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梵净山文化与心灵环保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5784字

梵净山文化与心灵环保

一、引言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五千年悠悠岁月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所谓地域文化,即从文化的视角而非其他方式,如地理、行政、经济等来划分地域,使得所依据的文化成为某个地域的代表性文化。梵净山文化即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核心成分包括佛教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

21世纪的今天,在社会迅速发展带给人们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由于人口的膨胀、就业的压力、名利的角逐、激烈的竞争、环境的污染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失衡现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和谐音符。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由各类原因造成的自杀案例居高不下。 [1] 自杀者都各有各的特殊原因,但其中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处于心灵极端失衡的状态,也同时反映出整个社会生命关怀的缺失与开展心灵环保的必要性。

“心灵环保”思想由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20余年来影响日益扩大。在不同的地域开展“心灵环保”活动时,不同的地域文化将会对“心灵环保”的实施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在清净环境中进行心灵环保,可从“心净则国土净”与“国土净则心净”两方面展开,效果更佳。考察梵净山的生态、历史与文化状况,可以认知其属于这样的“清净世界”。本文以探讨梵净山文化与心灵环保的关系为主题,首先概述梵净山文化的特点,继而分析心灵环保思想的意义,最后探析通过梵净山文化进行心灵环保的优势。

二、梵净山文化的特点

梵净山不仅以层峦叠嶂、溪流纵横的迷人风光而令人向往,而且还以孕育多姿多彩的文化而著称于世。梵净山文化是以梵净山及周边区域在历史长河中积累,在风云变幻中沉淀而生成的文化,其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 标志性

文化的标志性,是指这种文化能作为一个地域或一个历史时段所具有的各类文化的代表。 [2] 作为某个地域的标志性文化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一,能够总括该地域的各类文化;其二,能够标识出该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征;其三,能反映出该地域广大民众的共同气质与生活方式。

梵净山文化满足关于文化标志性的所有条件。首先,梵净山区域的众多文化门类,分属社会的方方面面,客观上需要一种文化使之总括,否则失之过散。而梵净山是该地区的标志或代表,因而梵净山文化就像一根项链,能将分散的各类文化珍珠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梵净山文化具有标识上的唯一与固定的特点,即仅指向梵净山区域,不像有些文化,如三国文化、舜文化等可以指向多个地域。再次,由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因而梵净山文化会从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该地区人文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够通过创新发展促使由梵净山文化总括的各类子文化互动升华,进一步提升梵净山文化的魅力。

2 多样性

梵净山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梵净山文化的广泛涵盖面上。在其麾下,有着众多的子文化类别,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节日文化、红色文化、书法文化等,其中以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为核心,形成一个主干挺拔、枝繁叶茂的体系。

其次,体现于各子文化所拥有的丰富内涵上。比如梵净山佛教文化,仅从“梵净”二字就彰显出与众不同,寓意着一方净土。梵净山中遗存有《脉源宗谱碑记》,其中记载:“妙玄为禅宗椒房雁字,心厌荣宠,喜浮屠者,遂隐于黔思铜之深麓,因见其山幽异峭拔异常,审之古籍,乃得山名为梵净也。”梵净山佛教的流布、演进过程也极具传奇色彩。不仅兴衰无常,时而盛极,朝山大路上几乎三里一庵,五里一寺,每年农历六月,朝山香客多达数万,时而又连遭三劫杀,寺庙纷纷被毁,僧众风散云流;还流传有不少传奇故事,如李太后到梵净山修行的传说。清光绪二十二年拔贡张鸿翻的《梵净山茶店碑》文中称“明季万历年间,李皇后(李太后)修行于此,肉身成圣,百日飞升,因之创修庙宇。” [3] 再如梵净山民族文化。在梵净山这一方净土,有多达25个民族聚居。包括汉、侗、土家、苗、瑶、回、仡佬、布衣、满、壮、蒙古、水、傣、白、维吾尔、黎、藏、京、畲、朝鲜、哈尼、高山族等,蕴藏着众多民族文化珍宝。节庆活动众多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如瑶族的节日,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节日,通俗地说是各民族在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为表达喜庆而创立的一种群体活动。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节日这一概念浓缩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我们领略民族风情的一座大观园。

3 原生性

“原生性”的直观理解即“原始的生存状态”。文化的原生性,指某一地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形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间处处充溢着质朴、自然与生态之美。

梵净山文化中原生性的代表当属生态文化。梵净山具有“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和动植物分布带,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据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梵净山有各类动物801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19种。梵净山最著名的珍稀动物为黔金丝猴,目前大约有800只,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梵净山的植物则多达1800种,其中珍稀植物17种,以名贵观赏植物珙桐最具代表性。每当春末夏初,盛开的珙桐花就像一群群的白鸽翩翩飞翔于林间,故珙桐又称“鸽子花树”。

在梵净山地区还有不少的“树王”,如被誉为“中国紫薇王”的巨型紫薇,树龄达1300余年,高30余米,就生长在梵净山脚下的印江县永义乡,该树每年开花三次,每次颜色各不相同,被人们奉为“梵净神树”。被称为“中国茶树王”的古茶树,生长在梵净山盛产优质茶叶的团龙村,经专家鉴定,该树树龄在65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人工定植茶树。

由于梵净山的森林覆盖率超过95%,其空气质量极佳,所含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2-16万个/立方厘米,是开发空气罐头的理想空气源。而梵净山的水亦极为清澈,晶莹透亮,这在许多地区水质普遍下降的今天,尤为难得。

梵净山优良的原生态环境与丰富的物种资源,引起中外科学家的极大关注。1986年,梵净山成为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

三、心灵环保思想的意义

自圣严法师1991年提出“心灵环保”的概念以来,影响日益扩大。所谓“心灵环保”是指能“以观念的导正,来提升人的素质,除了能够不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内心的冲击之外,尚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处理问题。” [4] “心灵环保其实很简单,就是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如何使我们自己清净、安定,进而影响、协助他人生活愉快,这就是心灵环保的目的。” [5]

圣严法师以《维摩诘经》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即“心净则国土净”,来确立“心灵环保”的思想基础。他强调:“人的心境,往往会因为受到环境的诱惑、刺激而产生情绪的波动,轻者觉得困扰,重者丧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灵环保的措施,遇到状况发生时,便可浅则保持平静、稳定,深则自主、自在。” [6]

所谓“心净”,指净化心灵,使受到污染的心灵回归到清净的本性。“国土净”的含义依据根据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 [7] 则包括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两个方面。从生态系统看,整个生态圈平衡运转、优美而有序,充满生机盎然的和谐。从社会系统看,各要素能健全运作,可持续发展,属于清净平等的世界,人人六根清净,处于其中可得解脱自在,保持平靜、稳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实现的人生理想。

求得“心净”的路径为钻研佛法、参禅修行,去除贪、嗔、痴三毒,解除思想迷惑。然而该路径对于凡夫,即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仅靠内修往往难以达到完全“心净”之境界。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所谓‘思惑’,即是思想观念中不好的性情,包括:贪、嗔、痴、慢、疑五种。如果把‘思惑’了掉,发大愿力,往生极乐净土,那就是已经成就大半的大士了。我们凡夫,没有一个绝对真能把‘思惑’完全了掉的。” [8] 针对于此,杨惠南教授提出心境并重的思想,即既强调“心净则国土净”,也注重“国土净则心净”, [9] 提出“外在世界的清净,乃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10]

通过内心的修炼与环境的感染的协同作用,来摆脱思想迷惑,而达到心灵清净的目的,已有许多的实践。例如在古代,有许多禅门大德在与美妙的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悟得了禅机,获得了安宁、祥和与清净的心境。而在现代,一些久居大城市的人们,为了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前往名山古刹短期出家,在山水风光之中去陶冶性情,参悟佛理,寻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心境。

四、通过梵净山文化进行心灵环保的优势

之所以置身于梵净山文化氛围中,进行心灵环保活动,优势明显,更易于达到“心净”之目的,首先是因为梵净山文化能够提供丰富的能促使心灵净化的思想方法,可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运用,而不必执著于某一种具体的理论。其思想方法包括佛教的“弥勒精神”、道教的“劝善伦理”;茶文化的“精行俭德”理念等。

梵净山早在明初就成为弥勒道场,悠悠五百载孕育出“慈心利他”的弥勒精神。弥勒精神的核心为“忍、让、容”,太虚大师说:“弥勒菩萨常以欢喜笑脸迎人,不分善恶慈心相向,平等施与,可做修此(利他)行者的代表人物” [11] [12] 。人们把弥勒视为宽容、和善、智慧、快乐的象征。时时与弥勒精神交融,能促使心量广大,解脱种种烦恼。

除佛教外,道教在梵净山地区也有相当影响,当地民众往往同时信奉佛教与道教。如梵净山的武圣宫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宗教活动,有许多老百姓的家中设有神龛,供奉道教诸神。道教的“劝善伦理”包含“尊道贵德、少私寡欲、行善积德、济世利人、慈心于物”等内容,强调知足常乐。万事皆空善不空,通过“为善”,有利于净化心灵、提升品格。

梵净山地区种茶历史悠久,《明实录》记载:“思州方物茶为上”。茶文化中的“精行俭德”理念,其“精行”指品行优秀、行事认真;而“俭德”指立德之方式,即通过“俭”来立德。德者不贪,贪者不德。反映出“俭”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其次也因为梵净山文化氛围能提升“修行”的效率。由于生态系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生态系统的状况能够决定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态系统平衡、完整,人类的生存质量就相对提高;反之若生态系统不平衡、有断裂,人类的生存状态就会下降。梵净山不仅平衡、完整且十分优美的生态环境,利于释放压力、调节心情、改善认知,触发灵感,这对于“修行”而言,大有裨益。

民俗文化,是依附民众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民俗文化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13] 梵净山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有深受民众喜爱融戏与祭、文与武、美与丑、雅与俗、歌与舞、鼓与乐、唱与跳以及雕刻、绘画剪纸、纸扎等多种形式于一炉的傩戏,有充满地方歌舞、传统体育活动的各类民俗节日等。这其中存在着帮助人们消除精神疲劳,改善人的心境,鼓舞人的斗志的固有机制,受其感染,能使人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修行”,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灵环保效果。


[1] 徐晶晶:《中国成为高自杀率国家——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北京晨报》,2011-09-09。

[2]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0-56。

[3] 王路平:《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考述》,《贵州民族研究》,2000(3):130-140。

[4] 李湖江:《圣严法师的心灵环保思想》,凤凰网华人佛教,2011-01-24。

[5] 圣严法师:《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http://www.ddm.org.tw:81/gate/gb/ddc.shengyen.org/pc.htm

[6] 圣严法师:《人间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

[7]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 南怀谨先生讲述,陶之记录:《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http://wenku.baidu.com/view/3014a42258fb770bf78a5565.html。

[9] 杨惠南:《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

[10] 杨惠南:《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以“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为例》,《当代》,1994年,104期。

[11] 邓子美,王佳:《弥勒精神与太虚人生佛教思想》。http://sports.qianlong.com/4713/2008/11/04/2000@4732944.htm

[12] 太虚大师:《佛说八大觉人经讲记》,《太虚大师全书》,第三编:92。

[13] 杨庆黎:《论民俗文化对心理的调节作用》,《保山学院学报》,2013(1):90-92。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