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生态伦理学浅析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6997字

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生态伦理学浅析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一个终身荣誉称号:“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对梵净山从诞生之日起,它在关爱、收容、保护和繁殖地球生命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奖。这是它自明代获得佛教“众名岳之宗”桂冠以来的殊荣蝉联,使天下众生为梵净山的横空出世再一次顶礼膜拜,把它视为慈悲天下、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梵净山这种典型而多元共存的垂直生物带谱的奇异现象,人们普遍解释为是“同体大悲”弥勒菩萨精神的人间实相,是弥勒菩萨生态伦理指导下的人间净土实相。

生态伦理是18世纪20年代提出的新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弥勒菩萨在其《下生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等经文中对此早有完整而且深刻的涉及。当然,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梵净山虽然经历了不可胜数的天灾与人祸,生态保护依旧可圈可点,无疑是多项正能量同舟共济的结果,但是弥勒菩萨的生态伦理观是其中最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正能量。本文不揣冒昧,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一点浅显的探索与分析,以就教于关心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方家。

一、慈悲自然观是梵净山生态伦理的灵魂

佛未进入梵净山的隋唐以前,居住在这里的蛮夷百姓好巫而信鬼。巫傩文化的哲学灵魂在于敬畏自然,所以山民们为了生存而必须向大自然索取的衣食住行便设定了种种禁忌,不能随心所欲。比如不可捕杀怀仔的母兽,不可捕杀哺乳期的幼兽等等,甚至连在山中行走时喝了一口山泉,也得丢下一个草结充作买水的银钱,都表现了巫傩文化无处不在的生态影响,都表现了芸芸众生无时不在的不敢暴殄天物的畏敬之心。佛于隋唐西迁梵净山之后,特别是宋代弥勒道场建成之后,巫傩敬畏自然就被佛赋予了生态伦理的文化要素。可以说,在生态保护上佛文化与巫傩文化异曲同工,所不同的在于层次高低。巫傩文化对生态保护仅停留在感性阶段,是严酷生存环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佛文化则不同,它是在彻悟一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性的生态观,是弥勒菩萨对世界一切有情与无情众生广施慈悲升华出生态伦理的高端智慧。

这与弥勒菩萨的身世有关。

佛经记载,弥勒在漫长的修佛路上,有一次曾遭遇连月不开的暴雨倾注,平地水涨3尺,断了一切僧尼乞食之途。弥勒在一座高山上禅思,7日未进粒米。这座山中还同时住有500只白兔。其中兔王与儿子见智光明仙人弥勒7日未食,命系一旦。在这“法幢将崩,法海将竭”的关键时刻,兔王及子不惜生命,果敢地投身火中,以自己被烈火的烧熟之身,呈献在弥勒的面前。弥勒见状,心痛如绞,口语慈偈后对天起誓:愿我世世不生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誓毕,跳身火海,追随兔王母子而去。

这个生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弥勒菩萨爱怜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的心怀,也说明了弥勒慈氏名号的由来和他修行的特色。从弥勒制定“断肉戒”始,古印度所有僧尼便修行素食,发誓永不杀生。

梵净佛山遵照弥勒菩萨“慈悲救世,普度众生”的教谕,刻骨铭心戒定: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弥勒菩萨的慈悲理念显现,与禅宗的“无情有性”一脉相承,其意思是除了有情的人类与动物以外,一切没有情感意识的比如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等无情之物,一概都具有佛性,也一概可以成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再说弥勒的老师释伽自己的出生、开悟和圆寂都是发生在树林里,获得过大自然的无上恩德,所以他对自然界所有生物心怀感激,发誓要将无数劫修成的功德回报一切有情和无情众生,并且为无量众生指明了8万4千成佛(觉悟)法门。这种神圣的自然佛性在梵净山就具体为“同体大悲”的弥勒菩萨精神。也即是告诫我们,所有自诩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由缘所生起的世间中,没有一个生命或事物,可以独立存活,因此,一位用心的菩萨行者,不仅应该对人类怀着深切慈悲,对自然环境也应该有着同样的深切慈悲。

所以,弥勒菩萨的慈悲自然观,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正是在这种“同体大悲”的高端智慧指导下,分别是7000万-200万年前的第3纪、第4纪以及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珍稀遗传,在梵净山获得了传宗接代的良好环境。不信,你可以转动一下地球仪,沿着北纬25度—30度的生态带,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地方都是荒漠,唯有梵净山区域是一片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的熠熠闪光的生命绿洲。这里有着独有的四个气候垂直带谱,五个土壤垂直带谱以及五个植被垂直带谱,庇佑着不同时代、不同品属的生物5000多种。许多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比如黔金丝猴、鬣羚、灵猫、胡子蛙、珙桐、银杏、鹅掌楸、金线槭、连香树、长苞铁杉、南方红豆杉等都在这些独特的环境里面自由而和谐地生长繁殖。这种属于佛意的同一纬度而又千变万化的环境生成,使梵净佛山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基地。

从隋唐开始,佛教在梵净山区,以涓滴之雨露而形成浩荡之江河,实乃上秉天时,下承地利,中通人和所成就。弥勒道场融入了巫傩文化崇尚自然的人世精华,升华了慈悲为根基的生态伦理大智慧,又与儒道合流互通,便形成了一个儒释道巫多元共存的梵净山地域文化带。这个以佛教为主体的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带,创造出了梵净山地域自然生态带的神迹,向世界闪耀出了自己的无量灵异。

弥勒菩萨将梵净山作为自己的下生道场,或者说梵净山吸引弥勒菩萨万里飞锡,其中珠联璧合的奥妙,只能用佛教缘起论来含定。也就是这种“缘起性空”的自然观,使弥勒菩萨的大慈悲思想,在梵净山这块风水宝地上得到空前的宏扬与光大。

二、“众生平等”的生命观是梵净山生态保护的不二法门

如果说弥勒菩萨大慈悲的自然观是彻照环宇的佛光,那么,梵净山的历代僧尼便是将这光取来照亮人间的智慧者,考察他们的行迹,“众生‘一切有情与无情之物’平等”是他们永恒的灵修课题与薪火相传的宣谕课题;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们身体力行的表率启迪下,灵山上的有情与无情众生也不同程度的具有了弥勒生态伦理的潜在意识。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说明。

其一,我们研读梵山僧尼的修炼史迹,发觉他们都是首先以素食和放生的佛教仪式和行为,来弘扬“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

在他们看来,许多修行的奥秘都与素食相合相契,都认定素食是修行顺利成就的秘方之一。另一方面,佛对食物的认识非常精细和独到,把饮食从欲望、摄取、执著的角度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除段食是指人体因对食物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外,其余“触食、思食、识食”三种皆属精神范畴。佛认为一切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谓之“食”,就是这样的“食”直接增益着有情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也关系着有情众生未来生命的再创。而慎选梵净佛山中的素食,就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创造出一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内宇宙,使我们变得空明、智慧、欢欣和平静。只有素食,才能素心。只有素食又兼素心的人,才可能感受到宇宙的奥秘,承受宇宙能量的融合。所以说,想要与宇宙伟大的力量相融合,了解生命的意义与方向,素食是很好的善巧方便。这方面,明然和尚住持佛山40余年,按碑文所记:“朝则枕白云于松头,夜则采明月于溪畔。饥则煮藿餐藜,渴则吮露饮泉。与猿猴为友,与白鹤相伴……”实乃梵山弥勒道场佛中修行的典范。

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放生则是素食及戒杀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僧尼们鼎力促进,梵净山区放生已经成为民间颇受尊敬的善行。人们喜欢在节日放生,也喜欢专门去寺庙里放生。为了满足信众放生的意愿,梵山诸多寺庙中都设有“放生池”。寺庙长老还不时组织放生的法会,名为“放生会”,以虔诚的宗教仪式带领广大信众念诵“忏悔文”和“三皈依”经文。以这样的仪式来为这些遭劫的生灵超生。佛的放生其实也是人类自救,使下一世不入地狱、不做饿鬼、不变畜生,免受3恶道之苦。正是因为佛对所有生命的无限珍惜,戒猎戒伐,已在民众中约定俗成为金科玉律。朝山季节,信众多是集队而行,口唱佛歌,手举经幡,场面十分火暴。但是一遇到蛇盘路石,鸟栖道丛——此事山中常见——信众便会立即停止前进步伐,虔诚地向挡道生物烧纸焚香,在心灵深处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杀生罪过,以祈求神佛宽谅。佛化下的生态意识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深深地铭刻于每一个人的肺腑。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梵净弥勒道场的放生不仅仅局限于一虫一鸟的“有情”物类之中,梵净佛山“无情”的一草一木,也都在佛光普照之下,都在佛法护佑之中。高僧深持和尚修建天庆寺九重殿堂,不取灵山一木,不取灵山一石的举措,就是梵山历代僧尼实践“众生平等”生命观的典范之一。

佛法是出世间法,也是入世间法。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说的极是。梵山历代僧尼在修行弥勒佛谕时,也十分重视社会实践。京都妙玄和尚,涪州明然和尚,湖广大方和尚,江南深持和尚……都不远万里奔趋梵净而来,其实就是为了一个修行环境。在这些大师的心里,梵净佛山就像一片杳无止境的外宇宙,里面充斥着一种最精细最微妙的力量。就是这种最精细最微妙的力量使修行的环境充满了欢愉、宁静、清爽与和平。为了保护这片人间净土,他们依靠当地政府,广泛动员群众,与破坏佛山生态的开矿、砍树、烧炭等罪恶行径进行了顽强抗争。现在矗立在佛山上的《天庆寺界碑》,《梵净山禁树碑记》,《梵净山禁砍山林碑》,《勒石垂碑》等几百年前的文物,无不生动地记录了他们那些令人赞叹的行为。

其二,正是在苦修僧尼无所不包也无所不能的佛心观照和感化下,才有了整座佛山后来无量信众的心灵净化。这里的信众不仅是人类,而主要是指山中的一鸟一兽,一草一木,它们也似乎长期在佛化的环境里耳濡目染,竟都生有了一颗护生佑生的慈悲佛心。

先看《铜仁府志》对黔金丝猴的记载:“形类猕猴而大,尾长四、五尺而歧端,色苍黄,鼻露向……老者据上,子孙以次居下;老者简出,子孙搜岩得果,即传递而上,荐老者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尝……因此被上苍赐名为宗彝‘神的使者’……”——已经不是一般的具有佛的生态伦理观念了。

我们再看梵净山中一种特殊的鸟。这种鸟因为头面酷似猫形,腹部生有水囊而被本地群众喊为“水桶猫”。这种鸟深居悬崖峭壁之上,出入怪异神秘。白日它在山涧边将腹部水囊灌满清水,夜幕降临它们便分散在森林上空盘旋飞翔。一旦发现林中出现火光,它们便成群结队朝着火光方向俯冲下去,用囊中清水迅速把山火浇灭。由于“水桶猫”长年累月忠心耿耿地履行护林防火的职责,使得进山采药农人,借宿林中香客,都无法在林中生火做饭、取暖,如有人不记教训再燃火星,便会立即遭到“水桶猫”高空突袭抓伤颜面或手脚,以示惩戒。梵净佛山原始森林千百年来从未受到火灾侵袭,实在是“水桶猫”的无量功徳——这种非同寻常的环保神迹,足可以令世人叹为观止。

除了有情的众生外,其实无情众生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可以说与天等高。要证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去考察一下梵净山的水。我们知道,梵净山有溪九十九,辰河与酉水皆源于此,乌江穿境而过。你可以任意选择一条小溪向里走。沿途可以看见许多野兽从山上下到溪里饮水的形迹与它们老死在溪边的骨骸,可以看见梵净山特有的珍稀动物胡子蛙及它们的婴儿蝌蚪,还可以看见梵净山经历冰川时代的岩石标记……其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山上的水。你看见每一道山的折皱处都会飞下一瀑流泉,或泻下一条清溪,汇入脚下的一湾河谷。一直到溪谷的终点,你也看不见有地下水涌。这时,你会明白老百姓说的,梵净山九十九溪的源头就是献果山上那一草一木所积蓄下来的雾泉。这样的现实令你多么震惊,辰河、酉水以及穿境而过的乌江,都是梵净山的每一棵树、每一棵草对人类及所有生命的无私奉献呀!

这些有情与无情众生冥冥中的生态伦理实例,生动地告诉人们在佛的世界里一切生命皆有佛性,也生动的说明,世上万物在佛的教谕下都在“互相效力”,因为它们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便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听到的便都是佛的声音;心中有佛,所做的便都是慈悲的事情。至于生而为人的我们,面对着浩瀚宇宙曾经是多么的自以为是。恰是这种自欺欺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给予我们同样的许多生命物种制造了赶尽杀绝的灭族之灾。梵净山弥勒道场一直呼唤着慈悲的生态伦理,梵净山一切有情与无情众生一直奉行着“众生平等”的生命终结关怀。正是这种思想与理念,让世人久旱的心灵获得了佛法清凉智慧地灌溉。

所以说,梵净山弥勒道场“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实践,不仅为佛教徒在修行路上的自我完善提供了现代方式,也为梵净佛山的人间净土建设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迪。

三、梵净山——弥勒菩萨生态伦理的理想佛国

佛的最高理想是升入极乐世界。弥勒下生的记载中,必有转轮王与净土的出现,转轮王是帝王(执政者)的典范;净土是黎民希冀的现世乐园。据《下生经》的记载:“……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佛经中对极乐世界的描述,体现了弥勒菩萨庄严佛国的生态理想。在佛的心中,极乐世界是一个无苦有乐的净土世界,那里鸟语花香,净水长流;树林郁郁葱葱,山崖清峻秀丽;空中仙乐悦耳,天上花雨长洒;众生安居乐业,秩序井然有序……

梵净山自然成了佛的人间首选。

释迦佛80岁在两棵菩提树下涅槃之时,头向北,面向西,右腋侧卧。以此实相示证佛法当在北方长久流传,弥勒也当在那片人间净土成就无上佛道,度化众生。《大宝积经》佛陀还对弟子阿难及无量伩众再诵《阿含经》,预言弥勒在自己灭度后,必将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经56亿年后将继之为佛。对这个自己选定的传灯人,还选定了人间道场。他根据自己一生游历诸山,隐居净室,虽有善相,仍被魔恼的教训,在《内秘密经》中定下开辟道场的若干标准:“一,入山石窟中深,四面有石,中心有土,如人扫地处,此是圣人成道之处。二、深山有大虫及狮子猛兽坐处,其地无草生处,必是圣人坐处,诸兽并是护坛之神。此地作坛,法事立成。三、入山高项上,见有大石,其清如磨处,见人影现,此石圣人吉祥之石。四、山中四面有草木树林,中心无物,净如人扫地,作坛必成就。五、山中有五色石,青黄赤白黑各在本方,此是圣人学道处……”把一个现在及未来无量众生的究竟大皈依处——梵净山,早就认定了是未来佛庄严佛国的下生象征。

明朝万历时期作家李之彦先生曾对梵净山的自然景象作过如是描写:“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而三十三天不为玄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土九京不为蚴蟉。虬螭结蟠,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叠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四时有不谢之花,缡缡然蓬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霞光万道笼金鼎,普天圣真如云集;紫辉千丈罩玉门,率土明神似雨临。”——恰是栩栩如生的一幅梵天净土气象。

作为庄严佛国,梵净山寺庙建筑一度盛极,分别于明万历、清康熙两度敕封加冕,有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脚庵之美誉。整体构思依据佛教宇宙之图谱,以红云金项象征现世佛释迦须弥山和象征未来佛弥勒兜率宫为中心,日月双明,法慧三千大千世界;群寺四方拱卫,依形就势,象征接引无量朝山信众佛路苦行。《松桃厅志》称之为“琳宫绀宇,月地云阶”。真是层层风水层层天,步步登临步步佛。这种由红尘俗世至佛国净土的精心营建,在全国的佛教名山中应该是别具一格,也是理想佛国建设中最具创意的典范。

为了梵净佛山实现弥勒人间净土的理想境界,梵山历代僧尼们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都精心选择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寺院宏伟壮观;花红树碧,环境清纯优雅。微观玲珑,宏观奇伟。《敕赐碑》曾如此写实:“窃见梵净山璧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仙台灵洞,咸其布而卢列;奇峰古刹,俱凤翥而鸾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龙池,倒泻银河,无异临海之桂鹤;太子石、青阳石、金子石,高标玉笋,不让陈仓之鸣鸡。独红云金顶为最奇,宜白莲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涨,洪溢江源;日转双峦万壑阴,崇凌霄汉;翻经台下,时看百鸟衔花;选佛场中,更有群龙荫树……”细细品味一下,这样的人间美景,难道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翻版么?

在梵净山亘古的年轮交响乐中,遭遇到的地震、火山、冰川、洪水还有战争等灾难已经不可胜数,然而她依然挺立并傲视苍穹。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难以数计的失败的个体、家族以至部落,以及陷入了灭顶之灾的有情与无情众生,都前赴后继地向她靠近,祈求她的收留与荫佑。她义不容辞的包容、善待、福佑着迷失了方向的所有生命——她是老百姓心中永远的乌拉尼亚。

难怪《铜仁府志》要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感慨:天生梵净,地涌两江,福佑黔东,恩惠万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梵净山弥勒道场的生态伦理是佛眼看世界的高端智慧,它的以慈悲为灵魂的自然观,以“众生平等”为终极修炼的不二法门,它的人间净土的佛国理想,固然服务于其宗教性目的,但其中所蕴含的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等生态伦理思想无疑是超前而深刻的。它孜孜不倦地告诫我们,人应当像敬畏自己的生命那样敬畏所有拥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只有把所有生命看得与他自己的生命同样重要,他才是一个真正具有佛心的人——也可以说,他便成了佛。

我们无量信众的因地梵净山,乃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道场,因此,我们要以他的净土世界作为梵净佛山人间净土建设的典范,发宏伟佛愿,修菩萨行,使我们的家园梵净山,真正变成美不胜收弥勒菩萨预见的庄严佛国。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