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看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人类正确的对待万物,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教理教义和文化传统中有着许多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主张。环境保护还需要从佛教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以指导环保实践。
1.佛教的环保理念与环保实践
(1)慈悲思想。
佛教慈悲思想体现在戒杀、惜生、护生和放生等几个方面。在佛教中,生命不仅指动植物,也泛指大千世界。山水、草木皆为众生,都有佛性。由此,佛教从“善”出发,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尊重、珍惜生命,并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都有生存的权利,应当受到尊重。《楞严经》教导佛弟子应爱护草木:“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拨。”佛教的慈悲从一切生命体到森林植物,再到一切山山水水、一石一木,包括那些无生命的自然界,都在保护之列。
(2)“依正不二”理念。
“依正不二”,简言之,即生命与其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以“依正不二”的原则建构的佛教的生态文明观认为,生命的世界,特别是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即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界)是平等不二的,不只是人具有价值和尊严,山河大地,草木虫鱼,也有其内在的价值和尊严。这就要求人类像敬畏自身的生命那样敬畏森林、敬畏大地、敬畏自然界中的一切。正是在佛教“依正不二”理念影响下,在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的梵净山地区,许多居民对山林怀有崇拜心理,从而杜绝任何破坏山林的行为,他们对佛山的无限崇拜和敬畏逐渐形成了严禁在佛山周围乱砍滥伐和捕猎动物等行为准则与规范。迄今,梵净山地区依然没有或极少有人为的破坏活动,这使得该地区的森林及动植物资源得以保存完整。“依正不二”理念作为一种众生平等的生命观,有利于人类保护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生存空间。
(3)佛教徒的环保实践。
自古佛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环保”一词在古代虽未曾有,但古时的佛教徒毕生所言所行,可以说都是在实践环保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位僧侣也都称得上是环保专家。历代佛门中的高僧大德,种树维护山林、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并于讲经说法时,劝导大众护生放生,提倡素食,培养大众惜福的观念;如梵净山地区历代僧人在两江一带种树护林,防治河水泛滥,免除水患。自古佛教徒都有爱护环境的传统。俗话所言,“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发现名山,保护名山,也使名山成为生态环境极佳之地。佛教五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和梵净山无一不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特别是梵净山,在当地佛教文化的保护下,该地区生态环境一直保持良好的原始风貌。如今的梵净山不仅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而且还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梵净山的这些环保名称与该地区的佛教文化是分不开的。
2.佛教文化指导生态环保实践的条件
如前所述,梵净山地区的人民,否定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以及对动植物的滥杀,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那么,梵净山地区的佛教文化何以在当地的生态环保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环境。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梵净山作为佛教名山、“弥勒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历史上,梵净山地区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文化。《梵净山禁树碑记》载:“水源所自即山脉所发”。《勒石垂碑》载:“为大小两江发源,思铜数郡保障,其四至附近山林,自应永远培护”。以上碑文揭示了当地人民深知水和树木的共存关系,及人对树的依赖关系,故当地民众极力维护该区的生存环境。因此,梵净山完好的原始植被,很大程度得益于当地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造就了梵净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美名。
(2)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处武陵山脉主峰的梵净山气候多样,是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繁衍着5000多种动植物,珙桐、黔金丝猴等40多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对象,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和“人类的宝贵遗产”;正是有着这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梵净山形成了当地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当地人民对佛山的崇拜有效的维护了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另外,梵净山地处偏远,远离城市,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相对较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梵净山较少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这也是梵净山相比于其他佛教名山,能更多的保持其原始自然风貌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外来文化冲击小。
明清时期,梵净山部分地区由于外来移民增多,生态环境曾遭到一定的破坏,但基于当地特殊的文化及地方政府的强力干预,有力的维护了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尽管梵净山的开发历史悠久,但其真正为世人所知却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尽管近年来梵净山的旅游业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因素,梵净山就其知名度来说不如其他佛教名山,旅游开发相对滞后,外来游客及外来文化对当地宗教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不大,从而使梵净山的生态环境保持着良好水平。
3.佛教文化指导生态环保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诚然,佛教中的许多文化思想、理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应该看到,依靠佛教文化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实践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佛经中的环保理念比比皆是,但其理性与理想化的成分较多,很多都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按照佛教慈悲、惜生、护生的本意,对自然界一切的生物,人类都应当善加保护。譬如,目前世界上仅存的700多只黔金丝猴全部生活在梵净山保护区狭小范围内,对于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理应善加保护;如果一切行为照此理念执行,有时非但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反而会引发灾难。比如说,梵净山地区的蛇类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当地已发现的蝮蛇属剧毒蛇类,近年来,该地区蝮蛇咬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2004年某某县环保局长在梵净山考察工作之余被毒蛇咬伤致死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可见,一味遵照佛教积极护生的思想,对梵净山地区的蝮蛇善加保护,而不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此类悲剧终究还将重演。梵净山地区的项目开发可能导致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的侵入,从而使梵净山地区遗传资源流失的可能性加大,显然,如果也对入侵生物加以保护的话,将使梵净山地区面临生态灾难;这就提醒我们,当以佛教中的生态文化思想来指导环保实践时,难免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探索佛教环保思想与环保实践的契合点,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其次,佛教文化所表现出的生态环境伦理观,如缘起观,戒杀、惜生、护生等,就其出发点和归宿来说,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只是宗教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比如说,“依正不二”理念的目的是要教化人类承认生命尊严的广泛性意义;但从“依正不二”出发,佛教对生存环境十分爱护。时至今日,梵净山地区不少父母仍要求自己的小孩拜佛山认古树为干爹,这一行为的本意绝非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但它对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佛教文化思想对于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论是佛教护生、惜生思想,还是“依正不二”、“无情有性”论,佛教文化表现出环保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其作用范围也多限于有佛教文化积淀的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逐渐由区域性转为全球性。如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影响范围甚广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仅仅依靠佛教文化是难以解决的。
就目前而言,仅仅通过宣传佛教文化理念来推动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切实际的,但在宗教文化积淀深厚、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区,利用佛教文化指导生态环保行动则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效果将十分显著,梵净山的实例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我国的环保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事实上,环保的挑战并不仅限于科技层面,它还牵涉到人类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看待万物等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宗教界人士、宗教工作者和环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宗教界人士、宗教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入发掘宗教文化中的环保思想、理念;在此基础上,环保工作者则应探寻佛教文化和环保实践的契合点,合理利用宗教文化中对环保工作有利的潜在资源,在开展生态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佛教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进行积极宣传,全面提高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将原有的传统意识转化到适应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上。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推动现代社会环保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