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界普遍认为,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和普陀山分别是文殊、普贤、地藏和观音四大菩萨的道场,而梵净山则是此一世界的未来佛或候补佛——弥勒菩萨的道场。众所周知,佛教是一种极力推崇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的宗教,而“觉有情”的菩萨则是实践佛教这种“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智慧和慈悲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佛教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涌现了并至今延续着多种菩萨信仰和实践。其中有非常著名的四大菩萨信仰,即象征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象征实践的普贤菩萨,象征愿力的地藏菩萨。四大菩萨分别象征着大乘佛教的悲、智、行、愿四个方面的精神内涵。然而在佛教发展史上,还有一位菩萨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四大菩萨,那就是此一世界的未来佛或候补佛——弥勒菩萨。如果说四大菩萨分别代表了佛教的大悲、大智、大行和大愿精神,那么弥勒菩萨则是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大慈精神。大慈、大悲、大智、大行和大愿这五个方面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更为完整的佛教精神,而且弥勒信仰还贯穿于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发展历程中,而四大菩萨信仰则主要只是体现于大乘佛教的经典中。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弥勒是姓,意译慈氏,名阿逸多。在原始小乘佛教经典《阿含经》、《阿毗达摩毗婆沙论》和大乘佛教经典如《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维摩经》、《宝积经》、《华严经》、《法华经》以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菩萨处胎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经典中都有关于弥勒的记述。大乘佛教唯识学经典《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和《现观庄严论》等都注名是弥勒所述,因此弥勒被认为是大乘佛教唯识学的祖师。按照印度佛教经典的说法,弥勒与释迦牟尼佛处于同一时代,生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 [1] 弥勒菩萨历劫以来修习慈心三昧,誓不杀生食肉,常以慈心教化众生,故又称“慈氏菩萨”。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先于释迦牟尼佛灭度,现居于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在其寿命尽时(天寿四千岁,约人间(阎浮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主人间成佛,故其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一生即可成佛的菩萨),又称弥勒佛。慈是四无量心(慈、悲、喜、捨)的最初的无量心,这心生自有成佛的素质的家族中,这家族与世间不断绝,故称慈氏 [2] ,弥勒被称为“慈氏”,弥勒的名号就充分表明了弥勒信仰不脱离世间的重要特征。
弥勒信仰包括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所谓上生信仰,就是发愿命终之后往生到兜率天或兜率净土听弥勒菩萨宣讲佛法,从而能于佛道得不退转。据经典说,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 [3] 因为兜率净土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所以“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 [4] 都可以发愿命终之后往生兜率天净土。而往生兜率天净土的基本条件是“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 [5] 具体修法则比如应该“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象,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 [6] 或者“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7]
弥勒下生信仰则是说,弥勒菩萨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从兜率天下生于人间(娑婆世界,阎浮提)成佛,并且在龙华树下讲法三次,三次法会,度脱无量众生。据经典说“(弥勒佛)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释迦牟尼佛)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 [8] 弥勒下生时,人间环境若与现在相比,可以说是非常美好的:
弥勒佛国从于净命,无诸谄伪……以微妙十愿大庄严,得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得见弥勒,大慈所摄,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其地平净如琉璃镜……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爱父,如母爱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啖肉故。 [9]
这可以说就是一幅人间净土的画面了。弥勒下生人间时,自然环境优越,社会道德高尚淳朴,政治清明稳定,人间生活幸福快乐,与现在相比人类寿命也极长。而这种人间净土都是由众生和人类自身善根福德的努力所致,“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更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世有诸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弥勒当尔之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 也就是说人间净土是由人类众生自身通过自我“薄淫怒痴,成就十善”的努力实践才能成就而实现的。
弥勒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上生弥勒兜率天净土不是为了到天上享乐,而是为了到兜率天净土听弥勒讲法教诲,得不退转,并且将来随弥勒一起下生人间净土,教化众生。而且无论是“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发愿上生欲界兜率天净土,还是“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往生弥勒人间净土,都必须以在世间修十善法作为基本条件,所以无论是上生信仰还是下生信仰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弥勒信仰不离世间、不离人间的人间佛教特色。而弥勒则是据佛教经典所述由作为“大心众生” [11] 的人要在将来人间成佛的活生生的具体典范,我们也可以说弥勒菩萨就是实践人间佛教的具体典范。
与世界其他各大宗教相比较,佛教给普通一般人以特别强调世俗世界本质上是苦或悲的因而应该被超离的印象。但是在佛教信仰中,由于弥勒信仰提倡在不离世间或人间中成就十善,积极行慈,建立人间净土。而慈的意思就是与人以乐,因而与佛教中对其他佛或菩萨的信仰相比,弥勒信仰中积极乐观的特征非常明显而突出,中国佛教中常常以乐呵呵的宋朝布袋和尚为弥勒的化身 [12] ,后来就依照中国佛教信众的理想,以布袋和尚为原型而塑造了大肚弥勒佛的形象。所以有学者如杜继文先生经过研究而特别指出,在佛教信仰中弥勒可以说就是乐的表征。
弥勒净土信仰曾经在中国佛教中非常流行,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东晋道安、唐代玄奘、窥基等高僧都持弥勒信仰,并且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天净土。由于弥勒信仰尤其是弥勒下生信仰的现实人间性,因而在古代中国就受到下层民众的强烈关注。下层民众基于对现实社会生存环境种种缺陷的不满,更是迫切期望弥勒人间净土的早日来临,渴望弥勒早日下生人间,改变这充满种种缺陷和不平等现象的现实政治和社会。下层民众于是就经常借助弥勒信仰,假托弥勒下生,凝聚人心,互相团结以至起义暴动来反抗统治阶层,因而弥勒净土信仰尤其是下生信仰引起了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的警惕和抑制。由于统治者的有意压制和中国佛教自身一些方面的原因,弥勒净土信仰在唐代以后逐渐衰微,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逐渐以越来越大的优势替代了弥勒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的地位。
唐宋以来,下至明清的中国佛教发展史中,佛教义学逐渐衰微,禅宗与净土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的顿悟成佛虽然玄妙,然而正如禅宗自我所标榜的,顿悟成佛主要只是适于所谓的上根利智,普通一般人是很难顿悟玄妙的。中国禅宗在唐宋以后由于过于走向山林,或者因为过于玄妙,很难为普通一般人所把握。禅宗在宋代以后也逐渐走向衰微,对中国社会普通一般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所以禅宗在中国佛教中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净土宗所超越和取代。而在净土宗的净土信仰中,则又是以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具有绝对优势的影响力。唐宋以来中国佛教中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主要是以称名念佛、发愿命终之后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为标志,对于在现实人生实现人间净土的弥勒信仰则较少提及。因而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中片面发展的结果,使一些没有把握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精义的末流之人,对于现实人生关注不够,甚至对现实人生冷漠厌绝,只是一心期望命终之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只是消极地念佛等死,忽略了弥勒人间净土信仰的意义。这就给世人留下了佛教是消极和悲观厌世的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并且加速了中国传统佛教的衰微。
为了克服中国传统佛教的积弊,改变世人心目中消极和悲观厌世的佛教形象,使中国佛教重新焕发出其本自具备的生命与活力,扩大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近现代佛教界的有识之士如太虚和印顺等人都是旗帜鲜明地提倡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思想原则,并且相应地也都强调、突出积极乐观的弥勒信仰尤其是弥勒人间净土信仰的意义。太虚大师本人就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天净土,太虚还曾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陀天经讲要》中,称叹弥勒兜率天净土有许多殊胜之处,“兜率净土,殊胜有三:一、十方净土有愿皆得往生,但何方净土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则未易知。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以当来于此土作佛,教化此土众生,特现兜率净土与此界众生结缘,故应发愿往生兜率亲近弥勒也。二、兜率净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即与此处此界众生有殊胜缘,最易得度。他方净土泛摄十方众生,而此专摄此土欲界众生也。三、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人世;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即为创造人间净土也。 [13] 可见太虚大师发愿往生兜率净土是与其建立人间净土的人生佛教思想密切相关的。太虚还认为,弥勒净土法门在后来的中国佛教中不太流行,不在胜劣或难易,而是唐以后的修者少、宏扬者少的缘故。
太虚试图以慈氏(弥勒)学来复兴和综摄佛教义学。针对中国传统佛教义学衰微的弊病,太虚积极参与到中国近现代佛教以弥勒为祖师的法相唯识学复兴运动中,结合现代意识重新诠释古老的法相唯识学,并且试图构建一个综合唯识学与弥勒信仰的佛教新宗派——慈(弥勒)宗。后来又超越宗派意识,试图把慈宗解释为一个综摄融贯佛教大(乘)小(乘)、性相、显密、禅净等法门或一切五乘、三乘、大乘性相显密等全体佛法的总枢机或大总持法门。在新慈宗的建构中,太虚极力提倡在此世间建立人间净土的弥勒信仰思想,而不只是局限于往生净土的弥勒信仰思想,可见太虚已经将弥勒人间净土信仰作为太虚自己提倡人生佛教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了。
太虚大师自称没有即时成佛的贪心,这既是特别受到作为鲜明典范的弥勒菩萨等不急于成佛的大乘佛教菩萨行实践的启示和激励,同时也具有针对禅宗等传统佛教宗派主张顿悟成佛所导致流弊的意义。太虚是以弥勒作为鲜明典范所代表的菩萨行精神来修正禅宗顿悟成佛所导致的流弊.
现在,中国佛教界积极提倡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而弥勒人间净土信仰对于佛教信仰的普及,对于改变世人心目中消极和悲观厌世的佛教形象,对于太虚大师等人所极力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1] 刘宋 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18页。
[2] 吴汝钧:《佛教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9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463页。
[3] 刘宋 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20页。
[4] 刘宋 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19页。
[5] 刘宋 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19页。
[6] 刘宋 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20页。
[7] 刘宋 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20页。
[8]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弥勒下生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22页。
[9] 姚秦 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29页。
[10] 《大宝积经》卷第百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一卷第631页。
[11] 刘宋 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第418页。
[12]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七记载有关布袋和尚的记载全文如下: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者,未详氏族,自称名契此。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入廛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酰醢鱼葅才接入口,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尝雪中卧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其货则售。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草屦途中骤行。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履市桥上,竖膝而眠。居民以此验知。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囊,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便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而去。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叉手。保福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尚在这里作什么?”师曰:“等个人。”曰:“来也!来也!”师曰:“汝不是这个人。”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我一文钱。”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又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梁贞明二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卷第434页)从这可以看出,布袋和尚自认为是弥勒化身,他又是一个深通禅理的言行高深莫测的禅僧,布袋和尚的诗就反映了他对于禅宗“即心即佛”的深妙禅理具有非常深刻的领悟。
[13]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陀天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六编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