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地区佛教庙会的影响和作用
梵净山地区许多庙会多与佛教信仰与崇拜有关,其主要活动,譬如诵经礼忏、节日祭祀,做祈福消灾、超度亡灵道场等,基本上是佛教的内容。贵州历史上的庙会多、影响大。20世纪80年代后,各地庙会逐步恢复,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一、梵净山地区历史上的庙会
历史上,梵净山地区佛寺、道观组织的庙会多,影响大,民众乐于参与。梵净山地区一年四季均要做会,并设有内坛、外坛,特别是每年6月前后,朝山拜佛的信男信女,时来时往,十分热闹。有信士李远春,发心持斋,连续朝山15年。香客有自江西、湖北、江苏、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以及邻县等地,每年不下2万人次。 [1] 《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言:“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谁;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安、烦顾于道府,诸侯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梵净山下茶殿碑》也说:“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足见梵净山庙会之盛,影响之大。梵净山庙会的朝山,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一开始,历经三个月时间,至农历九月渐渐稀少而结束。在这三个月中,特别是六七月间,几乎每天都可见朝山的人流来来往往。远道而来的有四川、湖南等,近处有石阡、沿河、镇远、铜仁、思南、德江等地的。 [2] 梵净山庙会又是一次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据参与者回忆,解放前,梵净山护国寺庙会期间第一重前殿摆设着许多民间的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通宵经营,接待香客。那时护国寺可租借被子过夜,一天24小时朝山的人络绎不绝,有上山的,也有下山返回的,佛号不断。该寺的主持据说是一国民党营长出家,身披绸缎袈裟,接待着来往香客。焚香炉内烧化的钱纸灰,大堆大堆,香雾萦绕,庙里庙外点着汽灯、煤油灯,特别是庙前的那棵大树上点着大汽灯,树下有一市场,通宵达旦。护国寺庙产颇丰,仅朝山期间所收的香油就要用大缸装,足够庙内一年的食用和照明。 [3] 梵净山朝山活动在道光《铜仁府志》也有记载:“山多灵异,有佛祖宝坊,人多朝礼”。思南人陈克宜有诗歌记孩童时见闻:“许愿祈灵梵净祥,善男信女遍城乡。持香击器连成队,拜佛朝山胜赶场。香客和声嘹亮远,信徒唱诵韵音长。人流朝觐绵延月,大佛山名遐迩扬。” [4] 石阡人李世慧在《七律·梵净山记事·朝佛》题记中说“此四十年代事也。当时朝佛,每逢进入农历六月,热闹万余。各县香头,带领数十或数百信士,打着黄旗,张着万民伞,背着菩萨或经书,沿途高唱:‘南无菩萨,救苦救难……’一行一行地登山而去。”可见民国时期民众朝山拜佛之诚,庙会香火之盛。 [5]
庙会在贵州很普遍,虽然各地庙会的时间和仪式略有差异,但与佛教联系密切这一点是一致的。譬如安顺一带屯堡村寨正月朝玉皇、二月观音会、三月蟠桃会、五月迎城隍、六月祭土地、九月重阳会、十月祭牛王、十一月贺冬、十二月祭灶王。关岭、平坝有二月做观音会、三月做东岳会、四月做佛生会、五月做磨刀会、六月做土地会、七月做雷神会、中元会等,做会的目的是“修阴功、积善德,祈菩萨保佑清吉平安”,做会时一般要捐钱凑米吃斋饭。 [6] 始建于明代的西秀区蔡官镇百斗山香山寺,其庙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两天也可以),相传到百斗山赶庙会,“朝一斗收获百斗”,即朝山者捐钱越多丰收的希望就越大,此外还可交钱在斗的上方点灯,朝百斗山前先要到金银山灵验菩萨处朝拜,随后还到罗大寨拜青龙寺,意思为:金银山求金银,百斗山求五谷,罗大寨白果树下求仕途。有打油诗云:“年年三月三,要朝金银山,朝罢金银朝百斗,吃也有来穿也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赶庙会人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朝拜者来自贵阳、普定、平坝、织金、镇宁、水城等地。 [7]
参与庙会的不仅有省内信众,有的地方连省外香客也来朝拜。道光《松桃厅志》载梵净山报恩寺,原名通明殿。万历四十六年敕建,道光十二年重修。与寺接者,有承恩堂、有天庆寺、天林寺、九皇洞、丹霞殿、九皇殿。山之最高处有释迦殿,石柱凌空,峻岩陡峭,到顶劈分两峰,名金刀峡。上有定心水,下有太子石、青羊石、天心池、金沙池、九龙池,实为黔省胜地。游人攀短而上,垂二分足,前人之踵及后人之顶。每岁夏间,朝礼者远近几万余人,川楚之民咸在焉。 [8] 由江口方向进山的香客,来自江西、湖北、江苏、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以及邻县等地,每年不下2万人次。 [9] 明、清及中华民国时期,由印江方向到梵净山天庆寺、太平寺、觉化寺、洞德寺、护国寺等寺庙焚香拜佛者,就有来自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省的信众,其人数每年约有5000人,以6月佛会善男信女最多。 [10]
二、当今庙会的影响和作用
庙会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着,今天梵净山地区各种庙会仍然流行,只是内容逐步在发生变化。但佛教庙会在引人向善,倡导和谐,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印江土家风情》这样记述当地朝山赶庙会习俗:“印江土家族、苗族都有朝山的习俗。印江朝山,主要是朝大佛山(梵净山),也有以本地大山就近朝拜的,如天堂的九龙山、玛瑙山、毛寨的干岩、城区的观音沟……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开山后就可朝山。土家族苗族是多神信仰的民族。朝山崇拜的对象有佛祖、如来、观音,也有岩精树怪,还有白虎、飞山公、土地山神。朝山之前,人人要沐浴净身,诵经斋戒以示对神灵的虔诚。届时大多结伴而行,举黄龙旗伞,敲锣打鼓,吹长号唢呐,唱‘摩耶、摩耶、南无阿弥陀佛’的佛歌,带上香烛纸钱,逢庙就焚香燃纸,跪拜如仪。朝山期间,有出售饮食、香纸烛、土特产的,也有表演民间歌舞的,热闹非凡。” [11] 这种将传统庙会与活跃地方经济结合起来的做法,已经成为梵净山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2005年5月15日(农历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日。梵净山护国寺在这天举行浴佛法会,纪念佛祖降世的仪式。浴佛的习俗始于印度,传说佛当年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降生时,有九龙吐水洗浴圣身。龚妮丽老师在《梵净山佛教文化巡礼》一文中描述了参加庙会的感受:“上午9点正,我们排队进入大殿,在法师们的诵经声中,众人默祷,结队缓行,舀水浴佛……我感受到了宗教仪式的特殊功能。置身于善男信女当中,你也会感到心地柔软,欢喜而平静。这是一种神奇的安谧,它将你推向善与美。” [12]
2007年“五一”节期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举办了为期6天的梵净山护国禅寺庙会。这次庙会主活动有开幕式、拜诵弥勒佛经、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座谈会、祈福法会、武僧团文艺表演、大德高僧讲经说法等。2014年2月4日,“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拜金佛,迎财神,新春逛庙会”活动在江口县大金佛寺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参加。早上9点,游客们在大金佛寺山门前的祈福墙上贴名,迎请祈福条,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为家人祈福;接着,在未来门广场参与迎财神敬香、撞万福钟、试手气摸元宝、与财神爷亲密互动、迎请开光旺财法物,感受节日气氛。在大金佛寺转金筒广场还举行了品尝梵净山佛茶活动,在大雄宝殿广场开展了舞龙、舞狮、傩戏绝技表演等各种活动,在莲花广场还有特产销售。
贵州其他地方的庙会也在不断增添新内容。例如2008年农历六月十九,贵阳市黔灵公园弘福寺“观音会”。到此地烧香的人们排起了长队,比春节时的游客还要多。除贵阳本地香客、友人外,还有来自安顺、紫云以及惠水、长顺等地的屯堡妇女和布依族信众。来自惠水、长顺等地的布依族同胞在黔灵湖畔对起了山歌,让游客们领略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据弘福寺统计,当天进庙宇烧香、游览的群众达10万人,负责维护秩序的警察就有100多人,进大殿癒头的信众,排起几百米长的队。每年除夕夜,贵阳市许多市民都会到黔灵山弘福寺烧香祈福和游玩,总人数在3万以上。并且,参加庙会的人逐年增加。2014年二月十九“观音会”进入黔灵公园的游客人数达到8.8万人,其中佛教信徒为6万人。
花溪青岩每逢农历二月、六月和九月的十九日观音会,除青岩本地群众外,长顺、惠水、平坝、安顺、清镇、龙里等邻县佛、道信众及观光者,都云集青岩的寺庙,参加法会。“观音会”活动多以劝善为主题,有人专门演唱佛、道两教的宗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劝导人们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等,三次观音会要数六月十九日最热闹,当天上午上早殿,中午念佛,晚上上晚殿。庙里为善男信女准备斋饭,吃斋饭要交斋饭钱。这一天来进香的善男信女有万余人。 [13]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居民每年春季分别到海子山、千峰山、将军岩等地的寺庙、悬崖焚香化纸,妇女三叩九拜祈求“神灵保佑”。新中国成立后,海子山等寺庙被拆毁。20世纪80年代,海子山恢复庙会,组织过“血河”。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制止“过血河”活动,将二月十九海子山庙会逐渐开办成民间文化活动。唱山歌,跳地戏,吹芦笙,玩花灯,演杂技,前来参加庙会的妇女及游客达3万余人。 [14]
2011年2月,平坝县天龙屯堡庙会以“迎财神、贺新春”为主题屯堡民间庙会,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大年初五的庙会热闹非凡,丰富的地戏表演、地戏面具展示、跳花灯等民间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各地游客。每天都有2000多名外地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施秉县甘溪乡晒溪村三观洞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有举办庙会习俗。2011年7月6日,甘溪乡晒溪村三观洞庙会吸引了1000余县内外香客和游人前往观看。活动当天,从早到晚,三观洞寺庙前游客络绎不绝。除少数本乡人员外,还有大部分是从余庆、施秉等外县慕名而来的。在寺庙前,法师进行了念祭文、烧香拜佛等仪式后,人们还欣赏到了跳菩萨、上刀梯、踩铧口等祭奠表演节目。庙会活动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推进了旅游发展。
参与庙会的不仅有省内信众,有的地方连省外香客也来朝拜。如位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旧城镇土城关村和槐坪村交界处的插旗山翠飞阁,建于巨大岩石之上,占地仅有13平方米,条石作基、木瓦结构,重檐攒尖顼、通高7米、两层。底层高4米,腰檐六翼角飞翘,上层斗形,四翼角。阁基距悬岩边仅40厘米,四周悬岩峭壁仅一仄径可通,登阁远眺,山飞翠微、蔚为壮观。每年农历六月十九,除正安、道真、务川信众外,还有四川彭水、武隆、南川(3县今属重庆)等地的近万名游人、香客到此赶庙会。
庙会习俗内容随时代演变。譬如,2007年九溪的迎春盛会“亭装”有:九溪老协会制作的“猪八戒贺新春”,九溪小学制作的“爱科学、学文化”,大堡《封神演义》地戏组制作的“雷震子飞身救父”,小堡《四马投唐》地戏组制作的“尉迟恭与秦叔宝”,后街《五虎平南》地戏组制作的“陀龙女收魏化”和“狄龙倒挂悬崖”,九溪花灯组制作的“天女散花”。 [15] 在大西桥镇九溪三街共同举办迎春活动,既保留了传统,又增添了新内容。正月初五,三街地戏班同场表演跳神(白天);后街龙泉寺内跳花灯戏(夜晚)。正月初六,迎春篮球比赛。正月初七,迎春山歌比赛(白天);卡拉0K比赛(夜晚)。正月初八,返乡青年与大学生文艺汇演(白天);迎春山歌比赛(夜晚)。正月初九,小堡地戏班跳神表演(早上);抬玉皇出巡与抬亭子巡游(下午);放礼花(晚上)。举行这些活动时,九溪附近的屯堡村寨,甚至包括一些少数民族村寨(主要为苗族)的居民都会前来参加一些表演和比赛。而从各地赶到九溪来看热闹的人,最远则可能来自十几公里外的村寨。特别是在正月初九那天,四方汇集于九溪来看抬玉皇与抬亭子的人数可达3000人。 [16]
[1] 政协江口县委编著:《神奇梵净》(江口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77页。
[2] 章海荣:《梵净山神:黔东北民间信仰与梵净山区生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45页。
[3] 章海荣:《梵净山神:黔东北民间信仰与梵净山区生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48页。
[4] 陈克宜:《七律·朝大佛山——亿孩童时见闻》,载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编《梵净山诗词选》,1998年6月印,第65页。
[5] 李世慧:《七律·梵净山记事·朝佛》,载铜仁地区诗词楹联学会编《梵净山诗词选》,1998年6月印,第65页。
[6]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618页;《平坝县志》编委会编:《平坝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932页。
[7]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志编纂委会编:《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590-591页。
[8] [清]道光《松桃厅志》卷之十一“寺观”。
[9] 政协江口县委编著:《神奇梵净》(江口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77页。
[10]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895页。
[11]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印江工作委员会、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民族文化印江土家风情》(第4辑),2007年12月印,第156页。
[12] 龚妮丽:《梵净山佛教文化巡礼》,载《佛教文化》,2005年第4期。
[13] 吴延兵、刘霞辉、张平等著:《贵州省贵阳市青岩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110-111页。
[14]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编纂委员会编:《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95页。
[15]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编纂委员会编:《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01-202页。
[16] 张原:《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