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2584字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贵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很多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生活在贵州应该对我们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有充分的认识,要有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觉才会有文化自信,即我们要对贵州自身的文化价值要充分肯定,对贵州自身文化生命力要有坚定信念。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才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从而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贵州区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即立足自身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创新型的文化发展道路。

梵净山系中国武陵山脉(横跨湘、鄂、渝、黔四地)主峰,位于今贵州省铜仁市,不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而且在历史上是西南佛教圣地,为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与四大名山并列为第五大名山。在贵州文化中,梵净山佛教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梵净山独特的佛教文化旅游价值,概括言之约有以下八个方面。

价值一:装点关山——人与生物圈保护的神圣净土

梵净山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为2572米,处于贵州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过渡之间。其东起江口县快场的顺水坝,西至印江县永义乡的团龙,南至江口县太平的月亮坝,北抵印江县木黄镇的打磨沟。东西宽21公里,南北长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据地质学家考证,在地球造山运动中,梵净山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先露出海面的古老台地,至今约14亿年。梵净山生态原始,生物多样保留完好,是西南物种发源中心之一,为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绿洲。梵净山的自然景观非常丰富,具有古老、奇特、多样和丰厚的特点。梵净山集峨嵋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威于一体,聚怪石、奇树、天风、云海、妙泉、珍禽、异兽、佛光、古寺、高台之奇妙景观于一山,自古就有“众名岳之宗”的美誉。

一是奇峰异石。梵净山随处可见造型奇特的山峰怪石,山随路转,移步换景,呈现不同的观感。梵净山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要算红云金顶。金顶高约百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缝名为金刀峡,其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一座仿佛岌岌可危的天桥独兀相连两山。山上各建有一庙,左面供奉释迦、右面供奉弥勒。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红云金顶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同时还像人类的生命图腾。根据其形而又称“天下第一峰”。金顶周围奇峰异石,造型奇特,万卷书、蘑菇石、老鹰岩、翻天印、龙头石、太子石、晒经台等山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意蕴深刻。

二是云海波涛。梵净山风云变幻,云雾滚滚,气候变化莫测。所谓一山有四季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天之中,梵净山山上山腰山下的气候都会有所差别,其主要原因是山体海拔落差较大,由此而形成植被以及气候带分布的不同,而梵净云海就是其具体表征。哪怕是在炎热的夏日,人在山脚时还是晴空万里,走到山腰可能就会烟雨蒙蒙,雾霭升腾。而到达金顶,可能就会烟消云散又或者是云遮雾绕。真是有移步换景的奇妙,同时体验四季的不同。从金顶远望,梵净山云海极其壮观,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像薄洗的轻纱。

三是佛光幻影。在梵净山上,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在金顶或金顶附近,在与太阳相对的云雾中将会出现巨大的七彩光环,光环中嵌有人影,人动影动,见到幻化的佛像,神奇至极,这就是梵净山著名的佛光。来到梵净山的人,无论是游历山水的游人,还是朝山拜佛的香客,内心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看见梵净山的佛光,从而得到佛的赐福,获得平安吉祥。

四是山花红叶。梵净山植物极为丰富,奇花异草比比皆是,红花绿叶四季不败。一年四季,总看得见各种各样美丽鲜艳的花儿,有号称“花中西施”的杜鹃,有雪白飘逸的鸽子树珙桐、有纯洁娇艳的玉兰,等等。这些美丽脱俗的花儿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轮番开放,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花的海洋,花香氤氲,令人心醉神迷。花儿虽美艳绝伦然而却绝不羸弱,他们不择地势,不择环境,随遇而安。无论是在低洼的溪谷,还是在贫瘠的山脊,亦或是在陡峭的悬崖,乃至迎着劲风的山梁,一样的绽放,一样的灿烂,一样的充溢着生命饱满的活力和昂扬的斗志。冬去春来,四季轮回,花开花谢,然而梵净山却没有完全寂寥的时刻,总会有各种美丽的山花装点着佛山胜地。

五是横桥溪涧。梵净山中,到处遍布着山泉溪涧,随处可见各样石木桥横跨溪流上。山风微微,流水淙淙,飞鸟鸣啾,人行桥上,兴味盎然。桥是贯通交通之所在,桥是沟通阴阳的连接,桥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试探性触摸,桥是心灵与现实的一种梦幻般的嫁接,桥代表了太多的意象。因此桥让人们如此倾心,如此信赖,如此向往。而梵净山众多的桥中,有小巧精致的独木桥,有横跨山崖、雄踞两山、令人惊若天工的石拱桥。而最为典型的要算联结红云金顶两座佛殿的石拱天桥,天桥架于险峻的金刀峡之上,桥面宽1.86米,长5.41米,高3.9米,拱跨5米,凌空千尺,蔚为壮观。

六是洞穴天成。梵净山上有很多天然的洞穴,且造型奇特,形状怪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观音洞和九皇洞。观音洞位于红云金顶的半山腰,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石屋内供奉观音菩萨。在民间,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菩萨赐予子女并健康成长。九皇洞位于红云金顶北约1公里处,为一天然石洞,面积100多平方米,洞内供奉有九皇娘娘(九皇娘娘传说是明朝的一李姓皇后,虔心信佛,后在梵净山九皇洞修炼佛道,最后成道而白日飞升)。传说这里是九皇娘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

价值二:名山之宗——五大名山中的弥勒道场

梵净山不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而且在历史上是西南佛教圣地,是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为第五大佛教名山,无论是从面积、高度、寺庙规模、数量,梵净山都可与四大佛教名山比肩齐名。明《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说它为“众名岳之宗”,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北岳山西恒山,南岳湖南衡山,而梵净山则为五岳之宗,名振四海。如果说浙江普陀山是大悲菩萨观音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是大智菩萨文殊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大行菩萨普贤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的道场,那么贵州梵净山则是大慈菩萨弥勒的道场。

梵净山作为弥勒菩萨道场之说渊源有自,而非纯粹的空穴来风。其一,据民间传说,唐代高僧玄奘即与梵净山有密切关系。据《唯识三字经》记载,玄奘是弥勒信仰传承体系的第六代,其前五代都是印度人,玄奘大师实为中土第一代弥勒信仰的传嗣祖师。据说当年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返回中土过程中,所乘白马一路穿云破雾,当白马前蹄正好缘融梵净山时,玄奘大师顺手从马上撒下一迭经书,佛经落地,因缘得当,随即扎根显定,构成如今梵净山的“万卷书”神迹。相传若有人读得通这“万卷书”,深明佛理,便可直升兜率天,亲聆弥勒说法。由此可见,梵净山与弥勒因缘非同一般。其二,据明万历间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刻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称“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者,无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左属释迦,右归弥勒。人们便称这条被劈破的裂缝为“金刀峡”,分别在“红云金顶”上修建了释迦、弥勒二殿。不仅让弥勒与释迦并列,而且拜佛者在拜释迦后,要跨越天桥才能去拜弥勒。这就突出了弥勒的至尊地位。此外,在老金顶前的原建通明殿主位仍是供奉弥勒佛,意谓兜率天教主弥勒居此,通体光明,照耀世界,故名通明殿。弥勒是未来佛,要在释迦之后才来人间,故现世仍以菩萨相示人,故古佛道场乃是指弥勒菩萨道场。可见,梵净山自古确为弥勒净土道场。所以梵净山《敕赐碑》载:“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正是对弥勒道场的描述。而且梵净山乃天然大佛,从凤凰山观老金顶,俨然弥勒应现而变的巨大坐像;从老金顶观新金顶,恰又是法相庄严的金身弥勒。若从棉絮岭远眺,金顶山系连成一体,身首分明,神态逼真,确系随地安卧的弥勒大佛。尤其是,梵净山巍峨博大,佛缘深广,风卷云来,云卷佛来,瑞气回环,变化莫测,天际佛光之中常显弥勒法相,其景观为天下名山之少有,使亲临者无不感叹古佛道场神秘而恢弘之气派。特别是,梵净山作为弥勒菩萨道场信仰自明朝万历皇帝、清朝康熙皇帝先后为之敕封以来,逐步发展为以红云金顶为中心,象征须弥山和兜率陀天的符合佛教世界构成观的基本模式,并逐渐形成以山顶主寺为镇山印号、四条进山大道上的四大皇庵和周边合理分布四十八脚庵的辉煌寺院建筑框架。其三,《九皇洞碑》位于九皇洞附近,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记述了释迦、弥勒在此山修因:“山灵地杰,圣地者必载圣人也。故释迦、弥勒二佛在此修因,行满而登无上大觉,至尊……人事毕矣。僧赖佛而修,或焚香火,或讽诵,或持密咒,摄念山林,亿千万载,精进持净戒,由如获明珠美……流玉一蓑,僧或在岩穴,或在古洞,餐疏饮水,或饥馁数日,如重耳在宋,子在陈,伯夷居首阳山无异也。”由此民间更是约定俗成,逐渐便把梵净山视为弥勒道场。

明清以来,梵净山与四大名山并列而被人视之为第五大名山。山西五台山,长约100公里,环基250公里,面积336平方公里,最高峰北台山海拔3061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寺庙开建于汉代(今显通寺前身,即汉明帝敕建的大孚灵鹫寺),最盛时,山中寺庙达300余座。浙江普陀山,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最高峰286.3米,开建于唐代,明代以来,山中有80余寺庵,120余处茅棚。四川峨眉山,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主峰万佛顶海拔3079米,高差2600米,从山麓至顶有50余公里,开建于晋代,最盛时,山中寺庙达150余座。安徽九华山,面积120余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米,始建于唐代,最盛时,山中寺庙达150余座。而贵州梵净山,东西宽21公里,南北长27公里,总面积达567平方公里,从山脚至山顶垂直高差2000米左右,方圆800余里,以凤凰山、老金顶、红云金顶为主峰,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开建于明初,历代所建寺庙先后有近百座,其中的五大皇庵(承恩寺、天庆寺、朝天寺、坝梅寺、护国寺)及其四十八座脚庵为最著名。梵净山有十大奇绝景观:怪石、奇树、天风、云海、妙泉、珍禽、异兽、佛光、古寺和高台。故无论是从面积、高度、佛教寺庙规模、数量,都可与四大名山比肩齐名。故云梵净山是第五大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诚非虚言。

梵净山大金佛寺内的金殿供奉着世界最大的“金玉弥勒”圣像。“金玉弥勒”圣像为天冠弥勒像,根据经典传承的弥勒形象敬造而成,圣像高达5米,由金身、佛光、白玉莲花台、须弥底座四部分组成,共耗用250多公斤黄金,采用中国传统宫廷手工绝技敬造而成。2012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金玉弥勒与梵净山交相辉映,形成了金顶、金殿、金佛的壮丽景观,梵天净土的佛教圣境。

价值三:禅净合一——禅宗文化的地域现象

梵净山临济禅宗法脉正宗,源远流长:释迦拈花,迦叶破颜,迦叶乃成禅门初祖,经二十八代至菩提达摩。达摩东来,遂成东土初祖,以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衣钵代代相传。再后六祖传南岳怀让,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海,怀海传黄檗希运,希运传临济义玄(?—867)。义玄乃临济禅宗的开创者,为第一世,其传承为:兴化存奖——南院慧顒——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石霜楚圆门下分化出二派:黄龙派和杨岐派。黄龙慧南在隆兴黄龙山称宗,成黄龙派,不数传而绝。杨岐方会(992—1049)在袁州杨岐山称宗,后又恢复临济旧称,弘盛天下。梵净山破山系,从杨岐方会始,经过二十三代传承至破山,其传承系统如下: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九世)——五祖法演(十世)——昭觉克勤(十一世)——虎丘绍隆(十二世)——应庵昙华(十三世)——密庵咸杰(十四世)——破庵祖先(十五世)——无准师范(十六世)——雪岩祖钦(十七世)——高峰原妙(十八世)——中峰明本(十九世)——千岩元长(二十世)——万峰时蔚(二十一世)——宝藏普持(二十二世)——虚白慧旵(二十三世)——海舟永慈(二十四世)——宝峰智瑄(二十五世)——天奇本瑞(二十六世)——无闻明聪(二十七世)——月心德宝(二十八世)——幻有正传(二十九世)——密云圆悟(三十世)——破山海明(三十一世)。

破山海明再下传敏树如相、两生真从、半云如慧,此三人皆为临济三十二世,敏树传天隐道崇和圣符道越二人,半如传天恒性佛,皆为三十三世,此三人直接开法于梵净山;两生传藏天明宣,是为三十三世,藏天传证觉修,是为三十四世,证觉三十四世,证觉开法梵净山坝梅寺,由此四系(天隐系、圣符系、两生系、半云系),梵净山传得破山临济法脉。之后梵净山临济宗法脉,代代相继不断,传承有人,晚清以后,仍绵延不绝,直到民国后期。由此可见梵净山临济禅宗法脉之流长,影响之深远。

当代台湾禅学专家圣严法师在评价明末佛教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色时指出:“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的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同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 [1] 梵净山禅宗多从破山禅法而来,破山禅法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临济宗棒喝齐施的峻烈家风,另方面又把禅净教律协调为一,同时又提倡佛儒融通,佛道儒三教合一,从而在禅学思想上反映出鲜明的调和色彩,表现了明末以来禅宗演变的时代特色。梵净山临济禅宗破山子孙的禅法风格大致应不出破山禅法的这种范围,带有“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调和融通特色。正因有此特色,故梵净山佛教表现为上扬与下行两个方向,上扬的方向,参禅悟道,修学佛学,以理性的精神开拓梵净山佛教的生命空间,由此梵净山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学者来寻求生命关怀;下行的方向,朝山拜佛,念佛放生,以信仰的要求来表达梵净山佛教的象征力量,由此梵净山吸引了大批的普通民众来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上扬门与下行门两个方向的辩证发展,良性互动,维系了梵净山佛教数百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兴盛不衰的香火道场。

价值四:多元共振——佛道儒巫混杂的文化景观

明清时期,贵州佛教已形成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格局,而贵州佛教名山大多在明清之间成名,故多有佛道儒巫诸教并存于一山之中。梵净山从明清以来,先后在山中建有近百座寺庙,以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庙最为著名,除佛教寺庵外,还有行司庙、镇山庙、大兴庙、白神庙、净王庙、火神庙、关帝庙、水府庙、文昌阁、万寿宫、太阳庙、三府庙、龙王庙、玉皇庙、向(相)王庙、白虎庙、三王殿、石方庙、水塘庙、黑神庙、土王庙、三清观、城隍庙、炎帝庙、真武观、山王庙、武圣宫、东岳庙、祖师庙、崇德庙、斗姥阁、轩辕庙、禹王庙、司王庙、梓潼阁、阎官庙等。这些寺庙中,除供奉有佛菩萨像,还奉祀有孔圣、玉皇大帝、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炎帝、关帝、药王、轩辕、阎王、禹王、方昌、斗姥、雷公、圣母、龙王、城隍、土地、土王、火神、水神、黑神、飞山公、二郎神、白虎(山王)、三王、许真君、武威菩萨、总管菩萨(李显忠)、四官菩萨(严、罗、唐、冉)等。不过这些神祇在梵净山整个信仰格局中扮演的是辅助性的角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梵净山佛教信仰体系中,以某一专门方面的功能神身份作为佛教的附庸和配角。如白虎庙中奉祀的白虎神,又称山王或向(相)王,梵净山土家族认为白虎是他们的祖先廪君,为梵净山护山大神,主安宁康乐,故崇拜之。但它与关帝、药王、阎王、黑神、龙王、城隍等神祇一样是梵净山佛教的护法神。二是这些神祇变成了佛教传播的载体,因而在当地民间一般都把他们称为菩萨,如土王菩萨、土地菩萨、相王菩萨等。三是这些神庙的管理,一般都由僧人管理,属于梵净山佛教的脚庙。这在佛教传入梵净山之前是不可能有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佛教深入到了民间,民间诸神多依附佛教,成了佛教与民众联系的又一纽带;然而另一方面,这类祠庙存在于梵净山的佛教信仰体系中,又模糊了它们与正规佛教寺院之间的界限,因为祠庙主供的是各类杂神,而非单纯的佛像。于是梵净山就常常出现了佛仙鬼神同庙共祀的现象,神系庞大驳杂,各族皆有,各教杂处,其神祇几乎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山中的佛教庙会亦可谓五花八门,有农历正月初一的弥勒会(弥勒诞辰日),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二、六、九三个月的观音会,其他还有龙王会、关帝会、土母会等等,名目繁多,因之表现出佛道儒巫混杂的特征。

佛道儒巫众多的文化类型,灿烂的佛教文化,盛大的宗教节日,构成了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显著特色。在这样的佛教文化圈中,由于各民族相对集中的交错杂居,使各民族文化自然能够互补共振,相得益彰,多元一体,由此可使游客在有限的空间里和较短的时间内,体验到如此众多的民族构成的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

价值五:洞天佛地——西南岩洞文化的典型形态

我国西南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分布的主要地区,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而贵州17.61万平方公里中喀斯特面积达到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有“喀斯特王国”之誉,是西南喀斯特地貌(岩洞)文化的典型地区。其地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石岩洞崖众多,素来号称“万洞之省”。故贵州僧徒士民辟建佛教寺院道场多利用天然洞崖,依山而建,据崖而立,入洞而构,以至贵州佛教洞穴石崖之多,几为西南之冠。清乾隆年间云贵总督福安康在《新葺飞云洞殿阁记》中,亦曾指出:“黔古牂牁地,……夫浮屠之说,清净无为,而世所称洞天福地,大都处于荒远奥僻桑麻不树之区,故宜佛焉。” [2] 而梵净山的地区僧徒士民辟建的佛教洞穴石崖则遍布梵净山中。

梵净山的红云金顶(新金顶)高近百米,周围仅20-30米,从山顶拔地而起,立于武陵山脉之巅,一柱擎天,风雷不动。峰顶至山腰,裂隙为二,两峰间相距最窄处不到一米,而深沟却达三四十米,这就是著名的金刀峡。清康熙《贵州通志·山川》有一段文字描述当时的梵净山:

在新金顶半山腰的观音洞,洞门是一个石缝,仅尺余宽,依绝壁而立,壁上有几个圆形的石窗,从窗口可远眺梵净山万里风光。另在老金顶上的九皇洞是两崖间的一处石穴,在石穴前后,垒石为壁,上覆以石板为瓦,石穴上方石壁上刻有“洞天佛地”四个大字,下方就以石坎为龛,供奉九皇娘娘。

红云金顶、老金顶、观音洞、九皇洞等,是梵净山洞穴岩文化的典型代表,使梵净山不愧为西南著名的洞天佛地。

价值六:凌空据险——山地寺庙的建筑艺术

中国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寺庙建筑更是精深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古代一般寺庙的建筑布局,大多是以中轴线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鼓二楼,沿中轴线第一重为天王殿,殿内供弥勒及四大金刚塑像;第二重即为大雄宝殿,供佛祖释迦牟尼;第三重为观音殿或本寺主供的菩萨殿,主供观音菩萨或其他菩萨;第四重为法堂,这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最后一重是藏经楼。配殿、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这种南北纵深中轴线组织的寺庙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然而梵净山上金顶的寺庙却多因处于万山群集之地,只能因山循势而建,合雄、奇、险、危为一体,具有山地建筑的特色。例如红云金顶的释迦殿和弥勒殿,都是四面临万丈悬崖,凌空据险,分列金顶左右,两殿格局基本相同,面宽5.4米,进深5.5米,中隔金刀峡,中间仅有一石天桥横跨,因处金顶之颠,风峭雨厉,只能覆盖铁瓦。位于金顶半山凹处的观音殿(观音洞),面积仅20余平方米,亦是两面临悬崖,其险无比。

此外,梵净山以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分布全山,以金顶“敕赐圣旨承恩寺”为金顶正殿,号令全山,以四大皇庵分据四大朝山道路,以四十八脚庵星罗棋布于山上山下,体现了历代建筑大师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承恩寺,四大皇庵之首,承恩寺分为山上金顶寺院和山下脚庵承恩堂坝梅寺(天林寺)。因梵净山一到冬季,金顶周围便大雪封山,僧众难以生活,必须到山下脚庵越冬,开春以后才上山,故山上山下寺院联成一个整体。山上寺院明代称“金顶正殿”,又名承恩殿,俗名上茶殿,始建于明万历初年,万历四十六(1618年)年钦令重建同年敕建全山四大“天”字号寺院:天林寺、天庆寺、朝天寺、天池寺,人称四大皇庵。清康熙十五年又重建。承恩寺位于新老金顶之间鞍部,雄踞梵净山中心,为山中诸寺之宗,为梵净山上最大寺庙。

坝梅寺,后归属为承恩寺山下脚庵,原名天林寺,又名承恩堂,位于梵净山西麓,扼西南朝山道,因在坝溪、梅溪之间,故俗名坝梅寺。始建于明初,明万历四十六年,敕封皇庵,画栋雕梁,规模宏大,占地约4亩。

天庆寺,四大皇庵之一,位于今印江县木黄镇建厂乡金厂村九台山腰,扼北朝山道,始建于明初,重建于万历初年和四十六年,受敕封为皇庵。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思南营都督府总镇王平捐银360两,住持僧深持扩建。殿宇宏大,有佛殿僧房九重共117间,占地约3亩余,为梵净山寺产最多的寺庙。

护国寺,四大皇庵之一,原名天池寺,明末改为天池院,清代名护国寺,位于印江县朗溪镇张家坝大园子村,扼西朝山道,始建于明万历初年,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敕封皇庵。

朝天寺,四大皇庵之一,又名天冲寺,位于梵净山东北麓的三角桩山顶,有梵净山南天门之称,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燹。道光六年(1826年)由隆参和尚重建,光绪五年(1879年)又毁于兵燹。旧时朝天寺有山林万亩,田产200余亩,是梵净山最富裕的寺庙之一,故有“朝天寺的银子”的美称。这四大皇庵,大都居于梵净山的风水宝地,即寺庙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对景呼应。寺庙建筑恰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中央,背山而面水,虽前临危箐,后倚险峰,却有护寺之幽而无逼迫之势,有朝阳之垲而无其孤,深得地脉之正。四大皇庵选址的妙处在于对所处的山地进行了巧妙的运用,使山石环立的不利因素变成了有利因素,在寺庙周围形成了自然的山门屏障,因势利导,将整个寺庙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寺庙建筑具有了独特的山地特色,由此而使这四大皇庵之风景成为一方之冠。

梵净山寺庙建筑作为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其开发与利用为游客了解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人们进行旅游鉴赏时,应通过梵净山丰富多彩的寺庙建筑,了解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认识佛教寺庙建筑结构,有方向有目标地去体会梵净山佛教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价值七:历史积淀——发思古幽情的名山文化

梵净山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千百年来佛教文化的历史积淀,成就了“梵天净土,弥勒道场”的美誉。今人畅游梵净山,看到山中的寺庙、遗迹及许多高僧大德的碑文,对于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对于曾经盛极一时的佛法,不禁生发思古之幽情。

例如梵净山著名的一座比丘尼庵,名太平寺,位于今印江木黄镇昔平村金厂河畔,风景优美。寺前有盛产黄金的金厂河萦绕而过,三面群山环抱,左右两侧林木葱郁,土家村寨隐约可见,鸣鸣狗吠相闻。上有小桥流水,下有水车转动。在清初破山系著名禅师天隐道崇、大凡昌宗等皆住锡该寺,临济宗佛教曾极一时之盛。清末以来,太平寺由女尼住持,先后有传月、万炳、策福、达园、秉坤、净参等尼师。20世纪80年代初仅存观音堂三间,厢房二间,为印江县佛教协会所在地,寺中有比丘尼5人。1985年住持尼慧松法师(1926-1997年,俗名陈代儒,贵州松桃人,5岁出家,拜净参尼师为师)致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要求复修该寺,得到赵朴初先生的大力支持。1988年贵州省政府拨款19万元重建大佛殿。现全寺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太平寺自清末以来均为比丘尼住持,寺尼擅长女红,尤工于织线毯,绣工精细,远近闻名,故有“太平寺的女子”的雅称。

朝阳寺,位于梵净山东南麓的江口县德旺乡德旺村朝阳山上,因山得名,始建于明代。朝阳寺是20世纪80年代初梵净山中仅存的两座寺庙之一(另一座是太平寺),全寺为四合院,占地400余平方米,正殿5间,左右厢房各2间,寺内佛像造形生动,颇见功力。寺四周3公里内土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皆为寺产。森林保护较好,虽曾遭乱砍滥伐,仍古木参天,宜于避暑。

天马寺,位于梵净山东麓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毛溪村双凤山下,原名永兴寺、永兴堂6始建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建乌罗府时,寺庙曾一度毁于兵火。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清朝康熙年间,寺庙香火十分旺盛,成为当地和邻近府、县善男信女的朝拜之地。道光《松桃厅志》记载:“寺在双凤山脚,古树槎杈,绿云一片,时有钟声破烟而出。”

吕大器,字俨若,四川遂宁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归蜀,永历帝以经略督川滇黔兵马职,屯于川东石柱司。同年五月,其与孙可望的国史检讨方于宣,于梵净山建水月亭(又名水月庵),与黔中名士作新亭之会。据道光《松桃府志·古迹》载:

吕大器石刻,镌刻在水月庵亭阁旁的崖壁上,整幅石刻长1.1米,宽0.9米,至今完好。临见此景此物,联想当年吕大器抗清逃禅之事,不禁使人感慨系之!

价值八:激扬文字——名人文士吟咏的诗文楹联

梵净山是一个文化宝库,至今还留下无数古代名人文士吟咏的诗文楹联。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梵净山作为佛教圣地,其瑰丽奇绝的景色,山中僧人神秘的生活,高耸云端的寺院,佛法兴衰的历史等等无不展现在古代名人文士的笔下。大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为歌咏梵净山自然人文美景。例如景清代雍正年间举人,曾官都匀教谕的沿河县人李连璧登临梵净山,感觉身处仙境。其《题梵净山》诗云:“名山崛起净无尘,立地参天亘古今。说法台前红日霭,讲经石上白云横。清江雨露千秋润,金顶光明万象新。人道黔南名胜景,谁知即此是蓬瀛。”意即梵净山崛起于远古之时,立地参天,亘古未变,观之尘俗不染。拾阶而上,说法台前红日蔼蔼,讲经石上祥云笼罩。山间树木伴随清江雨露愈现苍翠,红云金顶直插九天苍穹,光明乍现,万象俱新。身临其中,恰似处于蓬瀛仙境。

其二为描绘梵净山中僧人日常生活。清代道光年间举人,松桃县人刘光宗为雨所阻,在梵净山水月庵小住,写有《水月庵为雨所阻》诗云:“风雨漫天殢笋舆,丛林小住意萧疏。重寻旧日留题处,正值高僧出定初。野鹤窥人崖竹动,涧松摇影水窗虚。凭栏我已尘机静,笑结清缘悟六如。”诗人因风雨漫天,暂住于山上的水月庵,百无聊赖之际,重寻旧日题诗之处,恰逢寺内高僧禅定结束,两人谈禅论道,崖间翠竹上野鹤也似在听闻,山涧幽松,涧边僧舍也倒影涧水之中,凭栏而望,虚室生白,了无俗念,顿悟佛家六如(人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之喻。

其三为透过梵天净土来回顾历史、叩问心灵。例如清光绪时先任贵东道道员,后任贵州按察使的易佩绅题护国寺联云:“护国镇威灵,回忆十数年前,蛮障纷披,狼烟竞起,犹幸帷幄暂驻,拾蚕丛,开鸟道,化草木以回春,从此梵贝宣和,万家长隶慈悲域;黔山资保障、纵横千百里外,澧沅横带,衡岳相望,深惭履屦未临,扶天心,窥月窟,感风云而变色,谨记危言献瑞,一派齐歌雅颂声。”

围绕梵净山进行的散文创作的内容则主要集中在写景抒情、议论、叙事三个方面。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数著名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文(简称《敕赐碑》),此碑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碑文竖排,楷书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文514字。碑文由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全文气势恢弘,言简意赅,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古迹名胜、历史传统、佛事兴衰、历史影响等皆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此外,梵净山其他名人文士写景抒情的散文,在描绘梵净山奇异风光的同时抒发感情,或有感于梵净山之灵异奇谲,或有感于梵净山之福泽苍生,或睹梵天净土而有感于世人为名缰利锁羁绊,或为梵净山清幽宁静的氛围所染顿生出尘之思,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议论性的散文,或阐释对佛教修行的看法,或对比佛家与儒家的孝道,由于作者对所论之事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的融入,所以此类议论性散文,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叙事性的散文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或言开山建寺之不易,或言与寺庙兴废关系密切的战乱,或言寺庙范围所至,或言当地官府对寺庙山林的保护,或言大德高僧生平事迹、籍贯法号及法脉世系等,所叙之事是研究梵净山佛教发展历史的极为宝贵的一手资料。

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第五大佛教名山的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价值是何等的巨大、珍贵和独特。然而,梵净山的知名度与当前开发的规模和成效并不相称,离第五大佛教名山之称谓尚有一定距离,这其中包括了多方面的原因,如学术上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不够;山中各寺庙分布较广,属地管理不一,各自为主;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较差;缺少佛教名山文化旅游氛围的营造;作为佛教文化圣地的弥勒菩萨道场的品牌内涵和核心价值彰显不充分;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方便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另外专门进行研究探索,在此就不一一讨论了。


[1] 圣严:《明末佛教研究·自序》,台湾东初出版社1987年版。

[2] 清嘉庆《黄平州志·艺文志》。

[3] 康熙·曹申吉主修,潘驯、吴中蕃主撰:《贵州通志·山川》,贵州省图书馆复印本,第250页。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