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天童禅系高僧研究
明天启甲申年(1644),中原丧乱,明朝灭亡,继之蜀遭申酉之乱(甲申、乙酉年张献忠再入川)。移民逃禅和以蜀僧为主的高僧因避乱入滇黔,其中部分进入梵净山地区学佛修禅,振兴了梵净山地区佛教文化,高僧代不乏人,呈现法门龙像。正如陈垣先生所说:“明季黔南传灯之盛,固自有原因,一佛教复兴,二中原丧乱,二因缺一,不能成其盛。” [1]
近几年,随着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的深入,《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以下简称《禅灯》、《会灯录》)有载的破山禅系大多为世人熟稔,但也有未发现者。本文特从明清禅师语录和地方碑碣中挖掘梵净山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天童禅系高僧,按世次列梵净山“天童—破石系”、“天童—破山系”高僧法脉示意图表于下,并就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考证。
一、天童-破石系高僧
据密云法孙山阴王谷所撰《密云禅师行状》载:讳圆悟,字觉初,自号密云,宜兴人也。明嘉靖丙寅(1566年)生于蒋氏。年二十六,发宿慧,二十七负薪有省,三十弃家,又四年为僧,四十桐棺悟道。又六年,得受记莂,五十二开化龙池。于是,六建法幢。示寂之年,世寿七十有七,僧腊四十有七,卜塔于天童之南山。付法弟子为五峰学公、汉月藏公、破山明公、费隐容公、石车乘公、朝宗忍公、万如微公、木陈态公、石奇云公、牧云门公、浮石贤公、林野奇公十二人。圆悟以棒打启悟,针锋相对,独树一帜。 [2]
天童法系高僧在梵净山传法世系图
(注: (注:表中加粗部分为在梵净山禅法的禅师,为表明其嗣法关系,虽未在梵净山禅法但有弟子或法孙在此禅法的高僧也列出,字体不加粗以便区别。石阡黄菊济川只列表。))
现有史料已发现密云的弟子之一破石卓开法梵净山南麓之石阡旃檀禅院,惜方志未载,《禅灯》、《会灯录》亦未载。陈垣先生著于抗战期间的《明季滇黔佛教考》中的《明季黔南传灯鼎盛第三》云:“有《黔南会灯录》所未载,而确知其曾禅教黔南者。破石卓亦蜀人,今所传《锦屏破石卓禅师杂著》一卷。” [3] 近几年地方学人在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中,未发现此人。笔者通过考《锦屏破石卓禅师杂著》和《恒秀林禅师语录》,首次在梵净山地区发现天童弟子破石悟卓,乃一大德高僧,故列在破山系高僧之前。
1.破石悟卓禅师。据《锦屏破石卓禅师杂著》载,破石,字悟卓,四川果城宕渠陈氏子,生于万历己酉(1609)。七岁即薙发,十三岁诣天童悟祖,居六载,后嗣法香林。破石35岁避地入黔,后住石阡旃檀禅院,逝于癸巳(1653)腊八。世寿四十五,僧腊三十二。从年龄上,比破山和破山大弟子象崖小12岁。但比丈雪大1岁,比敏树大6岁,算与丈雪、敏树同一时期的人物。但《禅灯》所载破山明法嗣有语录的32名弟子中,参过天童的只有象崖性珽、大隋淡竹、丈雪通醉3人,而破石卓得诣天童悟,且居六载,虽未嗣法天童,亦是何等难得的机缘!其《杂著》中载有破石与南明重臣郑逢元有书信往来,限于篇幅,未引用。由此观之,破石当时无论学修,还是道望,都是极高的,实属黔省高僧。只可惜英年早逝,且因性介乏嗣,真乃憾事也。现摘录《锦屏破石卓禅师杂著》之《行状》于下:
2.恒秀琳禅师。即《破石卓禅师杂著》之《行状》的作者,俗姓许,生于天启丙寅年(1626),少即于辩融禅师处剃发。未几,到碧云庵云峰禅师处供事,先参破石悟卓,次在破山弟子灵隐印文处听讲楞严经,稍后得破石开示。闯军入川后,避地入正安,访到破石卓正与敏树靠卖薪度日,即随敏树同参破石。后到酉阳,参象崖和尚并受沙弥戒,更号恒秀,侍象崖三载。象崖圆寂处理完其后事,便回蜀。因与师破石参“狗仔有无佛性”话头未果,便随破石到思南藏经阁,其间得参丈雪和尚。后石谷慧劝他到石阡旃檀禅院破石处圆具足戒,却被当地人强行劝留,于此得悟。又因戒和尚圆寂,门下无人,又住了十三载。此时,石阡中华天隐道崇来信,希望他出山,遂参见。因此错过了嗣法破石这桩因缘。辞别天隐后,从思南到梵净山静住了三年。秀林在梵净山,虽未载何寺,也许因天隐曾开法太平寺,经他介绍到梵净山太平寺的可能性极大。后回蜀。庚子(1660),到四川万峰拜师翁明和尚,与云幻印宸邂逅相遇,壬寅(1662)得云幻法印。后从黔入滇之开化吉祥寺说法,最后退隐滇之绿萝禅寺。惜《禅灯》与《会灯录》均未载恒秀林禅师及其语录。恒秀林禅师与梵净山的佛缘,和丈雪老人到思南观音阁一事,之前似还无人述及。从其《语录》中可见恒秀林禅师不仅学修道望甚高,而且诗文俱佳。按理,恒秀林与师破石参“狗子有无佛性”话头时尚在蜀,难道蜀之峨眉、万峰、双桂无藏经欤?何故独选思南之藏经阁?说明当时的思南藏经阁藏经甚丰。恒秀琳虽最后嗣法破山弟子云幻印宸,但其侍破石较久,一直视破石为师,且静住梵净山在前,嗣云幻在后,因此在梵净山时算破石悟卓的弟子,故列入梵净山地区天童破石系高僧。
二、天童-破山系高僧
(一)破山海明禅师
据莲月印正所撰《破山明和尚行状》载:海明,号破山,生于万历丁酉(1597),四川大竹人,俗姓蹇。19岁诣本郡佛恩寺大持老宿脱白。后依高峰妙祖,以七日为限,克期取证,自誓云:“悟不悟,性命在今日矣。”不觉堕于岩下,至夜有省。后上径山,参雪峤和尚。癸亥(1623)冬,参显圣湛然和尚,补维那职,受具足戒。甲子(1624)春,闻天台密云悟和尚受请赴金粟,遂怀香诣金粟参悟。丁卯(1627)春,悟书曹溪正脉来源一纸付师,师受之。崇祯己巳(1629)秋,受嘉禾东塔请,入院阐扬。庚午(1630),金粟悟和尚专使送法衣至。于此刹树赤帜三年,凡垂手接人,机锋迅捷,远近观光,罔不悦服,道风遂大振于江南。然又欲唱道于故乡,还蜀抵夔,卓锡梁山万峰。后迁中庆,开栖灵、大宁、紫云、栖凤、宕渠之祥符、大竹之无际、佛恩、叙泸之蟠龙、南浦之万福,至若金城、双桂,皆师逸老最久最盛之地也。斯时参徒,常百余人。丙午(1666)春,上堂辞众,以眼耳鼻舌身意分作六偈,付授六人,趺坐而逝。裰塔于本院后山,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三,开堂一十有四刹,说法三十有七年,嗣法弟子八十七人。
贵州佛教复兴,破山其功甚伟。仅据《会灯录》所载,破山法嗣就有婺川西禅象崖珽、石阡三昧敏树相、清镇九龙云天燕居申、紫竹灵隐文、黄平九龙半云慧、遵义禹门丈雪醉六位禅师在黔南建幢开法。而其再传弟子,则于当时贵州各府皆有开法禅师。促进了贵州佛教中兴,正如《会灯录》作者善一如纯所云:“较量诸省,不相上下。” [5]
(二)破山法嗣高僧
1.石阡三昧禅院的敏树相禅师。
四川邻水人,俗姓王,参万峰明和尚并嗣法。蜀乱避地入石阡,开法三昧禅院,有《敏树相语录》十卷传世,《禅灯》、《会灯录》均有其语录。《敏树相语录》未载其在梵净山禅法的时间,他是破山禅系传人梵净山地区佛门的巨匠,破山87位嗣法弟子中,对梵净山佛教影响最大的就是敏树,他对梵净山地区佛教传承复兴贡献巨大。目前已知敏树法嗣有圣符道越、天隐道崇、天湖正印、颖秀悟先后在梵净山地区开法。
2.驻留思南的丈雪通醉禅师。
丈雪,祖籍四川内江,生于贵州桐梓芦溪里,俗姓李。初参明和尚于万峰,因鞋倒套不上有省,遂造天童,闻梆声大彻,后回万峰,得明和尚印可。后开法于遵义牛头山禹门寺,因著《禅灯》而流芳于世。丈雪曾在思南驻留,之前似还无人提及。近读《恒秀林禅师语录》,得知丈雪确实到过思南。虽未说他是否在思南禅法,但恒秀林与师破石卓到思南藏经阁参阅佛经时,曾与丈雪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恒秀林禅师语录》云:“随破师阅藏于思南,得参丈雪和尚。丈问:‘那里来?’予曰:‘思南观音阁。’丈曰:‘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予便喝,丈便打。” [6] 不知此时的丈雪是因采集《禅灯》到的思南,如该书就收录有思南府朗溪司太平禅院《天隐崇禅师语录》可证,还是避乱等其他原因到的思南,不敢妄断。总之,丈雪曾到过梵净山地区是不争的事实,言梵净山佛教文化,真难舍丈雪老人。
3.天池院明然如泰禅师。
明然如泰墓和《脉源宗谱碑记》在梵净山老金顶下,《脉源宗谱碑记》记载:“尊宿明然,讳如泰者,乃故明舅李妙玄五世孙也……自玄师寂后,传嗣彻空圆通,通将德悉传惠,惠传宝山真贵,继贵则明然尊宿也。尊宿西蜀涪州周氏子,薙落有年,受戒于破旨和尚。”从该碑中得知,明然如泰,四川涪州人,俗姓周,生于万历庚子年(1602),圆寂于康熙丁巳年(1677),于破山受具,嗣法思南府朗溪司天池院(今印江护国寺)妙玄三世孙宝山真贵,世寿七十六,僧腊四十三,其嗣法弟子二人,皆早逝,但孙枝茂续。碑文中虽未载明然是否有悟偈,但从“尊宿生性朴素,多闻不务巧异,不趋势、不衔名,一味守正持中,从容自得,冷座岩谷,煮藿餐藜。朝则枕白云于松头,夜则采明月于溪畔。相与猿俦鹤侣,不复问人间事。且尊宿意自无求,而所从者众,志不要誉而崇者多。其法属枝延,又何计祗园千二百之数耶?” [7] 知其亦是一个学修道望甚高的高僧。他虽未嗣法于破山,却是破山的受具弟子,故此列入破山法系。
(三)破山下二世高僧
梵净山破山禅系传至第二代,可谓枝繁叶茂。现已确知的破山下二传弟子,敏树法嗣有圣符道越、天隐道崇、天湖正印、颖秀悟四位禅师;象崖法嗣有纯一源;半云法嗣有天恒等禅师先后在梵净山地区禅法。
1.敏树相法嗣太平禅院天隐崇禅师。四川垫江人,俗姓王。于破山老人处披剃,后嗣法敏树,先开法思南府朗溪司太平禅院(今印江木黄太平寺),后开法石阡中华山(今凤岗王寨),圆寂于中华山,塔于中华山,《禅灯》和《会灯录》均载有其语录。《禅灯》所载《天隐崇禅师语录》中参关于“如何是临济三玄戈甲”话头,十分精彩,限于篇幅,未引用。目前确知的天隐禅师法嗣有思南太平大凡昌宗、石阡中华识竺海伦。梵净山现存有天隐道崇禅师为坝梅寺承恩堂的天恒禅师撰写的碑铭。
2.敏树相法嗣香山寺圣符越禅师。《会灯录》载有其语录,惜未载俗姓、世寿、僧腊。圣符道越对梵净山佛教的影响深远,他禅法于江口香山寺,以戒律精严著称,其剃度弟子极众,嗣法和授法弟子中在梵净山地区禅教者,现确知的有思南天庆福圆满、石阡凤凰衡岳行规、江口坝梅正觉修、思南天池慧惺海阔。
3.敏树相法嗣东山寺颖秀悟惮师。《会灯录》载有思南安化东山颖秀悟惮师语录,惜未载其俗姓、世寿、僧腊。
4.敏树相法嗣中和山天湖正印禅师。天湖正印,重庆人,俗姓李,得敏树印可。后开法思南中和山,《会灯录》载有其语录。
以上四位禅师均嗣敏树,说明敏树一支在梵净山地区最发达。
5.象崖珽法嗣海云纯一源禅师。《会灯录》载有其语录,象崖性珽嗣法弟子。四川人,俗姓赵,七岁剃染出家,后住思南海云寺。其师象崖性珽,系破山嗣法大弟子,《禅灯》、《会灯录》均录有象崖语录。《禅灯》载:象崖珽禅师,福建福清人,俗姓陈,幼参金粟密云圆悟,后参破山明和尚,得印可,开法染山玉屏,易号黄檗。后入黔,开法婺川西禅。现确知的纯一源法嗣有思南海云无涯太禅师。
6.坝梅天恒禅师。其墓塔位于梵净山西麓坝梅寺旧址,塔名“漕溪正脉三十三世本师天恒和尚之塔”,碑铭为天隐崇禅师所撰。据碑载,天恒系思南赵家桥人,俗姓朱,自幼于本境九龙寺出家(即印江天堂九龙山上的九龙寺)。披剃后迁梵净山,于康熙庚戌年(1670)顿觉后,遍访名宿至楚,后得破山嗣法弟子黄平九龙半云如慧禅师印可。世寿五十四,僧腊不详。碑中未说其学,但记其修却值得称颂,即“幽居三十余年,竟不逸足。素行清洁,不染六欲之尘,道眼圆明”。可见其修持极为世人称颂,乃一代高僧。惜《会灯录》未载,但《禅灯》、《会灯录》录有半云语录。《会灯录》载:半云如慧,系江西吉安人,俗姓罗,幼年父母具丧,七岁即由族人送至普陀山万福堂披剃,十八岁圆具足戒。至双桂堂参破山,得印可。后入黔,刻苦建林十余所,但他对黄平九龙寺最称心如意,故归九龙示寂。
(四)破山下三世高僧
梵净山破山下第三世再传弟子,较二世更为繁荣,梵净山地区各府均有弟子禅法。
1.天隐法嗣思南太平大凡昌宗禅师。《会灯录》辑有其语录,四川人,俗姓谢,于我一和尚批剃,后在石阡中华山侍天隐道崇圆具足戒,并得印可。嗣法后到师父天隐早年开法的太平寺住锡阐教。
2.天隐法嗣石阡中华识竺海伦禅师。《会灯录》辑有其简介,四川夔州人,俗姓张。于天吼和尚处批剃出家,先在敏树相禅师处圆具足戒,后侍中华山天隐崇禅师,帮助天隐开辟中华山。中华山建成后,游历江南,回中华山的意志更加坚定,任中华山监寺十余年,得天隐印可。嗣法后,回到遵义,天隐圆寂后,中华山面临荒废,于是寺僧及众俗家弟子皆挽留他继席方丈位。
3.圣符法嗣天庆寺福圆满禅师。湖南凤阳人,俗姓杨,幼即出家,十九岁在靖州青云山愿如律禅师处受具,后到江口香山寺侍圣符越禅师,并亲承印可。嗣法后,住锡天庆寺。《会灯录》辑有语录,其对“污染”的禅解,堪称经典。
4.圣符法嗣石阡凤凰山衡岳行规禅师。《会灯录》有载,湖南武攸人,俗姓蒋,先后于江口香山寺圣符越禅师处剃染、圆具,并得印可。嗣法后,到石阡凤凰山禅法,于此圆寂。逝后,塔于镇远迎仙寺后面,世寿四十九,僧腊十八。《会灯录》只载简介,未录其语录。
5.圣符法嗣江口坝梅正觉修禅师。《会灯录》未载,其墓塔位于江口县坝梅寺,塔名《梵净山承恩堂正觉修禅师塔铭》。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系承恩堂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九世嫡徒德参所撰。从碑文中得知,正觉修禅师,乃湖南常德人,俗姓杨。因慕梵净山名,遂于康熙丁未(1667)秋,到梵净山坝梅寺承恩堂诣祖师,惜字已落,不知师为何人。未几,受具于江口香山圣符和尚,后于康熙癸酉(1693)春,嗣法遵义府松秋堂藏天和尚,大振宗风,光辉祖道,说法二十四年,退迩诸方,皈依弟子达到500人,足证其影响之旷。于康熙丙申(1716)冬圆寂,逝前其徒录有他的偈语,从碑文中可窥其学修道望很高。明末清初在梵净山地区的禅师中,蜀僧居多,少有他省僧人,而福圆满、衡岳行规、正觉修就是杰出的他省高僧代表。
6.圣符法嗣慧惺海阔禅师。《会灯录》未载,其墓塔位于印江护国寺下面,现金龙宾馆左侧,碑名《梵净山天池院海阔慧惺禅师正觉塔铭》。碑文是其法弟悟惺海澄所撰,此碑可算是梵净山诸僧墓塔碑铭中记载信息最多,用词用典最精妙的碑铭,足见作者悟惺海澄于佛法渊源及宗旨的深悟透脱。碑中载有海阔的行实,得香山圣符授法的经过,记有圣符、海阔各自的语偈。碑文前将佛陀从创立及拈花授法,到佛教传入中国,达摩之开法少林,慧能之创禅宗,及至明末的佛教发展史,仅用了了66字。文后记载了海阔圆寂后事宗产的处理。由此铭可见,不仅慧惺海阔乃一代宗师,就是悟惺海澄也是一代宗匠。
7.纯一源法嗣海云无涯太禅师。《会灯录》载有其语录。湖北人,俗姓尹,嗣法于纯一源。世寿、僧腊不详。
8.香林法嗣寂昆楚岳禅师。《会灯录》未载,关于寂昆其人,现在很难查到相关史料,但是他为天池院明然如泰撰写的碑文,即《脉源宗谱碑记》,碑文起首即有“传临济宗斋山明祖下第三世海澄香林嗣法座兄寂昆楚岳拜撰”。在“2010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上,《世界宗教文化》主编黄夏年先生所撰写的《贵州〈梵净山天池院海阔慧惺禅师正觉塔铭〉与〈脉源宗谱碑记〉研究》一文中论述云:“《脉源宗谱碑记》的撰写者‘传临济下破山明祖下第三世香林嗣法座兄寂昆楚’,疑是破山弟子象崖性珽禅师的门人。香林馨的生平已不见,但他应该在贵州地区活动,所以才有弟子寂昆在梵净山撰写碑文的情况出现。”从时间上看,明然于庚申(1680)年圆寂,与香林应为同一时期的人物,那么香林的弟子寂昆在梵净山地区活动并为明然撰写碑铭,从时间上没问题。
三、破山门下的逃禅代表
明末清初,清军入关,明朝遗民为示爱国情操、不仕决心,纷纷避地入滇黔逃禅,而其中一部分进入梵净山地区,使梵净山一时人文荟萃。梵净山地区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吕大器、郑逢元、谢国梗等人。他们的到来,极大影响了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为梵净山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破山当时中兴西南佛教,遗民逃禅,也只有逃到破山门下。
1.相国吕大器
他是明末遗民逃禅的典型代表人物,系破山嗣法弟子,《锦江禅灯》录有其语录。(清)卓尔堪选辑《明遗民诗》(卷一)载:“吕大器,字俨若,号东川,遂宁人,崇祯中进士,为吏部主事,迁闽南道参议,调湖广驲传道……弘光时,为兵部侍郎,劾马士英擅用匪人,后进兵部尚书大学士。卒于都匀,年五十三。” [8] 《锦江禅灯》云:“闻闯寇(时为孙可望部)陷蜀,起中兴之私,永历王授以经略督滇黔,兵马顿于石柱司,坐筹帷幄,决胜千里。明和尚亦避秦于司中。” [9] 大器于石柱司嗣法于破山。其时,是张献忠已亡,孙可望于蜀称王的顺治四年(1647)。梵净山是清初明王朝和张献忠余部抗清的一个根据地,失败后遗民就纷纷逃禅入山。
松桃现存吕大器题字遗迹,《松桃厅志》(卷六·古迹)云:水月庵有故明逸臣遂宁吕大器题云:“丁亥暮春,予自闽、粤奉二亲家此,时同行为国史简讨方君于宣。相与临流陟峻,选胜挹幽,终日不倦,遂开此亭之胜。岂曰曲水修禊,亦犹白下新亭之会也。夏五月朔日,亭成,与诸名士落之,以待来者。遂宁,吕大器题拜。” [10] 从吕大器在松桃水月庵留下的碑刻,结合南明史得知,他到松桃是在弘光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任上弘光帝亡后的第二年,即永历二年丁亥(1647)年,亦即顺治四年。闻闯寇陷蜀,起中兴之私,自闽、粤回川途中,经过松桃。碑文中记载了他在乌罗司小寨地建亭的经过。是年,孙可望入黔,从落款“遂宁吕大器”就知道,此事当在拜破山为师之前,但从他在水月庵留驻建亭,可以窥其此前就已经开始学佛,其逃禅之心已早现。吕大器还在思南观音阁、务川麻王洞留有遗迹,道光《思南府志》载有:路腰牌坊一,明大学士吕大器题曰:“黔南古刹”,曰“花梵连云”。在麻王洞石壁上则题有两首诗,诗云:
《思南府志》只载其第一首,且诗中的“三冬赋”为“三冬负” [12] ,但《务川历代诗词选注》在注释中说:“吕大器,四川成都人,明崇祯进士,南明永历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晚年隐居务川县城北麻王洞。”应有误,吕大器卒年五十三,不存在晚年隐居务川。《务川历代诗词选注》收集了清中期曾任务川教谕的李兰台,清同治年间举人王廷弼、申石渠,清光绪年间举人龚煌、申文钧及龚星桥、冉谦等文人在麻王洞凭吊吕大器所题的诗。
这是梵净山的一段殊胜佛法因缘,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2.南明重臣郑逢元
郑逢元,字天虞,法号天问,玉屏平溪人。南明和永明重臣。永历亡后,于云南宝台山祝发,自号天问和尚。极受敏树如相、林隐印文、语嵩传裔的推崇。可见其禅悦学修道望甚高,实乃梵净山佛法的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史事。《黔诗纪略》云:“尚书著述甚富,兵燹无存,雍正中,其裔孙必楷乃于旧家败簏中搜得《谷口集》一帙,玉屏县令东阳杜兆丰及邑子田榕序刊以传,皆晚年归隐后所作也。” [13] 入清后,祝发滇之昆明宝台山,法名天问。后缁衣返里,隐居岑巩县茂龙塘。
茂龙塘即事六首(录其三)
其诗文,展示了玉屏人的文化底蕴和骨气。
3.石阡知府谢国梗
浙江太平人,明末为石阡府推官、知府,后升屯田副使。明朝灭亡,清军平定贵州后,归隐梵净山,号天台逸人。因山寇侵扰,徙居印江县城,专门研究道学,其诗文、书法皆名家,时印江有许多人投入他门下学诗文书法。著有《铜仁府志》,世寿九十多岁。道光《思南府志》(流寓·印江)云:“谢国梗,天台人,举人,任石阡推官,至思南,爱梵净山,居焉。值寇氛,徙居印江,得黄庭羡门之学,与人游,能数日不食,诗文小楷皆可,名家印人多就学焉,年九十余卒。” [14] 《黔诗纪略》云:“大清平定贵州,遂隐于梵净山。”他为梵净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其著《铜仁府志》虽暂时已散佚,毕竟是铜仁的历史文化瑰宝,他为铜仁的文化贡献,后人永远难忘。深信逢此盛世,必有机缘巧合时机,让其巨著得以重现天光。《黔诗纪略》载:
谢国梗虽隐于梵净山,但他对黔东的文化贡献极大,特别是其著了《铜仁府志》,可惜现已散佚,不知何日机缘巧合能重见天光。
4.铜仁莲池庵无相和尚
明末清初铜仁高僧,开辟六龙山莲池庵并住锡,擅吟咏诗词。光绪《铜仁府志》载:
无相,明逸老,遁迹为僧,郡东南有六龙山者,多重峦叠嶂。无相于绝壁辟一径,得石洞建刹,名莲池庵,最为幽胜。前辈名流,辄喜临眺其地。无相工吟咏,与为唱和,裒然成集。其自著诗集名《龙山草》,为梓行。后有僧补松,亦能诗。” [17]
该志还载有《万仟复无相和尚书》,书云:
府志虽未载无相和尚嗣法于何人,但当时破山已是西南宗祖,遗民逃禅入滇黔,也只能逃到破山门下,不独梵净山,全黔南皆如此。
结语
明清易代鼎革,对当时的移民来说是极痛楚的历史风云际遇。但是,它对梵净山乃至整个贵州的文化发展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移民逃禅及蜀僧避乱入黔,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复兴,铸就了梵净山辉煌的佛教文化,巩固了梵净佛教名山地位,留下了千古不灭的文化遗产,值得我辈深入挖掘学习研究。正如张新民先生说的:“如何在陈(援庵)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利用《禅灯》、《会灯录》一类佛教语录史料,阐发前贤先辈之潜德幽光,则仍然是今天后学者应主动承担的课题之一。” [19] 本文将目前在《禅灯》、《会灯录》、《嘉兴藏》等中所能考证出来的明清之际梵净山天童禅系四代近百年的高僧收集于此,四代高僧之后在梵净山的发展流变情况,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结合碑刻和地方文献进一步加以研究。
[1]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之《明季黔南传灯鼎盛第三》,弥勒出版社1983年1月版,第29页。
[2] 南普陀在线之嘉兴藏,法孙山阴王谷撰:《密云禅师语录》(行状),网址:.nanputuo.com/nptlib/html。
[3]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之《明季黔南传灯鼎盛第三》,弥勒出版社1983年1月版,第40页。
[4] 南普陀在线之嘉兴藏《恒秀林禅师语录》,网址:.nanputuo.com/nptlib/html。文中标点为笔者所加。
[5] 善一如纯:《黔南会灯录源启》,张新民等点校:《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399页。
[6] 南普陀在线之嘉兴藏《恒秀林禅师语录》,网址:.nanputuo.com/nptlib/html。文章标点为笔者拙识所加。
[7] 梵净山《脉源宗谱碑记》。
[8] (清)卓尔堪选辑《明遗民诗》(上册),第1页。中华书局,1961年6月出版。
[9] 张新民等点校:《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破山明禅师法嗣》,第24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10] 龙云清校注:道光《松桃厅志》,第121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政协铜仁地工委《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第198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
[11]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第一卷),第983页,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12] 思南县志办:《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点校本),第136页,1991年4月。
[13] 关贤柱点校:《黔诗纪略选》,第10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14] 思南县志办:《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点校本),第367页,1991年4月。
[15] 《黔诗纪略》(卷之二十五),第103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16] 缺内容
[17] 铜仁地委档案室、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据民国缩印本点校:光绪《铜仁府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256页。
[18] 铜仁地委档案室、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据民国缩印本点校:光绪《铜仁府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364页。
[19] 张新民:《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之《前言》,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