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思想研究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6884字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思想研究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以下简称《龙华忏仪》)是明代高僧如惺编集的一部弥勒礼忏仪。该忏仪取名“龙华修证忏仪”,是因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有三会说法,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 [1] 弥勒礼忏仪是随着弥勒信仰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出现的。目前所知,《法苑珠林》收录有玄奘依经翻出的《赞弥勒四礼忏》,这属于唐代的弥勒礼忏文。 [2] 在敦煌文书中,发现有《礼弥勒愿文》、《上生礼》等弥勒礼忏文。 [3] 所以,如惺编集的《龙华忏仪》显得尤为珍贵。关于这部著作,圣凯法师在《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 [4] 一文中曾作了介绍。他认为,《龙华忏仪》是弥勒礼忏仪的集大成,其中吸收了天台忏法的仪轨,并且掺有大量的教说,是从教义方面而撰述的忏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就《龙华忏仪》的思想作较为细致的爬疏,以为抛砖引玉。

一、如惺的师承关系

如惺,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从师承关系来看,他应该是位有天台教学背景的临济禅僧。营志道在《龙华忏仪序》中有段叙述:

这段序文表明,如惺,号幻为,其师承关系是:万松林公→千松得法师→象先清公→幻为如惺。其中,万松林公也被称为万松和尚。根据千松得法师的叙述,可知其大慧宗杲之裔。而大慧宗杲为临济宗祖师,所以万松和尚为明代临济宗人。千松得法师即释明得,象先清公即释真清,两人生平可见《大明高僧传》、《天台山方外志》。明得(1530-1588),号月亭,因绍万松法脉,故又号“千松”,湖州乌程周氏子。年十三投郡之双林庆善庵,从僧真祥习瑜珈教,越四载祝发。闻有向上事,乃首参百川海公,不契,因而遍游丛林。道经中竺,闻万松和尚说法,往谒求决生死大事,并受具足戒。万松授以《楞严》大旨,于是苦心参究,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恍然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万松住杭州径山,明得为众负米采薪。万松迁寂后,明得投佛慧寺祇园法师座下闻法。明得颇有临济风范,据说开堂灵隐寺,门庭严峻。他又熟谙华严教,尝阅李通玄的《华严经合论》至十地品,中宵隐几而坐,梦游兜罗绵世界,登座阐华严奥旨。万松赞其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将行,清凉一宗亦大振矣。”又曾在台州大中庵阐澄观《华严经玄谈》,讲《圆觉疏钞》于法海寺,在五台山讲《华严大钞》。明得对于天台教亦有独到见解。尝与“遥宗四明,弘天台教观之道”的妙峰觉法师等人咨决天台“六即蛣蜣之义”。万历十五年(1588)逝,世寿58,僧腊46,荼毗塔于径山。 [6] 释真清(1536-1593),号象先,长沙湘潭人,俗姓罗。年十五补邑弟子员,年十九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薙染,名之曰“真清”,遂受具足戒。宝珠和尚闵其勤学,授以无子公案。至二十五,随宝珠和尚游金陵(今南京),探禹穴,航海礼普陀山,后又随宝珠至杭州下天竺寺。宝珠在下天竺寺迁化后,真清访盐官(今浙江海宁盐官镇)古迹,驻锡觉皇寺。时月溪法师在吉祥寺讲《起信论》,率众延请释真清讲畅临济宗旨。后南游天台山,期间有荆山法师 [7] 邀其赴海会,偕至毗陵永庆,恒以《楞严》参究。释真清虽为临济宗人,但也服膺天台教,兼习弥陀净土。他后来复归天台古平田寺,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师方展拜,旁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薰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盖师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8] 后又住天台慈云寺。万历癸巳(1593)示寂,世寿57,腊38,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后迁于寺西,袁了凡撰有塔铭。可见,释真清既是临济宗人,又习天台教和弥陀净土。

如惺既为真清法嗣,其佛学造诣及佛教信仰必然受其师的影响,可惜古代文献对他的生平记载很少,营志道只言其曾向释明得请益《楞严经》,究达摩宗旨。通过其他文献可知,如惺曾住天台慈云寺、嘉兴楞严寺,著有《大明高僧传》、《龙华忏仪》,又重刻了明初高僧岱宗心泰(1312~1415)所编《佛法金汤编》。《大明高僧传》共8卷,集录南宋初至明神宗万历年中约五百年间高僧的事迹,分为译经、解义、习禅三科,共收正传138人,附传71人。如惺在《大明高僧传叙》中称,汉明帝以来所编撰的僧史或高僧传,大多终止于宋代,而《神僧传》则“迄于元顺而止明兴”。为了彰显明代佛法之盛,故著《大明高僧传》。《佛法金汤编》原为明初僧人岱宗心泰(1312~1415)所编,洪武二十年(1687)初刊时为10卷,万历二十八年(1600)如惺重刻析为16卷。如鉴在《龙华忏仪跋语》中称如惺为“天台慈云忏主”,可知如惺十分重视忏法的建设与实践,《龙华忏仪》则是其代表作。《龙华忏仪》始撰于万历丙午年(1606),成书于万历庚戌(16)。全书共4卷,有十二方便门,即:第一,开发正信;第二,广求良友;第三,严持戒律;第四发菩提心;第五,明结坛仪;第六,礼请三宝;第七,忏悔往罪;第八,专诵法华;第九、三宝福田;第十,总观兜率;第十一,别观龙华;第十二,念一实相。根据如鉴、如惺的记述,《龙华忏仪》依据主要的经典是《观弥勒上生经》和《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然从《龙华忏仪》的通篇内容来看,如惺对鸠摩罗什译的《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竺法护译的《观弥勒下生经》,义净译的《弥勒下生成佛经》,失译者的《弥勒来时经》等经典都有不少引用。《龙华忏仪》的最大特色是对天台忏的吸收,其组织结构和思想内容都深受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和知礼的《修忏要旨》之影响。

二、《龙华忏仪》对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比较

如惺编集《龙华忏仪》的重要背景是弥陀净土的盛行,而他不满足于这种现状,要弘扬弥勒净土法门。他在《龙华忏仪》的“开发正信”中说:

营志道在《龙华忏仪序》中述及如惺编集《龙华忏仪》的缘由是也说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弥陀信仰和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中并驾齐驱的两大净土信仰,甚至弥勒信仰盛于弥陀信仰。然自唐代以来,弥勒信仰虽然在民间仍然广为流传,然其影响远不及弥陀信仰,以至于今人所谓净土宗或净土信仰,多指弥陀净土。世人钦仰弥陀净土,乃是认为弥陀净土法门优于弥勒净土法门。例如,唐代净土祖师迦才认为“西方大优,兜率极劣也”,“往西方者易,上兜率者难”。 [11] 天台智者大师也认为弥陀净土优于弥勒净土。他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证,一是弥勒净土纵持十善,恐不得生,理由是弥勒菩萨不如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二是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他总结说:“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12]

如惺则一改传统观念,认为弥勒净土优于弥陀净土。第一,较之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与众生所居婆娑世界“最近最亲”。他引《弥陀经》,认为弥陀净土离众生所居婆娑世界十万亿刹。虽然以佛愿力,众生善根弹指可到,然“实推其量,与此方终远。”弥勒为释尊补处,“其悲心愿力,不下弥陀。又现居兜率,与我同在欲界,举头便是,最近最亲。”此为弥勒净土的第一殊胜处。第二,众生愿生他方佛土,彼方教主或遣化佛化诸菩萨,放光接引。若求生弥勒内院,则弥勒菩萨与无量天子,围绕亲迎,是为第二殊胜。第三,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有“离即之异”。“若欲求生他土,必须离此火宅。就彼清凉上根之人,虽知生即无生,而未证法忍,不无欣厌,况中下者乎?生内院者,乃即此三界,不染三界,亦不见界内毫法可取可舍,是故不劳欣厌,便睹白毫。”也就是说,求生弥陀净土,必须离三界,即便上根之人,也有欣厌之意;求生弥勒内院,则无需离三界,是即三界而生净土,无有欣厌。第四,在见佛迟速上,“西方有九品之阶,上品即得见佛。其中、下二品,或经数日、数劫,然后华开……生内院者,方坐莲华,即见弥勒。” [13] 也即修弥勒净土能更快见弥勒,而修弥陀净土则因人而异。如惺还就世人对弥勒净土的种种误解进行了辩驳。例如,智者大师等人以世亲、无著、师子觉三人相率求生弥勒内院的传说为例,判弥勒净土为难行道,弥陀净土为易行道。如惺则批驳说:“执(弥勒净土法门)为难者,是不知人性不齐,因缘自别也……初非义有胜劣,是药皆可治病,善医何必执方。所以往生、上生皆从厥志,远接、近接等一悲光。今虽赞述称扬,俾生信受,逗机设教,理或皆然。”在他看来,弥勒净土、弥陀净土并非教义有优劣,而是逗机设教,因病施药,故有两种方便法门。再如,有人认为弥陀净土有外院,弥陀净土寄生安养得“无疑城”。他认为,这是行者自迷,并非佛力有差。因为弥勒外院、弥陀无疑城皆真慈所化,无所谓优劣。又如,有人认为“往生安养。得遇果佛。是称殊胜。弥勒既居补处,位在等觉后心,望彼弥陀,尚隔一间,何胜有哉?”如惺则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知佛智难思。总之,如惺的种种辩驳都是为了表明弥勒净土法门之殊胜。

三、天台忏对《龙华忏仪》的影响

如惺是否为天台宗人,还很难断定,但天台忏法对其《龙华忏仪》确有深刻影响,首先表现在《龙华忏仪》的仪轨组织方面。《法华三昧忏仪》分十门:第一,严净道场;第二,净身;第三,三业供养;第四,奉请三宝;第五,赞叹三宝;第六,礼佛;第七,忏悔;第八,行道;第九,诵经;第十,正观实相。知礼的《修忏要旨》虽然并非限于法华忏,但他提出的仪轨次第则是因循《法华三昧忏仪》。他强调,行者初入道场应具足十法:“一者,严净道场;二者,清净身器;三者,三业供养;四者,奉请三宝;五者,赞叹三宝;六者,礼佛;七者,忏悔;八者,行道旋绕;九者,诵《法华经》;十者,思惟一实境界。” [14] 从整体来看,《龙华忏仪》的仪轨次第与《法华三昧忏仪》、《修忏要旨》有很高的相似度,具体如下:

(注: 《法华三昧忏》《龙华忏仪》《修忏要旨》 第一严净道场第一开发正信一者严净道场 第二净身第二广求良友二者清净身器 第三三业供养第三严持戒律三者三业供养 第四奉请三宝第四发菩提心四者奉请三宝 第五赞叹三宝第五明结坛仪五者赞叹三宝 第六礼佛第六礼请三宝六者礼佛 第七忏悔第七忏悔往罪 七者忏悔 第八行道第八专诵法华八者行道旋绕 第九诵经第九三宝福田者诵《法华经》 第十正观实相第十总观兜率十者思惟一实境界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十二念一实相)

从上可知,《龙华忏仪》有五门大体可以与《法华三昧忏仪》、《修忏要旨》的十门对应,只是在内容安排及文字表述有所差别。《龙华忏仪》的第一、二、三、四、十、十一则是其独有的内容,其中第第一、十、十一这三门主要与弥勒信仰有关。以上情况表明,《龙华忏仪》是以《法华三昧忏仪》、《修忏要旨》为蓝本,加入与弥勒忏仪有关的内容而形成的。

如惺之所以重视天台忏法,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天台忏法是中国佛教最成熟的忏法;二是如惺本人对法华信仰和弥勒信仰的理解。《龙华忏仪》是依《法华经》为本,故其强调法华忏与弥勒忏法的融合。例如,他在第五“明结坛仪”说:“既依《法华》为龙华之本,须结二坛:一为普贤道场,一为弥勒道场。普贤道场,令修法华忏;弥勒道场,惟发愿求生内院。若寺宇精舍迫窄,一坛亦足,但于弥勒像前,别敷一座,安供《法华经》,一须清净庄严。其弥勒道场所事,或补处像,头戴天冠,身着璎珞,如天王相,依《上生经》说。或设当来佛像,如越之新昌石城石佛,即慈氏像也。其余坛法,一依《法华三昧仪》及《修忏要旨》。”《龙华忏仪》还加入了诵《法华经》的环节。为什么要诵《法华经》,如惺陈述了三个理由:“一者,龙华如海,殊途同归,一何择焉?第恐行人志趣不一,所适靡定,所以散善日驰,则精一之心荡矣。且令制心一缘,如射望的,工成一片,道体易彰。二者,《法华》自曰经王,孰能超胜。三者,此经首因弥勒示疑,终则普贤劝发,经说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从上述内容来看,如惺尊崇《法华经》,主要与《法华经》的内容有关。如其所言,《法华经》是以弥勒示疑开篇,终于普贤劝发。《法华经·序品第一》中记载弥勒菩萨向文殊菩萨咨决有关世尊现诸瑞相的因缘问题。《法华经》的最后一品是《普贤菩萨劝发品》,主要内容是普贤菩萨劝众读诵、供养、书写、修习《法华经》。如惺明确指出,诵《法华经》是依据《普贤劝发品》,可见他是在《法华经》的思想架构中去安排弥勒忏法的位置。总而言之,虽然如惺有深厚的天台学背景,但他尊《法华经》,主要因为弥勒信仰在《法华经》中具有特殊地位。他重视普贤信仰,也与天台宗重视观音信仰不太相同。

《龙华忏仪》的忏悔思想也受到天台忏的深刻影响。例如,他从理忏、事忏的角度划分十二方便门,就是援用天台宗的思想。因为理忏、事忏的分类是由天台宗首先提出并加以界定的。理忏又名无相忏,是用般若智慧照察我心自空、罪福无主的实相,以达到忏悔罪业的目的;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有相忏,主要用护持、读诵经典,礼拜诸佛等方式进行忏悔。如惺指出,在《龙华忏仪》中,第一至第九门,属于事忏,破业报二障;第十、十一两门属“亦理亦事”忏,第十二门属理忏。他在第十二门讲的观实相法即属于理忏。他说:“实相者,即《法华》所谓佛知见也。诸佛出世,本令众生开示悟入,称为一大事因缘。天台大师教观本具十如,制曰不思议境,此一法而异名也……所以《摩诃止观》专令行者务于十法成乘,观于现前一念妄心即空即假即中,三千具足,此为五十五位菩提之究竟,三乘十二分教之指归者矣。若修前十一门。而不造极乎此者,可谓寻流而忘源,舍本而务末也。若圆教行人,正信中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一一门皆依不思议境起,何俟至此,方念实相者耶。然前十一门。虽依妙境而起,尚涉事修,惟此一门,专属理观,故以一行三昧直观第一义谛,毫不托彼观心,所以宁缺前前,莫亏后后,事忏纵密,独被初机。虽破惑缠,但尽四住,理观直通等觉,穷极无明边际,故谓弹指超无学,日劫相倍者,诚在是矣。如是之观,名曰正观。”很显然,如惺对理忏的理解是依据天台宗的思想,即运用止观法观现前一念忘心即空即假即空之不思议境。由于如惺具有禅教兼容的思想特色,所以他的忏悔思想有受到其他宗派思想的影响。如他在念实相法中言及“若以此智,遍照诸门,则门门十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修全性,全性全修,法法圆通,尘尘具足,一多无碍,帝网重重,难议难思” [15] ,其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圆通,尘尘具足,一多无碍,帝网重重”,则是典型的华严宗思想。


[1] 例如,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经》云:“(弥勒)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佛既转法轮,度天人已,将诸弟子入城乞食。”

[2] 见《法苑珠林》卷十四,《大正藏》第53册。

[3] 关于敦煌文书中的弥勒礼忏文,可参阅汪涓:《敦煌礼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4] 圣凯:《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收入何劲松主编《布袋和尚与弥勒文化》,

[5] 《续藏经》第74册,第598页下。

[6] 参见《大明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第912页中-913页下。

[7] 荆山法师,即荆山圆柯。《天台山方外志》卷五云:“荆山圆柯禅师,金陵人,居毗陵之金沙寺,师事玉芝禅师,往来开讲台温者十余年。师为人宽厚,不与物校(应为“交”之误)。虽冥心禅观,而尤以净土为专门,道俗化之。善属诗堂,讲《楞严》于石桥庵,题石梁瀑布……有诗集如千卷,弟子秘而未传。“

[8] 参见《大明高僧传》卷4,《大正藏》第50册,第913页下-914页下;《天台山方外志》卷五《高僧考》。

[9] 如惺:《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一,《卍续藏》第74册,第599页下。

[10] 如惺:《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一,《卍续藏》第74册,第599页上。

[11] 迦才:《净土论》卷下,《大正藏》第47册,第100页上。

[12] 智顗:《净土十疑论》,《大正藏》第47册,第79页中。

[13] 如惺:《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一,《卍续藏》第74册,第600页中、下。

[14]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大正藏》第46册,第868页下。

[15] 如惺:《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四,《卍续藏》第74册,第617页下。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