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基于竞争比较的梵净山佛教旅游开发构想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1374字

基于竞争比较的梵净山佛教旅游开发构想

近些年来开始兴起宗教热,梵净山可谓面临着众多竞争对手,目前处于群强环绕的局面。我们应该以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通过对国内同类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正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创新,后来居上,做好梵净山发展的文章,为后代留下一些可以传承的东西,进行梵净山的开发和建设,把佛教文化丝丝入扣地融入景区,让景观和建筑承载文化;同时注重体验设计,让游客与信众感受文化。

一、与国内同类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一)旅游区位比较

1.资源区位比较

梵净山位于贵州东北部,处于西南旅游向我国中部、东部延伸的过渡点,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据不完全统计,其周边湘、渝、滇等省市也有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区有:张家界景区、王村古镇、猛洞河漂流、凤凰古城、永顺不二门景区、吉首德夯风景区等。在这些类似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景点中,就资源品味和影响来看,梵净山仅次于张家界森林公园,前景十分可观。梵净山东距凤凰130公里,是纳入世界“人与自然保护圈”的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南距凤凰180公里,是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著名的自然遗产地。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讲,梵净山的旅游开发无法回避这两大业已存在的著名风景名胜。但从旅游资源的禀赋来看,张家界胜在山水风光,特别是砂岩峰林地形海内称奇,生态旅游、观光旅游是其本色;凤凰以人文为主的旅游吸引力;梵净山作为自然保护区和著名的佛教圣地,珍稀动植物和浓厚佛教文化底蕴是它竞争的优势,生态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张家界和凤凰并不构成对梵净山的直接冲突和影响,不会形成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各具特色的优势互补关系。因此,梵净山也应就其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环境、珍稀动植物、佛教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等进行开发,以区别而互补于其周边的旅游风景区。

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梵净山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在全国同类旅游资源中都是十分突出的。由于其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受到的资源保护非常严格,各类资源不论在其完整性还是丰富性等各方面都是可以作为旅游开发宣传的优势所在。但这也导致其可开发的范围、可利用的山体资源的体量有限,从而限制了旅游活动开展的规模与强度。发展梵净山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这些与国内其他同类旅游景区的不同之处,在认真做好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旅游。

2.市场区位及客源条件比较

梵净山作为旅游目的地相对于其旅游产品的购买者的空间距离上有些不利,需不断加强和改善。梵净山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要方向之一,生态旅游是以现代的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目标的。梵净山所在的湘、渝、黔、滇边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是全国人均收入较低的区域,也是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这些制约了本区域内居民的出游能力。梵净山主要以广东、重庆、广西等地的外来游客为主,但这也受到游客出游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即城市居民的出游和休闲活动80%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的范围以内。而以梵净山为圆心,以500公里为半径划出的区域还没有几个可以称得上是大城市。与国内的其他生态旅游目的地相比,如桂林、武夷山、鼓浪屿等旅游目的地距主要的客源城市有紧密的联系。

虽然其市场区位不利,但也可以通过有力旅游线路的设计来化难为易。从邻近几个旅游区看,梵净山东连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西北可连四川金佛山、重庆和成都,西接历史名城遵义,省会贵阳为中心的旅游区,向南可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梵净山四周的旅游业及市场发育都已成熟,这对梵净山的旅游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会产生互补效应。

(二)旅游资源特色比较

梵净山景区原始清新的自然环境,植被保存良好、气候宜人,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构成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极具有开发价值。

梵净山与其他四座名山一样,都是佛教文化的表现地。它是全国著名的弥勒道场,另外五台山为文殊道场,峨眉山为普贤道场、九华山为地藏王道场、普陀山为观音道场。佛教历史都一样源远流长,留存下来的佛教文化珍品较多,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但由于梵净山景区自身的客源条件与经济水平,决定了它在旅游设施方面与另外四山差距比较明显。例如:九华山盆地是九华山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地势平坦、环境优美、暮鼓晨钟、香烟缭绕,再加上附近的民居、店舍,形成颇具规模的街巷,形成了较有名的九华街。这些比较具有规模的在景区内部的商业街巷也成为了九华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对其资源的宣传与客源的增加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较少的客源条件与较低的经济水平这又可以作为其发展的优势所在,即保持生态观念,采用原始的生态旅游设施,如建立林木结构的绿色宾馆、旅游休憩场所等等。

梵净山总体来说,旅游资源的优势体现并不明显。比较而言,首先梵净山虽为佛教名山,但由于其文化宣传以及本身旅游市场的缺陷,使得其知名度不如另外四大佛教名山;其次梵净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范围决定了其旅游活动开展的可进入性不强,从而为旅游的开发设置了限制性门槛。

但梵净山在大的地理区位环境中,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周边有名的特色旅游景点较多,容易进行产品组合与联合,从而延长梵净山旅游产品线的广度;其次自身除了佛教文化特色外,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非常有特色,可以进行旅游产品线深度的挖掘;另外在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特有的自然资源与景观进行相得益彰的补充,使得梵净山旅游开发优势逐渐突现出来;最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具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地质地貌景观与原始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可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旅游,而一些同类景区却不具备这样丰富而高价值的资源,也难以形成科普教育旅游产品。

(三)旅游景区支持系统的比较

旅游支持系统包括硬件支持系统和软件支持系统,它们对于旅游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就硬件方面来说,有以景区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旅游酒店为代表的接待设施等;软件包括政府的政策法律、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企业结构,旅游网络预定和购买系统、旅行社的组织接待水平、当地旅游行业的规范及法律、市场宣传、旅游形象的塑造以及当地居民的对待旅游的可接受度等。如九寨沟在旅游区主要景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修复,旅游区的可进入性,旅游饭店的形象设计和布局等许多基础的和上层的旅游接待设施就做得十分的全面而周到。而其他许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构建了旅游网上预定及购买系统,旅游景点的许多服务要经过国际国家的相关旅游接待认证标准的检验,旅行社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也不断得到当地政府、酒店和景区的支持。

由于梵净山属西部地区,发展旅游扶贫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支持,也是对梵净山旅游业发展的宽松优惠的政治环境。梵净山保护区的可进入性是值得当地旅游组织关注的,饭店等接待设施也亟待改善。而旅行社的接待水平,接待能力也需要得到提高和加强。虽有无网络预定系统暂时对目的地的发展影响不大,但要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步伐,这一部分必须给予重视。梵净山景区旅游形象和品牌是其中十分重要并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优质的品牌就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比较

梵净山旅游产品属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投入期阶段,即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其资源破坏程度降低,几乎是全部的实行保护,比起其他山体综合性旅游地来说,可采用最新的开发理念和技术来进行产品的规划,使产品更具特色、更为新颖;减少相应额外的资源补救资金,也可运用现代管理组织构建高效的景区管理结构。同时其发展所需技术和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当地文化层次稍高的居民进行从业培训,带动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有利于树立较好的品牌优势与高质量的产品形象。因此,随着梵净山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会逐步体现出来。

而其他类似的知名旅游景区,虽目前客源广泛,市场广度大,客流量高,已经属于旅游地发展的稳固阶段后期,旅游产品的质量已经处于停滞状态,更新换代不易,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或采取先进的技术延长其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但其成本与代价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济效益的下滑必然会影响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修复。

(五)文化旅游特色比较——关于四大佛教名山

1.四大佛教名山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合称为“佛教四大名山”,市场知名度很高。近年来,四大名山的旅游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年接待游客量均超过了100万人次。其中,2012年五台山接待游客4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7亿元。了解和分析“四大名山”的情况,对于梵净山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大佛教名山旅游发展情况见下表:

表1 四大佛教名山旅游综合统计(2012年)

(注: 名称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地理位置 山西省 忻州市 四川省 峨眉山市 浙江省 舟山市 安徽省 池州市 景区面积( 平方公里) 2 5 0 115 1 2 .5 120 最高峰海拔3 0 5 8米3 0 9 9米2 8 3 米1 3 4 2米 道场形成朝代东晋唐唐唐 现存寺庙(座) 5 0 余3 0 0 余3 0 余9 0 余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双遗产— — 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国家级国家级国家级 景区A 级5 A 5 A 5 A 5 A 门票价格(元) 2 0 0 185 160 190 游客人次(万人) 4 0 6 3 0 0 4 7 8 4 0 0 旅游收入(亿元) 2 6 1 0 .4 2 6 .8 3 9 * 根据各景区网络发表数据整理,仅做参考。)

2.梵净山与四大佛教名山比较

从旅游发展现状角度分析,梵净山与其他四大名山存在一定差距:

从地理位置看,四大佛教名山均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周边区域人口众多,综合交通条件较好,而梵净山地处西南,偏之一隅,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从佛教历史传承角度看,四大佛教名山均从唐代开始兴盛,而梵净山则兴盛于明代,成名晚于其他四大名山。

从历史文物遗存角度看,四大名山均保留了大量的佛教寺院,而梵净山历史上兴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现在则基本无存。

从自然景观角度看,梵净山与四大名山各具特色。

从旅游设施建设角度看,四大名山宾馆饭店众多,接待设施齐全,而梵净山的旅游接待设施处于待开发状态。

从接待旅游者人次看,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均超过二百万,九华山超过一百万,梵净山与之相比差距巨大。

从市场知名角度看,四大名山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立有一席之地,而梵净山目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从旅游发展潜力角度分析,梵净山旅游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旅游业会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随着梵净山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市场知名度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旅游者来梵净山旅游。

四大名山目前的旅游者超过百万,发展稳定,存量市场进一步突破的难度很大,而梵净山随着交通条件和接待设施的提升,游客接待量将会大幅度增长。

四大名山成名已久,许多香客多次朝拜,随着“第五大佛教名山”的市场推广,梵净山将会吸引大批香客前来朝拜。

近年来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物景观的有机结合,将吸引大批生态旅游者。

梵净山地处西南高原,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神奇的高原景色,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会吸引不同层次的旅游者。

(六)新建佛教文化园区

这些年来,国内一批新建佛教文化园区落成,形成了较大影响。

表2 新建佛教文化园区比较

(注: 名称始建时间基本情况主要表现形式 无锡灵山1 9 9 7年 迄今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2 0 0 1 年,被国 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 A A A 级旅游景区; 2 0 0 2 年,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成为 无锡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和认知品牌与识 别符号。 8 8 米大佛 九龙灌浴 香港天 坛大佛 1 9 9 6年 成为香港新的标志性景区,年接待上百万 人次。 青铜大佛 山东南山 1 9 9 9 年建 成,2 0 0 4 年 开光。 综合性旅游区,兼有高尔夫球场、房地产 等。 3 6 米大佛 大佛堂 普陀山观 音菩萨像 1 9 9 8 年建 成 借助四大佛山之一品牌,起锦上添花之 效。 1 8 米观音铜像 三亚海 上观音 1 9 9 7年一 期工程开 始,2 0 0 5 年 观音落成。 南山佛教文化园 综合性休闲度假区 金玉佛教精品 海南龙头旅游项目 1 0 8 米海上观音)

(注: 鞍山玉 佛苑 1 9 9 6 年建 成,始终未 开光。 鞍山市标志性景区,年接待6 0 万人。2 3 1 吨重的岫玉佛像 杭州九州 文化园 2 0 0 0 年 儒道佛及各类传统文化集大成景区经营 一般,休闲房地产较好 极致佛教精品 极致精品表现 宁波天 下玉苑 2 0 0 4 年 投资4 .5 亿元,开园即不景气,2 0 0 5 年底 评为4 A 级景区 2 7 尊大体量玉佛 仿天坛原大祈年殿)

新建的这些佛教文化园区,虽然各有各的优势,但也各有各的局限,相比而言,梵净山的优势反而突出。如果能集各家之所长,将形成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加快速度,打造划时代的精品。

综合以上,与国内类似旅游景区相比,梵净山景区在旅游区位、资源特色、旅游景区支持系统、生命周期等方面还是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另外当地社会文化状况——梵净山所在区域的政治局势,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态度,纯朴的风俗习惯,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等给梵净山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与四大佛教名山相比,梵净山显然年轻,历史积淀少,佛教文化单薄。由于缺乏历史流传下来的宝贵佛像、雕塑壁画、石刻铭文、实物史料等,梵净山无法以四大佛教名山的传统形式来展现佛教文化。如果以传统的标准来衡量,不足以与四大佛教名山相媲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四大佛教名山都有比较明确的历史渊源,且有较为久远的历史传承,佛教宗派的渊源优势反过来成为他们横向发展的制约,他们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利用佛教文化,而不能超越所属宗派的范畴,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展现完整的佛教文化。我们应该看到,佛教历史发展的悠久、佛教体系宗派的庞杂、佛教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和表现形式的无穷无尽,使得梵净山的发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梵净山拥有数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可供开发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这预示着新世纪梵净山旅游业前景的光明远大,然而能否将此事业推向辉煌,还要看我们努力的水平和程度。梵净山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发起来?这里涉及到许多问题,通过上一节的竞争优势的分析可以对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构想进行探讨,探索出一条适合梵净山发展的道路。

(一)打造“弥勒道场,梵天净土”的净土世界

梵净山佛教文化是铜仁的历史文化富矿,积淀着文化精华。打造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是进一步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梵净山佛教文化,重塑梵净山正宗弥勒菩萨道场,提高梵净山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期加快建设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步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作为重要佛教名山,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建设离不开“梵净”和“弥勒信仰”的主题,此主题的最终目标指向就是人间净土的建设。

1.净土文化建设

在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建设中,“梵净”之清净当是其价值基准。要能够尽量体现这一种清净的价值,这种清净有多种层面,最为内在的就是心灵的清净,表层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清净,后者的清净有助于心灵的清净,而心灵的清净更能决定前者的清净,没有清净心,再好的环境都会被污染掉,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生起一个清净的心,就具备了建设清净国土的精神基础,就有可能有清净之行,建设清净之境,反之亦然。因此以梵净为价值基准的梵净山,能够使得来到梵净山的人,会受到心灵的净化,这种净化一方面是由清净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另一方面,是由佛教的梵净文化和实践所带来的。

2.弥勒文化建设

梵净山既为黔东佛教之集大成者,亦为此地佛教中最具特色的一面——弥勒道场。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它既是净土宗,又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弥陀净土。故而,梵净山的文化建设,既可以吸取佛教文化中共同存在的普遍因素,又可以营造具有弥勒净土的独特氛围。弥勒菩萨具有慈悲、忍辱、和合、乐观等诸多方面的精神,弥勒菩萨的思想博大精深,若将弥勒菩萨的精神与思想发扬光大,一方面既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亦可起到净化心灵,启迪人生,美化环境,庄严国土的作用。鉴于梵净山风景旖旎,名声显赫,为黔东佛教之代表,时至今日宜当发扬“农禅并重”之家风,大力发扬佛教环保理念,确保名山之清净。

梵净山的弥勒文化,不但要突出其上生的弥勒菩萨的一面,强化兜率净土的清净的一面,建造兜率院,供奉弥勒菩萨像,也要突出其下生成佛的弥勒佛的一面,强化由此而体现的佛教的人间净土的社会理想,即出世而入世的一面。由此体现的人间净土,可以说是“人间梵净”的世界。这既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体现,也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而体现。在特色方面,可以凸显弥勒造像和弥勒传说的优势。弥勒造像可分弥勒佛像、弥勒菩萨像、弥勒化身像(布袋和尚)。历史上,弥勒造像就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可以吸收弥勒造像的成果,营造出弥勒造像或弥勒画像多种艺术形式。梵净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佛教文化的背景上,可以开展生态旅游,将梵净山建设成为真正的人间净土。

3.民间传说的烘托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就一直是非常密切。这种密切的关系,深刻体现在一般民众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一遇到通过实际的日常生活努力不能解决的问题,马上就会想到利用佛教的手段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难题。在中国佛教中,弥勒佛的重要地位绝对不是来自于它在佛教教义中原有的拯救者的位置,人们所看重的并不是他在来生将如何转世来拯救世人,因为中国的普通人并不太关心来世自身如何得到拯救这种本体性的问题,他们所想的只是现世生活,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到怎样的好处。而这样两种看起来并不相干的价值取向,却都同时在弥勒佛的身上得到了统一。

就像观音菩萨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并非直接来自她在佛教系统中的位置一样,中国人是怎样通过曲折离奇的手段,将许多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改造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神灵的,这样一些全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神灵,却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虔心崇拜。从古至今,梵顶之上一直有弥勒的金身塑像和种种有关弥勒显化的民间传说。这种传说虽然没有知识性的史学根据,但从宗教意义上说,却有其突出的象征价值和社会作用,并认为这种现象不独梵净山是这样,四大名山的道场缘起亦大致如此,梵净山作为佛教灵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恰好就隐藏在这种无法核实的相传中,佐以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中的话:“宗教情绪,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因此,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建设也需要巧妙运用民间传说进行宗教氛围烘托,以增加梵净山的神秘感,满足更广大信众的精神寄托。

(二)复原佛教文化的典型景观

当前很多地区的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主要从历史年代和历史片断来介绍佛教景观,这是深厚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被片面、零散和浅表的利用。应当根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深入发掘佛教建筑、人物、文物中的事实,从历史事实还原和开发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如明清时期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的繁荣,当时主要佛教人物的事迹,梵净山当地文化在与佛教历史文化互为影响之后发生的变化等等,重视各个历史时期有关的佛教事实并将之串联起来开发利用。考察历史上各个时期佛教主要景观、建筑以指导当代佛教文物遗迹的修复。佛教建筑作为佛教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对佛教建筑进行修复,是挖掘和发展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梵净山遗留了丰富的佛教建筑遗迹,通过修复一批有代表性的、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佛教建筑,使其具备比较完备的形制和功能,充分挖掘佛教历史文化的内涵,使其既拥有文物古迹的科学研究价值,又符合旅游发展的要求。在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可根据历史事实加以复原五大皇庵、四十八脚庵中的某些寺庙,使其具备完善的佛教形制和功能,以典型形态表现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特点,以打破目前景点仅有个别建筑的局限,使其形成完整的佛教历史文化氛围。让游客到此观的是殿堂楼阁、壁画彩饰、神像雕塑、炉鼎香烛,看的是经幢、梵塔林立,听的是晨钟暮鼓、佛号声声,住的是寺院式旅馆,买的是配套的佛教旅游商品,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屏弃杂念,忘却烦恼,达到一种心灵的松弛与净化。

(三)实现佛教文化资源景观的区际联网

在恢复和重建佛教文物遗迹的同时,除了要考虑其历史价值之外,还要考虑其区位条件使之能与周围现有的自然风光景区协调搭配。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较为零散,犹如撒落在各处的颗颗珍珠,只有用线把它串联起来,才能发出熠熠光辉。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梵净山各区域内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多样化以及各佛教景观在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存在着的深层联系,把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体发展方向确定为:各区域内通过各种交通手段,借助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紧密、各地特色突出的特点,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开发,将梵净山周边区县各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产品连接成一个宏观的网络,从而发挥该地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优势。

(四)开发特色鲜明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业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特色就是生命”,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力,才有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发展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旅游,必须突出其地区资源的特色,努力营造佛教历史文化旅游氛围,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中,使游人达到旅游的目的。

让游客领略到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和传统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梵净山特有的地域佛教文化艺术和信仰活动。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和民族宗教信仰结合最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口、印江、松桃、德江等境内,这些区域内古老的民间艺术众多,其中代表性的有“傩戏”,俗称“跳神”或“面具舞”,是一种头戴面冠进行表演的戏曲,主要用于酬神祈福,消灾驱邪。佛教中很多神像成为傩神的象征,并以面具舞的形式表现出来。傩戏面具均出于民间艺人之手,雕刻线条鲜明,刀锋犀利,价值极高,“傩戏”一般是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极富地方宗教特色,可以把它进行重新包装,努力创造机会让游客观赏或亲自参与表演,将别有一番风味。让游客浸润于浓郁、庄重的宗教氛围中,使游客感受到强烈的宗教文化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此外,保护和建立一些民族村寨,让村民参与旅游接待,鼓励发展佛教民俗文化旅游事业。这样不仅可以为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而且可以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

此外,开发富有佛教文化内涵的文化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发展游艺收藏、器用工艺等。如制作各种反映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旅游纪念图章、泥塑、刺绣、蜡染、木雕、石雕制品;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土特产品和中药,研制佛教医药养生产品加以推广,也不失为丰富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

(五)给力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媒体宣传

将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与西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相比较,设计出符合历史事实、地方特色突出的佛教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将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遗迹、文物、现状在贵州乃至全国范围内加以比较进行宣传,使游客能判断其地位,知晓其价值,鉴赏其特色。例如佛教寺观、摩崖石刻和雕像等,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较之有名的四大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不够,若加以联系比较,可以凭借别处文物的价值和知名度,来提高对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价值和知名度的认识,进而再比较同类事物,揭示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特色;回顾形成背景,认识梵净山佛教历史文化的意义,从而为其进行深度开发做好铺垫。

在市场调研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和不同游客的旅游倾向,精心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和产品的宣传推销。有选择地将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梵净山佛教文化游推向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附近其他著名的山水旅游资源将其捆绑起来,做成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联合对外宣传促销,务求促销取得实效。此外,对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宣传还可运用网络、媒体、明信片、工艺品等多元化的现代促销方式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如融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明信片、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光盘和图书等均可搭乘旅游快车,飞遍海内外,进入千家万户。

(六)开发出参与性强的佛教文化旅游项目

近年来,旅游者的兴趣正从静态参观式向动态参与式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静态的观赏,而更愿意参与到动态的旅游活动当中,去感受和体验新的文化、新的经历。因此,开发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也要重视这一趋势。

首先,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佛教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要重视游客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的佛事法会的参与活动等。宗教旅游者大多为非宗教信徒,正所谓“香客多半为游客”,大多数是借“佛”出门逛风景,看热闹,买东西。实际上经过我国文化旅游多年的演化,许多佛教活动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正在演变为一种影响颇大的民俗活动,因而构成了重要的旅游内容,例如流行于全国的庙会就是如此。庙会这一形式的民俗活动在黔东地区表现为发达的圩市活动,其中很多圩市就是为了祭祀各种佛教菩萨、少数民族宗教神灵而形成的。梵净山一些庙会往往把与佛教有关的法会定为庙会节日,它们大多以寺庙为中心,各地商贩云集寺庙周边地区,摆摊设点,贸易货物,互通有无。寺庙周围红火热闹,盛况空前,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延续至今的各地庙会现已发展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集经贸、旅游、宗教、文艺于一体,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庙会期间除了商品交换之外,往往伴随着宗教娱乐活动,尤以对歌活动最为热闹,宗教类民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考虑将梵净山圩市活动中与佛教历史文化主题相关的内容展示给游客,挖掘山歌中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使之与佛教音乐结合,开发出具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佛教民俗歌曲,将是很有吸引力的人文动态旅游资源。以上这种庙会集宗教活动、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于一体,可以招徕众多朝圣者和普通游客前来参与,对促进当地旅游,扩大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结合梵净山特点,开展佛教节庆,邀请善男信女、游客,参加祈祷庆祝活动和素食美食节等活动。素食是世界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佛家素食,营养丰富,为高蛋白、低脂肪、含多种维生素类产品,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符合当今世界饮食发展方向。无论从文化神秘、饮食新奇以及养身保健等哪一个角度来看,佛教素食都有望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产品。梵净山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素食开发提供了广泛的原料来源。随着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发展,佛教斋饭素食,已在梵净山地区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佛教素食文化。此外,还可在茶文化上围绕素食文化来做文章,适时开设素食、餐饮等一条龙餐馆,以恢复和开发佛教的饮食产品,在佛教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环境幽雅处修建一批古典雅致的建筑,让游客在此小憩的同时能品尝到正宗的佛教食品。通过将当地特色的地方风味与佛教素食结合,使本地佛教素食文化独具魅力。

最后,应当补充说明的是,还可充分利用自身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资源,开展佛教艺术游。如组织与佛文化相关的诗文、楹联、书画、碑刻鉴赏游,音乐、戏剧欣赏游等系列旅游项目;同时配套建立艺术长廊,举办古今名家佛文化书画展。另外通过修建一系列展示和传播佛教历史文化的“馆”或“中心”,组合成为一个别具一格的佛教文化群落,集中展示多种佛教文化珍品,进而扩大梵净山佛教在全国佛教历史文化界中的影响力。如可开办佛教高僧馆、佛教历史文化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佛教历史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佛教历史文化出版中心等等。佛教历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可定期举办地区或全国性的“佛教修身养性讲座”、“佛教素食研讨会”、“佛教历史文化交流会”等活动,在寺庙和旅游者双方自愿的条件下,可开展寺院佛教进修或体验僧尼生活等活动。其主要特点是游人亲身体验佛教出家弟子的日常生活、功课以及丛林清规、宗教戒律等,从而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氛围。另外,将中医学、气功武术、书法等熔合一体,重点推出“书画气功”体操等独创性的健身形式。这类体操具有雅俗共赏、简单易学的特点,对各类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富有吸引力。它使现代旅游活动与佛教文化结合,这样既有益于增加趣味,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提高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谓一举多得。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