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道场中的“九皇娘”与观音菩萨
梵净山佛教的兴盛始于明代。据万历郭子章《黔记》以梵净山为贵州第一山,“可比天台”,嘉靖《思南府志》载“乡人葬祀俱用浮屠”,可见梵净山地区佛教的盛行程度。梵净山的佛教信仰不仅繁荣,而且还是包容的。其佛教信仰不仅以禅、弥勒信仰为主,还有观音信仰,除此之外,还存在相当数量的道教和民间信仰,甚至还出现了菩萨信仰与民间神仙信仰融合的现象。梵净山天庆寺八进殿的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一、天庆寺的八进殿
天庆寺位于梵净山地区的印江县木黄镇建厂乡金厂村九台山腰,与朝天、天林、天池合称为“四大丛林”,在万历戊午年(1618)被封为皇庵。可见天庆寺在梵净山庙宇群中的显赫地位。
天庆寺建庙之初有房五间,中间三间为佛殿,左右两端各为禅房和厨房。中间的佛殿内供奉三尊佛像,中间供奉燃灯古佛,左边供奉释迦佛,右边供奉弥勒佛。左右两边的佛殿供奉罗汉像。
康熙元年深持和尚(康熙四十四年立《深持和尚墓塔》:“天庆堂传临济正峙第三十五世”),接受思南府营都督府都督王平的捐款,主持扩建了天庆寺庙宇,修建成九重殿佛堂。扩建后天庆寺的殿宇设置为:一进殿,供奉纠察灵官(道教保护神);二进殿供桓侯大帝(张飞);三进殿供文昌帝君(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张亚子,管功名利禄);四进殿供关圣帝君;五进殿供夏禹王及江西佛祖(许慎)、川主大帝(修都江堰的李冰);六进殿供道教的三官,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七进殿异供孔丘的大成殿,旁供四配(随孔子巡游的颜回、子路等四大弟子)、十哲(诸子百家的创始人);八进殿供观音菩萨及九皇娘;九进殿是大佛殿,供燃灯古佛、释迦佛、弥勒佛,两边供二十四诸天及十八罗汉,大佛殿楼上供玉皇大帝(道教),大佛殿的对厅廊下供韦陀尊者坐像(其他庙宇供的韦陀像都是站着,只有天庆寺例外)。
天庆寺八进殿是梵净山地区唯一一处将观音菩萨和九皇娘娘共同供奉的庙宇。观音崇拜属于佛教信仰,而九皇娘崇拜则当为民间世俗信仰。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没有相互排斥,而表现出共处同殿的彼此包容状态。究竟两种信仰有何内在的关联?又是什么使得两种信仰体系走到了一起?下文将分别从梵净山地区的观音崇拜和九皇娘崇拜两条线路找寻两者的内在关联和原因。
二、观音崇拜
观世音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相传凡有难众生诵念菩萨之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救护。以观音菩萨作为崇拜对象在梵净山地区并不少见,这可以在梵净山碑文诗歌文献、地名和供奉观音的庙宇中窥见一斑。
在嘉靖《思南府志》、道光《思南府续志》、民国《思南府志》、道光《松涛厅志》、光绪《铜仁府志》、乾隆《玉屏县志》、民国《沿河县志》、民国《石阡县志》、民国《德江县志》中均有收录寺庙信仰情况。除此以外,碑文时刻、诗文等也能反映出梵净山的菩萨信仰情况。据清咸丰二年(1852)《重铸金顶铜佛像摩崖》所载:“此生成佛地,自明朝敕封仙山,钦命云南督臣铜铸佛像二尊。道光廿七年,弥勒佛祖失见。与卅年进报恩,本月夜扬金鼎,梦佛命我成之,是以劝化众善,重铸铜弥勒佛一尊,救苦观音一尊,保佑国泰民安,永无灾难,是以为序。”又光绪十五年举人唐仁沛《重修朝阳寺碑》:“有僧心常者……不数年而正殿成……次西廊,又次下方……且外修墙垣,内装佛座,若释迦如来、观音大士及十八罗汉、廿四诸天、韦陀尊者等像,又焕然一新。……诸菩萨信有灵矣……”可以看出,观音与弥勒佛一起作为梵净山地区信众的崇拜对象。按清雍正六年(1728年)年印江县生员戴法贤(号豫章)所撰《新修观音殿碑记》载:“梵净山……唯有半山之岩穴为观音所居之地。因风雨飘摇,而全身渐颓,有坐净僧人往拄见金身而显像,对匠人向文而言谈。向文欲一人而修段宇,砌石栏、盖石瓦,因年岁凶荒,一人不能独成,有邓维梓等募数人而出食费用,向捐工,工成而修左右二壁、宝桌一张,而殿宇维新矣。其外培彻,在于化主法慧垂功也。”清同治年间举人田慎修的七律《观音岩》:“甘露杨枝到出生”和“香火一龛高出好”的诗句,可以看出当时拜观音香火的旺盛。
以“观音”命名的寺庙在梵净山地区很普遍。如松桃观音寺(道光十五年建)、沿河观音阁(文献记载可追溯到道光年间的《续思南府志》)、土地坳观音寺(相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沿河西岸观音阁、淇滩观音堂、困龙山观音阁、黄家洞观音寺、思南观音阁、小岩山观音庙、瓮溪观音寺、文家店观音洞、南盆坳观音庙、德江煎茶观音寺、玉屏城东观音阁、黑湾河畔观音阁(后更名龙泉寺)等等。这些庙宇从名字上就可以得知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以“观音”命名的地名在梵净山地区也很常见。观音沟,位于印江城南,因一钟乳石与观音菩萨神似而得名,建有玉泉寺;观音山,位于铜仁,传此山绝壁有观音显影而得名,山上建有莲花寺;松桃乌罗镇丰岩村观音山,建有上下两庵,上庵迎水寺,下庵普陀宫(后改名回龙寺)。此外,梵净山地区还有观音岩、观音洞等景观。
供奉观音菩萨像在梵净山地区的庙宇中也很普遍。江口县城重建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香山寺。香山寺中央殿堂内供奉观音菩萨、释迦、弥勒像,两边供奉的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和护法神像。印江鹅岭镇山甲村的西岩寺内也供奉观音造像。印江黄木镇金厂河畔的太平寺内设观音堂。铜仁寨桂村的莲池庵内供奉释迦牟尼和观音大士。思南中和山的华严寺内设观音殿。沿河官舟镇的常乐寺(福常寺、永佛寺、大寺堂)、石阡县佛顶山寺庙、印江镇江寺、印江鱼泉寺、铜仁龙凤山响龙寺、铜仁九龙洞的九龙洞佛堂、玉屏飞皇山寺、玉屏佛光寺、玉屏佛陀寺、玉屏菩提寺、石阡北塔寺、思南福慧寺、思南云山寺、思南万寿寺、思南金华寺、沿河洞灵山寺、德江大龙阡等。
虽然梵净山地区为弥勒道场,但是观音信仰和崇拜几乎随处能见,这也说明天庆寺专门挑出第八进殿供奉观音圣像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正常的佛教崇拜现象。
三、“九皇娘”崇拜
在梵净山地区仍然流传着“九皇娘”的传说。相传“九皇娘”在梵净山老金顶下一处洞穴修行,后得到成仙。这就是刻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下茶殿碑记》所记载的:“时在明季万历年间,立皇后修行于此,肉身成圣,百日飞升。”关于“九皇娘”究竟何许人也,一说是宋神宗朱翊的生母李太后;一说是宋神宗朱翊的第九个妃子,目前仍存在争议。此外,在梵净山地区的仍然流传着“九皇娘”的许多故事。
民间故事刻画的“九皇娘”正义、善良、智慧、普度众生、有毅力的女子确是与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的内在品格相一致。在廖延林、周洑生编著的《桃源铜仁·故事卷》中,通过田野调查,收录了印江、思南、江口地区流传的“九皇娘”故事。其中,《一副对联济百姓》描写的就是“九皇娘”心怀慈悲,在灾荒年机智地用一副对联帮助百姓获得朝廷救济的故事,表现了“九皇娘”体察百姓疾苦、慈悲心肠品质;《为民申冤》则描写的是“九皇娘”为被恶霸土司打死渔夫申冤,使坏人得到惩罚的故事,表现了“九皇娘”嫉恶如仇的品质;《九皇娘巧“敲”县太爷》说的是“九皇娘”用智慧让收苛捐杂税的县太爷为穷窑贩买单;《革除“还人头愿”》说的是“九皇娘”解救被当作祭品的男童,破除以人头祭祀菩萨的残忍风俗;《“官千岩”的由来》说的是“九皇娘”为背人过河的农民杨通津翻案并惩治了冤枉人的恶霸和土司,并用赔款为百姓修石步路的故事。这样一位菩萨心肠、救民于水火的“九皇娘”自然受到了百姓的爱戴、祝福和怀念,《土家人包白帕子的来历》就是通过土家的服饰民俗表现土家同胞对“九皇娘”敬仰。
除民间故事外,梵净山地区一些古迹遗存也与九皇娘有关,比如梵净山老金顶下的九皇洞相传就是九皇娘修炼的地方。此外,相传九台山相传有茅庵为九皇娘居住的地方,后再康熙二年(1663),深持和尚将其重修成九皇观。九皇观共三进,一进殿供皇太子,二进殿供李国舅,三进殿供九皇娘。
虽然“九皇娘”并非传统佛教信仰中的人物,但是“九皇娘”的行为正是菩萨慈航普度精神的践行,而在此意义上讲“九皇娘”实际上则是菩萨信仰在世俗世界的映现。九皇娘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将九皇娘与观音菩萨同殿供奉也并不为奇。但是通过梳理梵净山地区观音信仰、九皇娘信仰,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弥勒道场观音信仰和九皇娘信仰会如此盛行?
四、结语
菩萨信仰与九皇娘信仰相关联在可以说是梵净山地区佛教世俗化的结果。这种世俗化一方面反映了菩萨信仰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另一个角度说也反映了梵净山地区的世俗社会对菩萨信仰的渴求。梵净山地区明末清初、清末这些时期战事频发,百姓苦于兵火,另外一些碑文资料也反映出梵净山的部分地区存在一些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而百姓向往美好生活和美好的生态环境,借助观音菩萨来表达心中的诉求,便成为梵净山地区观音信仰和九皇娘信仰兴盛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