满下界里许……三郡朝谒者岁如蚁聚,即邻省西蜀、湖南亦络绎不绝。”《镇国寺碑记》亦云:“数百年进香男妇,时来时往,若城市然。”梵净山威名远播,宇内奔趋,僧众云集,若水若云。朝山僧众,昼来夜往,佛号喧天,靡有止息,成为天下有缘必朝之地。
著名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乃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为时任户部郎中李芝彦所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京师,倾动行省,吸引万千王公百姓前来朝拜的“极乐天宫”。其中已直接提到梵净山与四大名山的关系。碑中言“而请曰肆今宇内提衡方岳者,佥谓两间之巨镇,所以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者,无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这里已明确说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是“崔巍不减五岳”、是超越“四大名山”的“天下众名岳之宗”。这一份梵净山的豪迈自信,正是我们今天建设梵净山的历史依据与操作抓手。碑文言“窃计世道之兴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显爽,多自修培。”那么应如何“修培”这名山气象呢?就是要围绕“弥勒信仰”、“古佛道场”进行论证,夯实自身基础,突出本有气象。法性遍在,何处青山不道场,消除与避免“非此即彼”、“我高你低”的无谓争论,并适时推出“天下弥勒一家亲”大型联谊活动,形成相互联动机制。这对宣传铜仁,推广梵净山是个绝好的平台,对于弘扬佛教名山、推广佛教生态文化旅游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将进一步深化梵净山与其他佛教名山圣地的交流合作,营造佛教名山联动新氛围,掀起佛教生态文化旅游热潮,向海内外推出以“梵天净土”为主题的铜仁城市名片。
结语
梵净山历史的辉煌已是昨日风光,今天我们应如何发扬光大才是题中之意。论坛的举办就是聚天下之智,开创新之源,秉承以“高起点、大手笔、长眼光、创精品”的总体思路,开演出系列活动。论坛不仅仅是一个形象宣传平台,也不仅仅是一个学者研讨沙龙,而是梵净山总体策划的“智库”,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动力源”,更是新观念、新思维的“卫星发射站”。通过论坛云集一批中国乃至世界级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铜仁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建设意见或优化方案。这应是论坛承担的真正责任与历史使命。铜仁市政府礼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流,各界别的成功人士、社会精英为“环梵净山‘金三角’旅游创新区”咨议委员会专家、生态建设顾问团成员,为梵净山的未来发展提供咨询,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同时,论坛也是一个聚气纳福、招财进宝的高端磁场,吸纳各方能量,实现平台转化,功能多元,由纯粹的理论探索,转化为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平台,开通引入民间资本的渠道,打出名气,引来“财神”,达到“名利双收”的社会效果。真正让论坛建立聚人气、树形象、促旅游、增效益的整合机制,不断接纳各方人士联手结盟,更好发挥引领整体朝山进香旅游系统里的龙头作用和智力支持。
1.“梵净山共生模式”: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生态区,铸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形象。宣传和推介铜仁富集的文化资源、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融合理念,助推环梵净山“金三角”旅游创新区的快速发展,为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和佛教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梵净山大旅游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先导。走出一条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生态环境与佛教文化共荣共存的路子,创建“梵净山共生模式”。
2.“梵净山共赢模式”:提升梵净山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文化辐射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梵净山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生态文明一佛教文化一旅游经济这是梵净山的三条生命线,也是目前支撑“梵净山”品牌的立鼎三足,建设生态文明、弘扬佛教文化、创建环梵净山“金三角”旅游创新区,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文化与生态,是实现文化旅游的最基本元素。梵净山,山即是佛,佛即是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的珠联璧合,构成为梵净山独特的朝山礼佛旅游经济资源。以文化产业入市,以生态环境立市,以旅游经济强市,良性互动,循环发展。
论坛是一个产生思想的地方,关键是要将智慧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在未来几年,有序策划推进系列活动,论坛的递进、主题的延伸、活动的多样、文化经济的结合等。
第二,机构设置:
(1)梵净山书院
(2)“万卷书”讲堂
(3)佛教生态文明研究院
(4)环保护生基金会
(5)“青山绿水”志愿者协会
(6)佛教生态文明教学研究基地
第三,课题研究:
(1)启动专项重大课题:《中国梵净山与弥勒信仰》
(2)启动专项重大课题:《佛教生态学研究》
具体措施是以论坛搭建平台,以书院扩大影响,以课题完善体系,以基地建设学科,以中心树立形象,以会址标识龙头,以活动形成助力,以名山导引方向。其中名山建设是核心,平台建设是根本,体系建设是关键,活动建设是基础,机构建设是保证。
我们共同的心愿,旨在以“活动带动、平台支撑、文化引领、品牌提升”为导航,通过数年上下一心,全力打造名山形象,以多类型活动培育市场机制,吸引大量香客与游人的到来就是我们发展的源泉与“靠山”。既宣传环保理念,弘扬佛教文化,形成梵净山佛教生态学;又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培育了旅游市场。精神与物质文明同丰收,共生互赢,从而带动铜仁经济社会发展。
[1] 《大唐润州句容县大泉寺新三门记》,《金石萃编》卷113。
[2] 《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