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弥勒信仰探析
佛教是世界的四大宗教之一,它以慈悲、智慧闻名于世,作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梵净山也是因为它的独特的信仰——弥勒信仰而受到世人的关注。在目前中国的弥勒信仰中,贵州的梵净山最为著名,梵净山作为中国的佛教名山,它蕴含了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和种类繁多的自然文化资源,我们在对它进行资源开发、目标定位时,也要紧抓它的文化特点。
一、弥勒信仰
弥勒是古印度人,大概在公元265年前在世,本是菩萨的姓、从其意思译为“慈”,曾经写作《现观庄严论》等书籍, [1] 并被人尊称为弥勒菩萨、也称为慈氏;菩萨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者,表明其慈心广大无能超胜者。据《阿含经》记载,弥勒是释迦牟尼后出生的未来佛,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弥勒先于佛祖涅槃,他涅槃后升于兜率天,在那里生活几千年后来到人间,然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坐禅修炼。总体而言,从古至今佛教有四大信仰,弥勒信仰、观世音菩萨信仰、阿弥陀佛信仰、地藏菩萨信仰。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在大乘佛教兴起时最为流行,佛教汉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慢慢兴起。到了晋朝,中国也开始流行弥勒信仰,所谓的弥勒信仰,包括两个方面,也就是弥勒上生兜率天(简称《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成佛救世(简称《弥勒下生经》)。“上升信仰”是指弥勒于兜率天说法而有种种庄严美妙的景象;“下生信仰”是指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佛,在人间化度众生的场景。
二、梵净山弥勒信仰的依据及特点
梵净山以弥勒信仰闻名于世,我们在对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及现实意义做分析研究时,首先要从学理上深刻的认识梵净山的弥勒信仰。
1.梵净山的弥勒信仰
梵净山被称为“梵天净土”,在其佛教文化中,弥勒信仰是它的核心内容。梵净山之所以以“梵净”命名其山,是因为“梵名为净,能除恬染,离障清净,名为梵。” [2] 也就是消除欲望、消除烦恼,使人心清净、寂静的含义,它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弥勒信仰是梵净山佛教信仰文化的核心,弥勒一般是健康、快乐、包容的象征,在它的弥勒信仰中,上生信仰也就是上求菩萨、提升境界的过程,即是一个更高的存在境界和状态;下生信仰就是下到阎浮提而成佛化导众生,弥勒要继承释迦如来的佛位,成佛在人间,但是在阎浮提充满着污垢,素质低下、内心贪欲、身心交瘁,下生成佛的过程就是把污垢的境界变成清净的环境,把人世间变成没有烦恼的乐土。
2.梵净山弥勒信仰的依据
梵净山的弥勒信仰由来已久,但由于历史文献的相对缺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笔者认为弥勒信仰不仅是存在于梵净山的佛教信仰,而且还是其佛教文化的中心。
首先,从历史上说,《贵州古代史》记载,唐贞观年间万山寺建有“弥勒寺”;据新编《万山特区志》记载,唐代中叶,在今万山下溪侗族乡瓦田村湘黔建有草庵,当时称为“弥勒寺”; [3] 在明朝建立的梵净山五大皇庵中的天庆寺里面供奉着三世佛,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佛和未来弥勒佛,并且在金顶分别铸造释迦、弥勒铜像供奉在释迦殿和弥勒殿;清代道光时期印江知县在《依仁书院记》碑中也有“付请各县将弥勒寺地租撤入书院”的记载。此外,据《敕赐重修梵净山金顶序碑》记载:“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 [4] 这段话字里行间透漏着弥勒信仰的文化格调。总之,虽然目前在梵净山发掘的弥勒信仰文献资料不是很丰富,但是也足以说明弥勒信仰的历史存在性。
其次,在中国历史上,农民以宗教为工具也发起了多次的农民起义,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5] 广大农民为了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大多用宗教的口号来笼络人心、发动起义,例如黄巾起义和白莲教起义,这些起义的口号不仅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诉求,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环境。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在咸丰和同治年间梵净山地区的农民也打着“弥勒转世”的口号发动了数次的农民起义,他们以“真主出世,弥勒降生”为领导的旗号痛击了政府的黑暗统治,不仅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太平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出弥勒文化在梵净山地区的影响和地位。
最后,梵净山的金顶不仅有弥勒佛的金身塑像,而且在梵净山地区也流传着种种关于弥勒显化的传说,如《新路观音殿碑记》中记载,“坐净僧人,往往见金身而显像”,这些传说虽然缺乏文献资料的支撑,但是也有一定的宗教情节。正如大师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跋》中所说:“宗教情节,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 [6] 梵净山地区关于弥勒的各种传言、传说也佐证了当地弥勒信仰的历史存在。
3.梵净山弥勒信仰的特点
佛教发展历史悠久,宗派支系盘根错节,不同的派系在信仰方面也存在着区别。梵净山以弥勒道场、弥勒信仰闻名于世,在信仰方面也有它的显著特点。梵净山的弥勒信仰突出人间信仰,它并不是追逐彼岸的美好世界,而是强化佛教在人间,即“人间佛教”,正如太虚大师所说“并非教人类去做鬼做神、或者出家到寺院山林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例如梵净山供奉的金玉弥勒佛像,安详仁爱、慈眉善目,和家庭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祭拜给人以心灵的宽慰和精神的超脱。梵净山弥勒文化建设中也强调“人间净土”,它关注现实人生的改善,引导人们一心向善、劝恶扬善,努力建设美好社会和人间净土,它不是仅仅停留在“来世”、或者理论的基础上,而是具有浓郁的现世人间要求,这种信仰秉承了佛陀的慈爱众生之心、突出了人本思想。另外,梵净山的弥勒信仰也强调平等,例如释迦和弥勒是师徒关系,他们一个是现世佛,一个是未来佛,在梵净山的峰顶,人们分别为弥勒和释迦分别修建了一个大殿,体现了佛教的平等观,并不像在别的寺院,现世的供奉受世俗的左右违背佛教“众生平等的原则”,人为的制造了佛与佛、人与人、人与佛的不平等现象。
三、梵净山弥勒信仰的现实意义
弥勒承续佛祖释迦,他慈悲为怀、向善悯生,方便众生不到他方世界建立净土。这种积德扬善、方便他人、关爱生命的特点现在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梵净山地区广大民众的生产动力
梵净山的弥勒信仰强化“人间佛教”,强调“人间净土”,不主张脱离尘世、出家去做佛事,更不主张人们追逐来世生活的美好,从而忽视现世的父母亲情和家庭伦理。现世生活是美好的,我们都应该渴望人与人之间和蔼可亲,主张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都应该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应该避世、离世,对生活冷淡、对社会冷酷,甚至企图脱离这个世界。在梵净山地区,弥勒信仰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地位,可以通过“人间佛教”的建设提高大家的社会参与积极性,通过“人间净土”的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素质,从而使大家品德高尚、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然后用我们的建设成果来带动梵净山地区广大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创造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动力。
2.有利于改善当下心灵道德的缺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老人摔倒没人搀扶”、“帮助别人还需要索取”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弥勒下生成佛的过程就是把污垢的境界变成清净的环境,把人世间变成没有烦恼的乐土。梵净山的弥勒信仰强调人间信仰、关注现世、敬爱生命,当前在加强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弥勒信仰中的平等、博爱等思想提高大家的道德素质,使大家更加团结互助、更加相互关爱。针对当下一些人“满脑子铜臭”的现象,在加强道德建设中可以利用弥勒思想中的“身心净化”思想来加强引导,让他们清除欲望、消除烦恼。总之,弥勒信仰可以带动大家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为梵净山地区的道德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为“仁爱铜仁”的文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3.有利于提高梵净山文化旅游的价值
当今的社会生活使每个人都承受着非常大压力,“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疏离”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精神疾病,人们旅游的目的也就是亲近自然、洗刷烦恼、陶冶情操,梵净山地区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有金光闪闪的金玉弥勒、有举世瞩目的弥勒道场、有与众不同的弥勒文化,游客通过旅游观光,亲身体验、亲身模仿,可以从弥勒信仰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从而使他们心理得到了平衡、情感得到了满足,让他们更加关爱生命、关心生活。弥勒信仰作为一种佛教文化资源,在旅游的教育体验中也发挥了一定的社会育人功能,使广大的游客不仅身心获得愉悦、而且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总之,弥勒信仰不仅是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特色,也是梵净山发展旅游的文化品牌。
弥勒信仰是梵净山的文化特色,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发挥好弥勒信仰的积极作用,为提高当地的道德素质做出贡献。同时在发展梵净山的旅游文化时,也要突出它的弥勒信仰特色,争取做大做强弥勒信仰这个佛教文化品牌,为梵净山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凯思:《印度与锡金佛教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版,第223页。
[2] 《净名玄论》卷五,《大正藏》第38册第890页。
[3] 龙海碧:《梵天佛地——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版,第161页
[4] 王路平:《贵州佛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359页。
[5]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页。
[6]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跋》,中华书局1983版,第6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