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楼阁”的生态智慧 [1]
何谓“净土”?顾名思义,它是一片纯净无垢的国土,与秽土相对。《大乘义章》有云:“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 [2] 那里不受五浊的污染,如琉璃般纯净,故有净土之说,是证得解脱的圣人所住的国土,也是凡夫俗子心所向往、不断追求的极乐世界,因此“净土”的概念逐渐由“场”转化为信仰对象,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敬仰。中国的弥勒净土信仰首创于东晋道安,盛行于北魏。据佛经所载,弥勒净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即兜率天,此天有内外二院,内院是补处菩萨的住处,即弥勒菩萨所在。佛经中专述弥勒菩萨的经典有“弥勒三部经”和“弥勒六部经”之说,三部经包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卷、《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一卷;六部是在此基础上,加上同样描述弥勒下生内容的《佛说弥勒来时经》一卷、两部《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各一卷。此外,还有大量的经论涉及到弥勒思想,如《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以及一些唯识论著。《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此中也有许多关于弥勒菩萨的描述,主要集中于善财五十三参的故事中,即善财童子拜见弥勒菩萨、参观“弥勒楼阁”。我们认为,对“弥勒楼阁”展开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弥勒信仰的旨趣与境界,更为佛教生态思想的开发提供新的致思理路。
一、“弥勒楼阁”的缘起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经文殊菩萨指引,初发菩提心,一路南行,顺次拜见善知识,听闻善知识的教诲、反思自身,得到了清净的慧眼,能见一切菩萨的境界。但此时的善财并没有证得菩萨道,依然处于外在认知和自身体悟的修行过程中,因此他不断追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通过指点,善财来到南方海岸国大庄严园,于“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处,先是“正念思惟诸菩萨行”,感受理解菩萨的修行真谛,反省自身在往世的种种过失,忏悔自己的不足,如是“长不思议无量善根”,并诸根清净、了悟众生如同虚空法界,无不平等。表明通过亲近菩萨、善知识能够获得修行的信心。
尔后“善财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养、如是称赞、如是观察、如是愿力、如是想念、如是无量智慧境界,于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前,五体投地,暂时敛念,思惟观察。” [3] 观察什么呢?观察佛教的真理、获得佛教的智慧,而此智慧,乃“般若”,并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如西学所谓通过感性材料的整理、知性的判断、分析所能够获得的知识,而是了悟世间的真理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因而通达一切无有障碍。若要获得智慧须具备两个前提,即“深信解”和“大愿力”,前者指信,信佛法僧三宝,依三宝所开示的智慧了悟佛法;后者即凭借佛菩萨的强大愿力,借外力照了真理。如此一来,善财获得了根本性的平等智慧,于无量时空范围内觉悟万事万物的平等无差别,众生无生无性,皆随缘所转;在此基础上,断除五见,顺应因果。这表明通过“观察”之解能够获得智慧。
“善财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洁念;于楼观前,举体投地,殷勤顶礼”,认真专注的瞻仰楼阁,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得出弥勒所住之楼阁是“住如是等一切诸功德者之所住处”的结论;同时做偈颂赞美具有“大悲清净智、利益世间”的慈氏尊(即弥勒菩萨),心念菩萨名号。借助菩萨愿力,弥勒菩萨远远从别处回来,为其解说佛法、详述自己证得菩萨果位的过程、展现世间法相。此处揭示了佛教修行的两条路径,其一是以弥勒菩萨为例,通过现身说法,说明缘觉乘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比如“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或见弥勒修诸妙行,成满一切诸波罗蜜;或见得忍,或见住地,或见成就清净国土,或见护持如来正教,为大法师,得无生忍,某时、某处、某如来所受于无上菩提之记。” [4] 阐释了弥勒作为菩萨,其称号又名慈氏;他修行诸波罗蜜妙行、证得无生法忍、成就清净国土、护持正教,以至如来授记为未来佛。比如弥勒菩萨作为转轮圣王劝导众生行十善;作为天神护益众生、称叹佛菩萨功德;作为阿修罗王为众生演说佛法;处阎罗界救助地域苦难;在恶鬼处施济饮食;于畜生道行种种方便、调伏众生。由此可见,弥勒菩萨在救度众生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固定形态,仅人身就呈现出转轮圣王、小王、王子、大臣、官属、长者、居士身等形象。同时,又于百千年间,通过经行、读诵、书写经卷,勤求观察,为众生说法,体现了修行实践与教理说法两翼齐飞的格局。其二,阐明了一般大众通往净土世界的解脱方式,也正是净土思想能够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借他力”,即修行的侧重点不在自身的悟性和努力,而是借助菩萨的慈悲愿力解脱苦海;二是“易行道”,即修行方式不是辛苦坐禅和理解教义,而是通过称念佛菩萨的名号、供养佛菩萨等简单易行的方式去往净土,获得菩萨的救度。于此便揭示了通过多种修行方式去向解脱的可能。
二、“弥勒楼阁”智慧
弥勒菩萨开示善财:菩萨行如大海一样的深广,佛智如虚空一样的难量,只有不断亲近善知识、听闻菩萨传法,离却险难的恶道,随顺诸佛教、修菩萨行,才能超越凡夫、达到菩萨的境界,若能如弥勒菩萨般践行,则可成就圆满智慧、成就佛界。此即经过信解行的因,最终证得的果。弥勒菩萨在《入法界品》所处的场所并非我们所熟知的兜率天宫,而是“毗卢遮那大庄严藏”,亦称“弥勒楼阁”,由此可以看出两点:其一,从前者名称,此楼阁从菩萨善根果报生,也就是具足佛陀的圆满智慧而变现出的直观形象,诚如善财用大量篇幅所描述圆满境界、无量功德,“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其二,从后者名称,则说明弥勒菩萨已然证得佛智慧,是“已度一切二乘智、已超一切魔境界、已于世法无所染、已到菩萨所到岸、已住如来所住处”者,但由于菩萨大慈大悲,故“虽离一切诸相而亦不入声闻正位,虽了一切法无生而亦不住无生法性”、“虽已离一切趣为化众生故示入诸趣”、“虽超凡夫地而不堕声闻、辟支佛地”。《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有载:“如我(慈氏)今者十号具足,为有情宣说正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为诸人天正开梵行,令广修学。” [5] 弥勒菩萨住世不解脱,用出世正法教化人们、救度世间众生。由此可证,弥勒是已经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主体,那么意识对象的觉悟境界又是怎样呢?《入法界品》以弥勒菩萨为善财广开“毗卢遮那大庄严楼阁”为契机,向世人展现了解脱境界的无量圆满。
“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 [6] 整个楼阁装饰着阿僧祗华丽珍宝,具足庄严。不仅如此,一楼阁中现无量百千诸妙楼阁,每幢都如此庄严,“广博严丽皆同虚空,不相障碍亦无杂乱。善财童子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诸处悉如是见。” [7] 在这广大楼阁中,又内具无量神妙的楼阁,个个都广大华丽,如虚空一样,彼此不相障碍,却又彼此分明,一点都不杂乱。当修行主体一旦获得了圆满解脱的觉知,就具有了解脱的充分条件,借助弥勒菩萨的威神之力,自身也成为了圆满解脱的一部分,从而“自见其身遍在一切诸楼阁中,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成就弥勒菩萨所成就之“无碍解脱”。
“弥勒楼阁”智慧对梵净山生态保护的启示:
印顺曾说:“弥勒的净土思想,最初是着重于人间净土。”弥勒净土虽然为世人指引了解脱的方向和路径——兜率天净土,并且“与一生菩萨共谈论故,为欲摄化诸同行故,为欲教化释迦如来所遣来者令如莲华悉开悟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 [8] 那里清净无纷扰,欢喜无痛苦,就在欲界,离凡夫很近,解脱也相对便利。但就弥勒净土的特点而言,则侧重于现世的解脱,即人间净土的主张。那么如何实现人间净土呢?我们将“弥勒楼阁”的圆融无碍理论应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上,以此为例,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弥勒楼阁”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例子,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世界图景,在这里,万事万物互相融通,相互独立又不相妨碍,彼此交汇又能和谐相安。诸事之间不是割裂的、冲突的存在着,而是保持紧密联系、彼此含摄的整体,在一个大系统中,各安其位、各显其性。与此同时,一事物能包容万物,具足万物于自身,如一楼阁能够映现出一切楼阁。这表明诸事皆可具足法性,都能够代表其他事物呈现出诸法实相。相应地,珍惜个体的多样性便是题中应有之意,相较于佛经中选取楼阁、微尘、毛孔等同类事物来表达平等的观点,大千世界中,生物展现出的多样性要远比这些无机的概念显得更加生动和精彩。
弥勒菩萨在人间的道场,即贵州梵净山。1986年,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MAB)成员。梵净山生物圈以珍稀物种多样性著称,据统计,生物种类达3000余种。保护圈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保存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以及世界上少有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且森林原生性强,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同时,完好的森林植被也为各种野生珍禽异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的场所,仅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就有6种,二级保护动物29种之多,我们所熟知的黔金丝猴就生活在梵净山保护区内。
善财在拜访弥勒菩萨的过程中,展现出信解行证的求佛路径,而保护梵净山生物圈的工作也可以梳理出如此的因素。按照我们的理解,梵净山生态圈的保护工作应围绕于一个系统展开,各方面都应该成为系统的一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统摄全体。时至今日,谈及生态系统,就不能局限于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环节还应将人类活动涵盖进去,比如科学研究、旅游开发对生态圈影响的程度,以及保护区周围的民生问题等,都应成为系统中的一部分。现代生态问题均缘起于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自从人类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之后,就逐渐脱离于自然之外,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运用工具理性将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谋私的目标,期间伴随着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撕裂和冲突。将生物圈看作一个系统,就意味着人对自然的回归,我们重新寻找自身作为系统环节的定位,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又保持各自顺畅的生存与发展。在这里,生存首先指向对于梵净山生态圈自然环境的保护,所谓保护,在于不过多的进行人为干预,维护其本来面貌。弥勒菩萨传法时很注重随顺自然、随顺因果,我们在面对如此完整的生态系统时,也应该顺应生态圈自身的变化规律,树木倒伏不应想着拉出来卖掉、动物缺少食物不应想着人为投食,须知人类行为对于生态圈的干涉,本身就是在破坏生态圈。其次,生存又指向保护区周围的民生问题,这也关涉到发展。林业和旅游业是梵净山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维持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圈,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林区、旅游线路以及公路建设的时候,必须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等“善知识”的意见,必须在系统且科学的前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论证找出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发展规划的立足点应是不破坏梵净山多样的生态圈,避免杀鸡取卵、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当然,我们也应该广开思路,不拘泥于现状,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从保护生态圈的立场出发,探索新的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途径。这其中,政府也应给予保护区居民适当的经济补偿。总之,弥勒净土是世人向往的理想世界,相应地,他在人间的道场也应该成为美好世界的范本,毕竟,梵净山生态圈不仅是我们的,也是世界的,对于生态圈的保护,我们任重而道远。
[1] 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SLY201205)”阶段性成果。
[2] 慧远:《大乘义章》第19卷,《大正藏》第44册。
[3]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7卷,《大正藏》第10册。
[4]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8卷,《大正藏》第10册。
[5] 玄奘译:《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第178卷,《大正藏》第27册。
[6]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9卷,《大正藏》第10册。
[7] 同上
[8]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9卷,《大正藏》第1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