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赞弥勒四礼文》探微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5903字

《赞弥勒四礼文》探微

弥勒信仰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最为兴盛。东晋道安法师为弥勒信仰的肇始。降至唐贞观年间,高僧玄奘深信弥勒,大力弘扬弥勒净土信仰,使弥勒信仰在唐初盛极一时。玄奘的弥勒信仰主要基于本身的信仰与学统,而且他在西行求法过程中,多次遭遇险阻,祈请弥勒护佑,一再化险为夷,使他的弥勒信仰更加坚固。 [1] 故有:“法师一生已来常做弥勒业”, [2] 可知的有译经、礼忏、发愿、造塔、造像、洗浴众僧、给施贫人、功德回向等等。他除了说偈教人念诵以外,并译有《赞弥勒四礼文》。据《法苑珠林》卷十六所载:“赞弥勒四礼文——玄奘法师依经翻出”。 [3] 因此,本文将对《赞弥勒四礼文》进行解读,并与《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进行比对,考察其内容、译文特点,藉以窥见玄奘的弥勒信仰与“新译”风格。

一、对《赞弥勒四礼文》的解读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4]

首先,《赞弥勒四礼文》将礼拜与赞叹结合起来,而且在每一礼的前面都是“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最后是“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总共四礼。四个“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已对弥勒的身份进行定位,即未来佛。根据《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卷一对玄奘发愿往生兜率天做了详细记载:“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着菩萨兄弟,亦愿生覩史多天宫,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克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忏之际,恒发愿上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除翻经时以外,若昼若夜,心心相续,无暂恷废。从翻《大般若》讫后,即不复翻译,唯行道礼忏。” [5] 又《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载:“因从寺众及翻经大德并门徒等,乞欢喜辞别云: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复口说偈教傍人云: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6] 从以上两段引文可以看出,玄奘的弥勒信仰不仅有上升兜率内院听闻佛法,他还要随同弥勒下生广作佛事,成就菩提。其弥勒信仰不仅包括弥勒上生信仰,还包括弥勒下生信仰。

赞文第一礼通过对佛性、佛体和佛身的论述,彰显真如为性、无为为体、无来、本净为身的佛教义理。“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7] ,所以,真如即真实常住,为佛之体性。无为,“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又作无为法。” [8] 因此,诸佛体性为非由因缘所造作,是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无来、本净”指佛身本来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无去无来。但众生愚痴,不解佛法清净本性,因此轮回六道,迷惑痛苦。但见真如佛性,即是见到自身真佛,必能永住欢乐。因此,玄奘大师发愿顶礼弥勒佛,祈愿弥勒菩萨以慈悲愿力救度有情众生,愿于诸众生同上兜率天侍奉弥勒菩萨。

赞文第二礼赞颂了弥勒佛的无边法力,庄严华贵佛相——“身如檀金更无比,相好宝色曜光晖”,最后称赞弥勒佛神通化现,救度众生的不可思议慈悲。笔者认为,这里强调其无边法力与无量慈悲是对上升兜率天宫的行法之易做一诠释,即弥勒以其法力和慈悲即可帮助众生上升兜率天宫,因此,“众生但能至心礼,无始罪业定不生”,即有情众生若心感慈念,只需至心礼佛,定能消业灭罪,往生兜率净土,此即礼拜弥勒之功德。因此,笔者认为这里虽是在讲弥勒的无量神通、慈悲法力,其意在宣扬弥勒净土法门修行之易。这也是玄奘信仰弥勒净土的原因之一。

玄奘大师在赞文第三礼通过赞颂弥勒的种种化身,进一步论述弥勒净土法门修行之易。弥勒佛化身无限,处处现身,具有救苦救难的悲智宏愿。弥勒佛身常放白毫相光,经常为众生说法,令苦海众生离六道生死苦,永不退转。若众生能修福业,顷刻之间即可得遇弥勒慈尊,也因此业力,见到无边诸佛,甚至释迦如来。因弥勒佛有誓度众生的愿力,并且发愿往生兜率天宫的人,如果信心具足,便可以很方便地往生兜率内院,亲近慈氏尊亲。

第四礼中,宣扬弥勒常以报身示现世间,为大众说法,坚定众生的弥勒信仰。玄奘称赞弥勒佛与其他诸佛一样清净庄严,为了让愚惑凡夫认识到佛身遍一切处,常常以无量报身示现人间——“为现千尺一金躯”,即在世间示现千尺金身,让众生见弥勒佛生起欢乐不舍之心。同时为众生说法,让众生明了世间因果报应的法则。因为弥勒净土殊胜、行法易行,所以往生弥勒净土应当成为众多信徒最终夙愿。故而,玄奘大师宣说“但能听经勤颂法,逍遥定往兜率宫。三涂于兹必永绝,将来同证一法身。”如果能够往生兜率宫,不仅能够永远不受轮回之报,而且将来还能够与弥勒下生人间,同证法身,成等正觉。鉴于弥勒佛的愿心广大和弥勒净土的令人向往,玄奘大师再次顶礼弥勒佛,恳请弥勒佛度化有情,誓愿念弥勒佛之名号,求生弥勒兜率净土。

纵观全文,玄奘大师主要从礼拜弥勒、体察真如佛性到至心礼佛,再到勤修福业,最后到听经颂法,从四个方面集中论述了修习兜率净土的步骤,逐层深入。论述过程中,以佛教的三身思想为主线,分别从弥勒的法身、化身、报身入手,一一向世人展现了弥勒的清净法身、真如法性,慈悲救度的种种化身,消除迷惑的金躯报身,以及救度众生的慈悲愿力。因此,众生只需至心礼佛、诚心忏悔、勤修佛事、称佛名号,即可上升兜率天宫。突出了往生弥勒净土之法简便易行,对大众皈依弥勒,信仰弥勒,修习弥勒净土法门确立了信心。同时,赞文最后宣说若能上兜率天宫,就可与弥勒共同证得法身,进一步肯定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坚定了信奉弥勒者的成佛决心,即按此修习,众生皆可成佛。这正是玄奘大师一生信奉弥勒,一心往生兜率净土的原因。同时,它也体现了大乘佛教——“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教教义。

二、《赞弥勒四礼文》与《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比对

《法苑珠林》卷十六载:“《赞弥勒四礼文》,玄奘法师依经翻出。”但是,所依何经,经中并无注出。据圣凯法师在《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一文中根据赞文内容推测:玄奘是依《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而译成偈文,他指出第一礼的内容,其实应该是经中所说:“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9] 而《赞弥勒四礼文》第一礼的内容为:“诸佛同证无为体,真如理实本无缘,为诱诸天现兜率,其犹幻士出众形。元无人马迷将有,达者知幻未曾然,佛身本净皆如是,愚夫不了谓同凡。知佛无来见真佛,于兹必得永长欢。”圣凯法师只指出了经文一部分的内容,笔者认为还应有:“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再看第二礼的内容:“况今现处兜率殿,师子床上结跏坐。身如檀金更无比,相好宝色曜光晖,神通菩萨皆无量,助佛扬化救含灵。众生但能至心礼,无始罪业定不生。”经中有:“无始罪业定不生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

第三礼的内容:“慈尊宝冠多化佛,其量超过数百千,此土他方菩萨会,广现神变宝窗中。佛身白毫光八万,常说不退法轮因,众生但能修福业,屈伸臂顷值慈尊。河沙诸佛由斯现,况我本师释迦文。”经中有:“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与诸天子各坐花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象,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值遇弥勒……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第四礼内容:“诸佛常居清净刹,受用报体量无穷,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众生视之无厌足,令知业果现阎浮,但能听经勤诵法,逍遥定往兜率宫。三涂于兹必永绝,将来同证一法身。”经中有:“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若有皈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仔细比对两经,从内容上看,二者基本对应,再与《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佛说弥勒来时经》进行对照,发现内容上相差很大。因此,笔者认为圣凯法师的推断基本上是正确的,《赞弥勒四礼文》是依《佛说弥勒上升兜率天经》翻出。但是,细细比对这两篇经文,不难发现玄奘译文多采用佛教术语,融入了大量的佛教义理。如第一礼,玄奘采用了“无为、真如、理实、无缘、本净、无来”等佛教术语,展示佛法的真如、性空,并且阐明由于众生愚痴,执著外境,不了本原,故而迷惑痛苦。第二礼中谈到佛法神通时,玄奘引用了“难思自在力”。第三、四礼中分别引入了佛教的化身佛、报身佛思想。可见,玄奘译文多采用意译,体现了他的“新译”风格,即音译与意译结合。 [10] 另外,玄奘翻译遵从佛教用语,并融入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阐释,如《续高僧传》卷四载:“今所翻转,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11] 即玄奘的翻译体现了他对佛经的理解和佛教义理的阐释。但其过于注重忠实于梵本,用词用语太过佛教化,因此,其译本多不被普通民众所接收,流传不广。

三、总结

《赞弥勒四礼文》以弥勒为尊,体现了唐初弥勒信仰的流行,也是唐初弥勒信仰发展为礼忏文的例证。同时,玄奘翻译此文,积极弘扬弥勒信仰,也体现了玄奘自身弥勒信仰的坚定,和对往生兜率天宫的深信不移。

从内容上,本文通过四次礼拜弥勒佛,祈愿弥勒以大慈之力救度众生,发愿与众生共生兜率天侍奉弥勒,凸显本文弥勒信仰重在弥勒上生信仰。从修行上,玄奘展示了往生弥勒净土之行法简单易行。如,“众生但能至心礼,无始罪业定不生。”“众生但能修福业,屈伸臂顷值慈尊。河沙诸佛由斯现,况我本师释迦文。”“但能听经勤诵法,逍遥定往兜率宫。三途于兹必永绝,将来同证一法身。”经中又云:“西国道俗,并作弥勒之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 [12] 因兜率天乃欲界,更接近阎浮众生,故简单易行,便于成就。因此,大小乘佛教都赞同此法。可见,弥勒净土行法之简单易行是有其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的,这也是玄奘信仰弥勒的原因之一。

另外,与刘宋俎渠京声的《赞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对照,发现从内容上两经大体相当。因此,笔者推断《赞弥勒四礼文》是玄奘依照《赞弥勒上升兜率天经》翻译而成。再从两经译文比对来看,玄奘翻译多以意译为主,体现了他的“新译”风格,即音译与意译结合,并融入了他对佛经的理解和佛教义理的阐释。

综上所述,《赞弥勒四礼文》是玄奘弥勒信仰的缩影,其对研究玄奘的弥勒信仰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其译文风格体现了玄奘的“新译”思想,为研究玄奘翻译风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对唐初弥勒信仰的流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汪娟,《唐代弥勒信仰与佛教诸宗派的关系》,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第5期。

[2]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16,《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册,第406页上。

[3]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16,《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册,第403页下。

[4]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16,《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册,第404页上。

[5] (唐)冥详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卷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219页上。

[6] (唐)冥详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卷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277页上。

[7]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91页。

[8]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91页。

[9] 圣凯法师:《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中国首届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2000年6月。

[10] 马祖毅:《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玄奘》,《中外翻译家》,1998年9月第3期。

[11]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4,《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第455页上。

[12] (清)弘赞辑:《兜率龟镜集》卷3,《卐续藏》第88册,第73页上。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