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佛教生命观的现实意义
自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之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目标,如何将相关构想和目标具体落实,使美丽中国从梦想转变为现实,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可以稳固生态平衡,维护生命的多样性
佛教提出“众生”这一概念,是对生态的最好阐释,因为生态需要多种生命的和谐相处,需要在生命的协作共存中实现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众生这一概念有效地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避免以人类的利益(也是一时、表面的利益)来作为唯一的目的和标准,其中体现了平等与和谐的理念,也是真正体现人类长期利益的思想。
众生这一概念体现了佛教伦理的特色。从关注自身到六道众生,从关注人生疾苦到所有生命的命运,这是佛教道德伦理的根本特征,也就是从人类伦理提升到生命伦理,这种生命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础。
佛教的生命伦理体现了众生平等的精神,从而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物类各别,生命的多姿多彩是生态美的重要体现,但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会感知苦乐,都有生有死,因此都会避苦求乐,都会贪生畏死,其本质是平等一致的。既然生命的本性是一样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因此其地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平等对待所有生命,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能有效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立和谐公平的生命秩序。
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承认每个生命、每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才能保证生命的多样性和整个生命世界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在生命的发展史上,出现过无数个富有特色的物种,每个物种都展现了生命的神妙与可贵,都是值得惊叹的奇迹,都为整个生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爱物如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其他物种,才能维护生命的多样性。
维护生命的多样性是稳固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多元才能统一,有多才有一。每个物种都会对整个生命系统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只有足够大和复杂的生命系统,才会达到和谐有序,才能实现统一。如果物种不断减少,生命就会变得越来越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配合和相互约束的机制,完全有可能导致整个生命系统的崩溃。
二、佛教的不杀生理念,可以保护生命,维护生命的绵延性
佛教平等重视所有生命,对于生命的价值十分重视,这一重视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和生活方面。生命是大自然经过长期的努力而出现的一种高级的形态,在目前可知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有如此繁荣的生命形态,因此生命是极其宝贵的。生命同时也是脆弱的,每一个生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一旦死亡就无法获得再生,事实上生命是不可复制的,即使是基因复制,实际出现的生命由于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生命。
对生命来说,死亡就是可怕的终点,因此所有生命都是“贪生怕死”的。为了保护生命,维护生态,佛教提出“不杀生”这一理念和戒律,为实际推进生态建设提出了良好的实施方案。
生态不是“死态”,没有生存就没有生态,因此让生命活下去并且尽可能地尽其天年,活到最长,这就是佛教的目标。是故,杀生就是最为严重的罪行,维护生命权、维护所有物种和生命的生存权利就是最为重要的目标。
功高莫过于护生,救一生命,胜造七级浮屠。为了维护生态,保护和平,就必须大力宣传佛教爱生、重生的理念,强调杀害生命就是最大的犯罪。护生有功,杀生有罪,护生光荣,杀生可耻,这一理念必须广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尤其要在儿童少年中大力宣传,让他们从小树立爱生护生的观念,养成爱生护生的习惯。
三、佛教的素食养生观,既可以慈悲护生,还有益人类身心健康
爱生护生、不杀生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动准则。为了落实慈悲护生的理念,佛教主张素食养生,并以素食为核心,创造了一整套有益身心健康和生态维护的生活方式。
维护生态,应当从口开始。人的嘴巴有多种功能,首先它是用于吃饭的。人的生命要想延续,就必须从外部摄入营养,必须吃饭。选择什么样的食物,以什么样的方式饮食,就成了判断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也曾经和其他凶猛的动物一样,用牙齿撕咬弱小的生物,以其他生命残忍的死亡为代价来维护自己的生存。然而,这个时候的人类还处在野蛮的时代,甚至还不能算作人类,因为基本上没有从动物世界里走出来。只有人类学会使用火,有了熟食,并且开始从渔猎发展到农业,选择了以素食为主,人类的文明程度才大大提高,人类才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长为真正的有礼仪、有文明的人。
人类的饮食文化在不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似乎是不断追求美味,为了这一追求,人类发明了许多为了保证食物的鲜味而让动物极其受罪的烹调技巧。人吃一口鲜,动物受熬煎,为了人类极其短暂的一种口感,动物要付出长时间饱受痛苦煎熬的极大代价,还要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完全不平衡、不对等的交换。试问谁愿意成为别人的盘中餐,既然大家都不愿意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为什么非要让其他动物成为自己的食物呢?当生命相互残杀的时候,再谈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就只能是自欺欺人。
为了人类自身身体的健康,为了自己身心的和谐,除了尽可能不杀生、以素食为主之外,还要避免过多地摄取营养,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经济短缺时期,营养不足是最严重的问题,而现代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不是不足,而是营养过剩。人的饥饿感与身体真正的需求往往是不相应的,由于与生俱来的贪欲作怪,人总是想多吃一口,因此当我们觉得吃饱之时,事实上已经过剩了,吃七分饱就已经足够了。肥胖是现代人的一项常见病,相当多的人体重超标,其中不少属于青少年。适当控制食欲,保持合理体重,无论是对人自身还是环境,都是一件好事,都会更加轻松。
当然,除了管住口,更好看好手,手只能用来护生,不能用于害生。要用我们的双手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使中国成为生态环境最好的国家,成为一个爱生、护生的爱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