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五题
一、弥勒事迹
弥勒·阿逸多 [1] ,公元前6世纪人,生于古印度的波罗奈国。其父作国王的辅相,是朝廷的高官 [2] 。他从佛出家,侍佛左右。在《阿含》圣典中有很多弥勒的记载,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九有弥勒菩萨问佛:
弥勒问佛:菩萨行六度,以布施(檀)来说,应做到哪几点(几法)呢?佛说:要做到四点,即布施不分高低贵贱,一切平等;布施不著相,心生欢喜;布施不有自己修福德的想法;对受施者之无理索求不生瞋心。做到以上四点(四法)即可成就无上正觉。亦即“三轮体空”——无受施的人,无布施的我,无所施的物。经文简短,只论及修六度的问题。
在《中阿含经卷十三·说本经》中,佛为弥勒作授记:
佛为弥勒作授记,当得成佛,并授与金缕法衣。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四还有“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大衣、法衣)著之。” [6] 五祖弘忍授与六祖慧能袈裟,当是据此而来,此为传法得法之信物与凭证。
弥勒是菩萨,“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弥勒菩萨昼夜各三正衣束体 [7] ,下膝着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8] 。菩萨行多善巧方便,声闻行者对此很不理解,如佛对弥勒·阿逸多作授记,“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对佛说:“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授)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9] 的确,弥勒有些行为引起声闻行者不满,如佛的大姨妈摩诃波阇摩提(大爱道)制成一件金色袈裟赠佛,佛请转施与僧,大姨妈“即以其衣奉施众僧,僧中次行,无欲取者,到弥勒前,寻为受之。”弥勒经常着此金色袈裟入波罗奈城擎钵乞食 [10] ,且应富家宴请并说法,优波离对菩萨的方便善巧行不理解,故发此议论。《涅槃经》说菩萨应修五行,其中有“病行”,即以平等悲心示现出与众生相同的烦恼,善巧度化众生。如度生只有威严、训示、说教面孔,往往无效果。
弥勒是五大菩萨之一,文殊大智、菩贤大行、弥勒大慈、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各有特点。但这仅就其突出特点而言,如普贤有十大愿,又称“愿王”,弥勒说《瑜伽师地论》等论书,怎能说有慈无智。“依名遍计义”并执以为实,那就成“遍计所执”了。
弥勒是佛的弟子,在《阿含》圣典中,他是最早出现的菩萨之一。在大乘经典中,更是屡屡出现。张曼涛先生说:“弥勒大士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位大乘论师或大乘行者,这原因是弥勒大士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一是信仰的,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一是实际的,……他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因为他有伟大的著作存在。” [11]
弥勒是未来佛,其在我国出现的化身,前后有两位,一是傅翕(xī息),二是布袋和尚。
傅翕(497—569),生活于南朝的齐梁陈(479—589)三朝之间,今浙江义乌人,娶妻生子,是一个居士,人称傅大士。陈朝徐陵与他同时,作《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文。内容有:翕尝自称“系弥勒菩萨分身世界(化身),济度群生。”24岁时离家修禅、绝食、长斋。东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东阳市)太守王烋(同“休”),说他欺世盗名,抓来关起。翕竟二十天不进米粒。出狱后远近信众竞相皈依,他却潜入深山荒野修行,说“尝见七佛如来,十方并世(十方佛都在),释尊摩顶,愿授深法。”信众为他建立了双林寺,还两次联名向县令荐述其德业,惜无回音。534年,翕遣弟子傅暀(同“旺”)至京,致书梁武帝,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语颇傲慢忤上,且教武帝以治国之策,“大言不惭”!傅暀在进京途中,发弘誓而燃左手,道俗惊骇,朝野震动,武帝因之召大士进京,入殿讲《维摩》、《思益》等经,传授禅法。
由于傅翕自称是弥勒降生,行为多神异,引起了人们对他热烈地崇拜。道宣在《续僧传》中将他列入《感通(神异)门》中,以后的禅宗将他列入禅门,传出了很多动听的故事。如有个叫嵩头陀的印度和尚,问他何时回兜率天,傅说:“炉韛(bài,鼓风皮囊)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 [12] 武帝请他讲《金刚经》,法堂座无虚席,恭听开演,他以尺挥案一下即离座走了,久等不来,听众始省“般若性空”无言无说。 [13]
傅翕还有一事,影响很大,就是弟子的烧身供养。碑文说,大士预知天下将乱(按:548—552年发生侯景之乱,建康几成废墟,长江下游地区受到严重破坏),拟自己烧身,为众生除罪。弟子悲痛哀号,有弟子徐普拔等9人,请求以自己生命代替老师,有割耳、削鼻、焚臂的。大士见状,乃应允再住人间,于是先后又有比丘、男女居士13人燃身燃指;有比丘尼49人行过午不食斋法;有比丘62人用自己的血做香以供养傅翕。 [14]
烧身供养,是南北朝佛教信仰的一个突出表现。刘宋(420—479)时,僧瑜在匡山(庐山)坐薪龛中,诵《法华经·药王品》,烈焰扑身,合掌不散。北周(557—581)僧崖以布裹左右五指,燃烧一日,眉目不动;面色焦坼(chè彻,裂开),尚在火中礼拜,显示出禅定的威力,以致形成了一股风。慧皎说,有欲激誉一时,或欲流名万代而投身火海的。汤用彤先生说:“烧身之意义有三:一重佛法;二愿如药王烧身后,得生天国;三者示禅定威力。凡慧可断臂不觉,智顗(按:应为慧思)受毒不伤,此种故事,皆证其禅定功夫之完备。” [15]
笔者于1994年见普陀山潮音洞上有一石碑,刻有明朝地方官告示,禁止信众在此烧身燃指。可见,此风在明朝还流行。
当代高僧圣严法师对“烧身供养”作了精辟评述。他说“根据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损毁、伤害、虐待自己的肉体,均非佛所允许。……比丘戒规定,凡四肢残缺五官不全者,不得受比丘戒。可是,在大乘经典中,就有燃顶、燃臂、燃指的记载。例如《梵网菩萨戒经》轻垢戒第16条说:‘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在《法华经·药王品》中也有燃身供佛的记载。……大乘的苦行,是由释尊的因地修行的方式而来,他在往昔修行菩萨道时,曾做种种的舍身供养和救生供养。比如他曾经为了向罗刹恶鬼求得一偈,不惜投身相喂;又……投身饲虎。这是基于‘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精神而倡导苦行。”“但是,正常的修行方法”,“应是普遍大众都能接受的修行方法”,忽略了社会的普遍性,就“不能达到佛法普及化的效果。”“至于燃顶虽有根据,出家人受戒烧戒疤则没有佛典可察,而且也为时不久。” [16] 据云烧戒疤开始于明朝,属于象征性的烧身供养。我国已废除了受戒燃顶的规定,只是在执行中,听其(受戒者)自愿。
另一位化身弥勒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即契合佛理与众生机缘。生于今浙江奉化市。据说奉化溪口的雪窦寺是他的道场,太虚法师将雪窦寺所在的四明山称为第五大名山。他身躯矮胖,袒胸露腹,持锡杖布袋,四方游化,出语无定。有天傍午,他到天童寺(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五观堂方丈和尚的饭桌处坐下,僧职师叫他下来,他不理,行堂师拖他下座,却纹丝不动。方丈来了,说:“请你慈悲,就请你坐在这儿。”方丈另立座位于对面。此后,方丈就不坐中央的座位了。直至今天,各寺院五观堂中央都供奉着弥勒像。
917年,布袋和尚入灭。其最后遗偈是:“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17] ”
汉传佛教寺院之弥勒殿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就是弥勒化身——布袋和尚。一进山门就见到憨厚笑颜的菩萨和对联:“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倍感亲切、幽默和愉快,将神圣庄严的佛殿回复到了人间。
有关弥勒菩萨的经有“弥勒六经”,多与净土有关。据传,弥勒还有《瑜伽师地论》等五论,则是法相唯识学的专著,弥勒被尊为唯识宗的初祖。
二、弥勒六经与弥勒净土
1.关于“净土”的几个问题
(1)“净土”的含义。“净土”是对“秽土”而言。众生居住地有烦恼染污,称为秽土;佛所居之清净地,则为净土。释尊诞生于娑婆世界,在王舍城的灵鹫山等地说法,以其有佛在,亦为净土。《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18] ”心净则土净,是为对净土的最好诠释。阿难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就是“心净”。
弥勒往生之兜率天在三界内,《法华经》说“三界无安,有如火宅”,弥勒为什么要在三界内受生呢?兜率又怎能成净土呢?弥勒是未来佛,是“无住涅槃”,即不舍生死度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与二乘舍生死,不再来人间完全不同。因为不舍生死度众生,所以往生兜率天,然后再来阎浮提受生。释尊及往古诸佛皆从兜率天宫现没。因兜率为弥勒及诸佛所居,故为净土。
(2)“净土”为大乘教理的一大发展。“净土”经典提出了以佛的本愿力(他力)令众生往生佛国的思想,叫“他力救度”,这是大乘六度教理的一大发展。龙树菩萨称此法门为易行道。此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易学易得。
(3)“净土”法门的类别。净土法门甚多,可以东方的阿閦(cù醋)净土、西方的弥陀净土和弥勒的兜率净土为代表。 [19]
“阿閦”意为不动,指菩提心坚固不动。有《阿閦佛国经》,东汉支娄迦谶译,共2卷,约2.1万字,载《大正藏》第11卷。它是最早的净土经典。
本经讲阿閦菩萨立三十九愿,经多劫修行成佛,住东方妙喜世界,国土美好安乐。求生此土的条件是修六度善行和般若空观,“持愿阿閦佛刹”。本经之重大意义在给修道者指出了往生的去处,但胜境不及弥陀净土,且以自力求解脱,尚未进入易行道,修者不多。
弥陀的西方极乐净土,现在最流行。信、愿、行;持名念佛;十念必生,不赘述。
2.弥勒净土六经与龙华三会
有关弥勒净土的经典很多,据松本文三郎统计,多达37种 [20] ,但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六经。
(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刘宋·沮渠京声译,1卷,约4500字。本经内容如下: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弥勒作授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1] ”即是说,弥勒上生兜率天作候补佛,将来还要重返人间,完成释尊遗愿,度尽世间众生。
接着讲兜率天的胜境。兜率天是欲界六天 [22] 的第四天,意译为知足。天人于五欲(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不生贪着,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境界知量知足,故名知足天。该天一日相当于人间400年,天人寿命4000岁,相当于人间56.6亿年(古印度的算法,约为5.84亿年)。该天有内、外两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宫室由七宝所成,每宝皆放500亿光明,其光依次化出500亿莲华,其华转作500亿七宝行树,树叶闪出金光,光中出500亿诸天宝女,伫立树下执百亿宝,出妙音乐,演说不退转法(功德善根不退失的方法)。宝树枝叶闪动,发出苦、空、无常、无我大法的声音。内院为弥勒补处菩萨所居,有49层宝宫,宫里的七宝莲华放出无量光并鸣响天乐,诸天女竟起歌舞,表演十善、四弘誓愿。在中央的摩尼宝殿师子座上,弥勒结跏趺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昼夜六时,演说不退转法,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怎样才能上兜率天呢?“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定,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烦恼),如得六(种神)通,应当系念,念佛形象,称弥勒号。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 [23] ,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天” [24] ,于莲华上结跏趺坐,听弥勒妙法。
(2)《佛说弥勒下生经》303年西晋竺法护译,1卷,约4000字。“根据考证,本经实系(苻秦时)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44之《别生经》,而于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又竺法护译出之十七纸《下生经》,早已散佚 [25] 。”本经在弥勒下生诸经中,最受重视。
本经内容如下:将来阎浮提内,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珠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转轮圣王蠰佉(shāng伤qū驱)以正法教化人民。是时,弥勒从兜率天下生,以大臣修梵摩为父,以其妻梵摩越为母,后在龙华树 [26] 下成佛,并在树下三次说法,度释尊遗教弟子300亿,皆得阿罗汉果,是为“龙华三会”,也是最大的法会。“龙华三会”将人间世界变为净土,这是佛的最大遗愿。
(3)《佛说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于402年译,1卷,约1万字。为弥勒各经中之最完善者,故冠以“大”字,内容与《下生经》差不多。
以上三部称为“弥勒三部经”,最具代表性。另三部是:
(4)《弥勒受决经》鸠摩罗什译,1卷,约4000字。本经又名《弥勒下生成佛经》,以佛为弥勒作授记,当来作佛,故名“受决”。内容与竺法护译本基本相同。
(5)《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义净译,1卷,约3000字。本经为《下生经》之同本异译。特点是绝大部分皆是偈文。
(6)《佛说弥勒来时经》无译者人名。约1500字。所讲与《下生经》同。龙华三会,度脱众生近300亿,皆得阿罗汉果。
在“六部经”中,《上生经》讲兜率净土胜境,倡导兜率净土法门,令信众向往。《下生经》讲“龙华三会”,度脱人间众生,令人期盼未来佛降世。是为“六部经”之主题。六部经皆载于《大正藏》第14卷,页418—435。
弥勒净土,显示了大乘“无住涅槃”精神,不住生死,度尽众生。“龙华三会”的实质是建立“人间净土”,有很大的吸引力,“弥勒降生”的不断出现就是证明。
三、弥勒唯识五论
龙树到龙宫取《华严经》,开南天铁塔取《大日经》。无独有偶,无著上兜率天听弥勒讲《瑜伽师地论》,并请弥勒下界宣说五论。对于无著上兜率天的事,争论不少,有说禅师以定力上兜率是可以办到的,有说弥勒是当时的一位大论师。争论实无必要,弥勒讲五论,无著笔录成书,为其弟子所见,则是事实。
弥勒五论中之四论,是我国唯识宗“六经十一论”或“一本十支”之重要组成部分(按:藏传“弥勒五论”与汉传“五论”略有出入)。
“一本”指一根本论书,即弥勒说、无著纪录的《瑜伽师地论》;“十支” [27] 指十支论书,此中有弥勒的三部论书,即《辩中边论》、《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另有《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因系般若论书,故未列入。
1.《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100卷,约94万字,载《大正藏》第30卷,由玄奘于643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到次年五月译出 [28] 。
“瑜伽”是梵语Yoga的音译,意为相应。据《成唯识论述记》说,其相应之义有五:“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立非安立(有相无相)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与机相应)。” [29] 三乘行者按《瑜伽师地论》修行,为“瑜伽师”,历十七地入“无余依地”为“瑜伽师地”。
本论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本地分》 [30] 50卷,是本论的核心重点,将三乘观行境界及果分为十七地,故本论又有《十七地论》别名。据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 [31] 说,十七地可以境、行、果概括。此中之“境”,指境由识变,亦即唯识学之根本理论。
前九地是三乘境,即:(1)五识身相应地,五识之作用是了别五境。(2)意地,为意识、末那、赖耶三识。一切法依识而起,故先立此二地。(3)有寻有伺地(欲界及初静虑;寻为粗略思维,伺为具体思维)。(4)无寻唯伺地(初静虑和第二静虑间之定)。(5)无寻无伺地(第二静虑至非想非非想处地)。(6)三摩哂多(等引)地,有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空、无相、无愿)、五等至共四种三摩哂多,不含欲界的心一境性。(7)非三摩哂多地,即修定不如法,一切散乱。(8)有心地,含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9)无心地,含无寻无伺地中之无相定、无想天、灭尽定,如依胜义谛言,赖耶转识成智亦为无心地。以上九地,前二地(八识)为境体,后七地为境用。
从第10地到15地是三乘修三慧行。(10)闻所成地,听闻了解五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11)思所成地,思择所闻法之理。(12)修所成地,修习对治、世间及出世间清净等法。(13)声闻地,(14)独觉地,分别有种姓、发心、修行和得果。(15)菩萨地,有四持瑜伽处,即初持(明菩萨所学之法有六度等)、随法(“法随法行”)、究竟(由修而圆满)、次第(回顾其次第之意义)四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之三慧行为三乘通修,如三乘行者都要破除我执断烦恼障,都要修四谛、十二因缘等法,近似我们所说的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但各成就自乘,是为“分科”、“专业课”、“别行”。
从第16地到17地是三乘果。(16)有余依地,指三乘行者烦恼永断,正念正知得解脱,但五蕴之身仍存。(17)无余依地,指断尽烦恼,灭除五蕴之身,一切依清净,如颂说:“由无下劣心,能忍受勤苦,彼所趣解脱,譬如灯尽灭(证涅槃)” [32] 。
本论的第二部分是对第一《本地分》的解释。共有四分,即:
第二《摄抉择分》,共30卷(51卷-80卷)。本分对《本地分》中的许多问题依次序加以抉择和补充解说。《本地分》所述为了义教,《摄抉择分》则为决不了义,颂说:“由品类差别,而建立诸法,即于彼释难,分别一行等。” [33] 如“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 [34]
第三《摄释分》,共2卷(81卷-82卷)。前两分为佛与论师说法之内容,本分则是讲说法之形式,即说法之体是契经(文、义);“释”有五——法、等起(由思所引生之善不善业)、义、释难、次第。契经之文有名身、句身、字身、语、行相(如诸蕴相应)、机请;契经之义有十(如十七地、自相共相、作意、所治、能治等)。
第四《摄异门分》,共2卷(83卷-84卷),讲对诸法的各各不同解释,如对罗汉所证之四智有多种解说,兹表解如下 [35] :
(注: 罗汉四智偈一解二解 我生已尽 断生、老、病、死、怨憎恚、 爱别离、求不得、五蕴身苦( 八苦断尽) 生身生(投胎出生)、烦恼 生已尽。记别预流、一来 “二果”。 梵行已立于圣道修,无复退失 非梵行贪等永断。谓“不 还果”。 所作已办 一切结(烦恼)永无余故, 一切道果已证得故 谓“阿罗汉果”。 不受后有 七有(地狱、饿鬼、畜生、 人、天、恶业、中有)永尽)
第五《摄事分》共16卷(85卷-100卷),讲经(素呾缆)、律(毗奈耶)、论(摩呾理迦 [36] )三藏中与《本地分》有关之论述。
《瑜伽师地论》有如下特点:(1)统摄三乘教理,不弹呵二乘并赋以一定地位,以四谛、十二缘起、三十七菩提分等为大小乘所共修,烦恼障亦为共断,都是释子,平等平等。(2)万法唯识,即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并执持身体令不坏。(3)器世间为识所变现,不能说有,亦不能说空无所有——恶取空。在《菩萨地·真实义品》中讲有四种真实,即:①世间极成真实,如地非火、苦非乐;②道理极成真实,智者依现量比量思择决定之真实,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③烦恼障尽真实,一切放下,得大解脱;④所知障尽真实,证大菩提。真实之义相为“无二”所显:有(世间所执,假说自性)及非有(无假说自性),二俱远离,是名无二,即远离二边之中道。(4)在《菩萨地·力种姓品》中讲菩萨修学,应具多种胜解,广学五明,包括一切外道的学说,如龙树、提婆广破外道,就是精通《数论》、《胜论》等论故,孤陃寡闻,怎能摧邪显正,怎能救度群生。以上两品,在本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2.《辩中边论》弥勒说113颂、世亲作论,共17品。有真谛和玄奘的两种译本,均载《大正藏》第31卷
本《论》的含义是:处中道,离有无二边,契正理,得圣果。在《辩相品第一》中的第一颂为论体,颂曰:“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论曰:此论唯说如是七义:一相、二障、三真实、四修诸对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无上乘。” [37] 吕澂先生说,佛学可以所行道与所得果概括相”指所行境界,“障”、“真实”指断障知真实,“修诸对治”有次第“分位”,最后得“无上乘”果,异于二乘解脱果,故冠以“唯”字 [38] 。
第二颂、第三颂辩七义中之第一义“相”,对“辩中边”作了诠释即解题,兹录颂 [39] 并作略解,供欣赏:
(二颂) (略解)
虚妄分别有 此依他起之能取所取的虚妄分别识是有。
于此二都无 此虚妄分别,永无能取之实我与所取之实法的遍计所执性,永不可得。
此中唯有空 此虚妄分别中,只有我法二空的圆成实性。
于彼亦有此 在圆成实性中(于彼)亦有此依他起性。
(三颂) (略解)
故说一切法 依上颂之理说(故说),依他起的有为法(虚妄分别)与圆成实的无为法(我法二空)为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依他起性非空(有),遍计所执性非不空(不有)。
有无及有故 虚妄分别是有,能取(见分)所取(相分)之性是无(有无);虚妄分别中有空性,空性中有虚妄分别,两者不能切割分开(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遍计非有,依他圆成非空,非有非空,契合中道。
3.《大乘庄严经论》共13卷,略称《庄严经论》,载《大正藏》第31卷,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
《开元释教录》等称本论为无著造,《成唯识论述记》等称弥勒说颂、世亲作释论,可信。本论卷三《菩提品第十》有二偈:“应知佛三身,是佛身皆摄,自他利依止,示现悉三身。”、“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 [40]
此二偈讲菩萨修行之究竟位是转八识成四智并分别构成三身,即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由法身摄;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由受用身摄;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作事智,由变化身摄,这是本论的最大特点,唐人李百药为之作《序》,特别推崇。
4.《分别瑜伽论》在“十支”中又称摄散归观论,弥勒说颂,世亲作论。未传译
限于篇幅,对“弥勒五论”仅作此简要介绍。
四、弥勒信仰
1.弥勒信仰
弥勒信仰,古印度即有。《增一阿含经》卷45,以弥勒为未来佛。义净撰《求法高僧传卷下·灵运》条载,襄阳灵运在印度“那烂陀(寺)画慈氏尊容菩提树像,一同尺寸,妙简工人。赍以归唐,广兴佛事。 [41] ”玄奘述《大唐西域记》卷八说,在摩揭陀国释尊成道之“菩提树东有精舍,……外门左右,各有龛室,左侧观自在菩萨像,右侧慈氏菩萨像,白银铸成,高十余尺。”精舍内塑有慈氏菩萨,“像高丈一尺五寸” [42] 。
在我国,弥勒信仰是随弥勒上生、下生等经典的译出而出现的。开始者为道安(312或314—385),他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高僧。前秦国王苻坚将外国传来的弥勒像赠与道安,从此,道安与其弟子常在弥勒像前发愿:誓生兜率。
刘宋明帝(465—71年在位)撰《龙华誓愿文》。萧子良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智顗的老师慧思(515—577)写《立誓愿文》,阐述龙华三会之说。玄奘奉弥勒为法相宗的开宗始祖,造《赞弥勒四礼文》。窥基撰《弥勒上生经疏》,倡导兜率信仰。从此,兜率往生成为本宗传统。
南山道宣律师,现代的太虚(1889—1947)、虚云(1840?—1959)、慈航(1895—1954)诸大法师,皆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乘愿再来人间。
2.利用弥勒信仰为其政治目的服务此中有两种表现
一是我国的第一女皇——武则天。武则天于655年正式参与朝政,660年以后,完全控制朝政,690年改国号为周,至705年病死,当了15年皇帝。在她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唐太宗统治时期所取得的统一和强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她是一位选材任能、很有作为的明君,为史家所公认。要篡夺李唐天下,而且是一位妇女篡夺,必须有舆论力量,僧人薛怀义等伪造了一部《大云经》,说“一佛没七百年后,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又造出一部《大云经疏》,说武则天就是未来佛弥勒下世,“当代(替)李唐,入主天下。”武则天非常高兴,下令全国颁布《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又令各州县建大云寺,造弥勒像供奉,且改年号为“证圣元年”(695),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将佛教地位置于道教之上。
二是在农民起义中,以“弥勒出世”作号召的也不少。如隋末宋子贤自称弥勒出世,于613年聚众起义,袭击隋炀帝御驾,失败被捕。元朝末年,韩山童、韩林儿以“白莲花开,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作号召,创设白莲会(这只是反元号召的内容之一),于1351年与刘福通等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市)誓众起义,推韩山童为明王,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后来,曾落发为僧的朱元璋也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于1368年攻灭元朝。
3.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弥勒造像。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275窟,有北凉(401—39,国都张掖,匈奴族所建)时期所造的弥勒菩萨像,高3.4米,是敦煌早期最大的彩塑,面相丰满,显出慈悲神态,头戴三珠宝冠,项饰缨络,腰束羊肠裙。手作“施与印”——佛手下垂,手指向前伸出,表示施与和慈悲。狮子座后是倒三角形靠背。造像有犍陀罗艺术遗风(高额、尖鼻、薄唇),又有笈多王朝时代造像的特点,如衣着由厚重变为单薄,紧贴身体,呈透明裸露状,衣纹从两肩下垂至胸、腰、两腿间,呈星月形褶皱,柔和而富动感。
南朝齐、梁时期,在今浙江新昌县造有弥勒大石佛一尊,经僧护、僧俶(chù)、僧祐三代督工,于齐建武(494—498)年中开工,516年完工。石佛连座高15.6米,其中头高4.8米,两膝相距10.6米。宝像庄严,慈祥微笑,金光熠耀,仰之弥高,是我国东南最古老的大佛。
北魏494年迁都洛阳以前,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岗第13窟,造有16米高的弥勒倚像。迁都洛阳以后,又在龙门造大小弥勒像数百尊。
在武则天倡导弥勒信仰的影响下,弥勒造像之风掀起高潮。敦煌第96窟造有石胎泥塑弥勒大佛,外建九层佛殿护着;还有第130窟也是倚山而建的弥勒大佛,高约26米,比第96窟的要小。第445窟建于盛唐时期,内有“弥勒经变”之“剃度图”,刻画出王妃及宫女们之剃度出家场面。可见在盛唐时,弥勒信仰深入民间,为大众所向往。
四川省乐山凌云寺的“乐山大佛”,则是世界第一大佛,无与匹敌。
乐山大佛位于岷江与大渡河交汇处东岸之凌云山下。因河道迂回滩险,江水暴涨,危及居民安全,高僧海通大德,倡议并筹集资金,在两江交汇之悬崖峭壁处,就整座山雕刻成一尊巨大的未来佛——弥勒像。此举有二义:一是凿石造像,在佛之膝部以下挖出一个呈倒凹字形的大空间,江水冲入凹处,水势受挫,回流减速,降低泛滥程度,是为抑洪之一大创举;二是佛像慈悲,救度众生,见而生敬,心有所寄。在海通大德的筹划下,善士乐捐净资,进展顺利。有官员要来勒索善款,海通剜却双目,也不屈服。为法献身,精神可佩!
大佛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历时90年完成。头在山顶,足在山麓;佛顶与山齐,脚与岷水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像高71米,肩宽28米,目长3.3米;头顶可摆8张大桌,脚背可围坐百人。佛像按规格设计制作,比例匀称;技艺精美,庄严肃穆,大度慈祥,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4.弥勒信仰的盛衰原因
在南北朝,信仰弥勒的很多。563年以后,真谛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无著判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念佛为“别时意”,世亲更作了阐述:“(摄大乘)《论》曰:‘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释曰: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不由唯诵佛名,即不退堕,决定得无上菩提。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金钱为千金钱因,诵持佛名亦尔,为不退堕菩萨因” [43] 。意思是说,修行的成果将见于别时(以后),为免除众生懈怠,以持念佛名就可成佛的话予以鼓励,这是就别时(以后)利益说的,不是马上就可得到,好比你只有一个钱而说你有千个钱,这一千个钱是就你以后可以得到而说的。
《摄论》译出后,弥勒净土的信仰者大增。因此,引起了教内对弥勒、弥陀两种净土的争论。
吉藏(549-623年)在《观经义疏》中论两净土为两种缘,大意如下:
(1)弥勒为远见佛缘——弥勒为来世佛,在兜率天说法四千年,相当于人间57.6亿年才成佛,众生也要那时才能见到佛;弥陀为近见佛缘——就是一生修善,临终时即能得佛接引。
(2)弥勒度众生成阿罗汉;弥陀度众生成菩萨。
(3)弥勒净土在三界内;西方净土出离三界,无生死轮回之苦 [44] 。
道绰(562-645年)在《安乐集》中论兜率、极乐净土之优劣,大意如下:
(1)弥勒为天众演说不退转法,闻法而生信的获益,只管享乐而不信的一定不少。兜率是欲界天,属于退转处,《法华》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弥陀净土,超出三界,不再退转。
(2)兜率天人的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退落下来;西方寿命与佛齐,无量寿。
(3)兜率天的水鸟树林演唱的乐,顺于五欲,无助于圣道;西方之乐令人悟解不生不灭;弥陀净土的音乐胜过人间帝王及六欲天万亿倍,“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乐。” [45]
道绰大弘弥陀净土,继之者有善导,弥陀净土,蔚为大宗。中唐以后,随着法相宗的衰落,弥勒信仰也衰落了,从此,“净土”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代词和专用术语。
最后,对弥勒净土的特点及其衰落原因作一小结:
弥勒净土,显示了大乘“无住涅槃”精神,不住生死,度尽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龙华三会”的实质是建立“人间净土”,有很大的吸引力,“弥勒降生”传说的不断出现就是证明。
弥勒信仰为什么会衰落呢?
(1)弥勒净土无宗门:弥勒被推为法相宗的开祖,但法相宗所弘传的是《瑜伽师地论》等典籍,阐明法相、唯识义理,并非弥勒的《上生经》、《下生经》。弥勒信仰不但无宗,连“弥勒师”也没有;而弥陀信仰则代有传人(非直系传承),到唐代中期,成了一个大宗派。
(2)弥勒净土在欲界天,生死问题未解决;西方净土则是无量寿,永不退转。很多人都想一步到位,解脱生死,西方净土当然是首选。
(3)生兜率天的条件多,要求高;到西天则“十念必生”,是易行道之易行者。
弥勒信仰衰落,只是不及弥陀信仰之盛,其信奉者仍然很多,如寺庙都有弥勒像与弥勒殿。
五、梵净山与弥勒道场
贵州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北有大娄山,东北有武陵山,黔西有乌蒙山,中南有苗岭,平均海拔1100米,地势切割破碎,起伏较大,有“地无三里平”的谚语。由于地处高原,北方有大山阻挡寒流入侵,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贵阳被称为第二春城,梵净山于200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寒名山”之一。加以岩溶地貌广布,风景秀丽,有亚洲最大的黄果树瀑布,有织金洞、龙宫、红枫湖、梵净山等自然景观,被誉为“东方瑞士”(内陆高原国,知名旅游胜地)。贵州还有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遵义,为红色旅游胜地。贵州还有国酒茅台,引为自豪。现代工业,亦堪瞩目,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贵州就有华日彩电、风华电冰箱投入市场,质量过关,用户赞誉。
就佛教文化而言,贵阳西普陀寺是观音的道场,梵净山则是弥勒佛的道场。据传,玄奘西天取经返回中土,曾专程来梵净山拜谒弥勒菩萨,“由于所乘白马失谛,撒下一叠佛经,竟然落地生根,形成今天梵净山著名景点‘万卷书’” [46]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神宗下旨重建梵净山五寺六殿,“这是明代官方在贵州黔东梵净山兴建的皇家寺院,妙玄受钦命住持承恩寺,受赐镇山印统辖全区佛教,并铸释迦、弥勒铜佛像各一尊,分别供于释迦和弥勒二殿中。其时……梵净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47] 。
进入21世纪,梵净山佛教的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2004年9月,护国寺佛友法师主持“2004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暨护国禅寺大雄宝殿佛像开光大典”,盛况空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说:“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第五大名山。”与此相应,在梵净山脚下的太平河畔建立大金佛寺金殿,殿内供奉高达5米的弥勒金佛,耗用黄金250千克及无数珠宝,“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弥勒金佛”。 [48]
由上所述,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名副其实,硬件软件齐备,加以夏季清凉,前来朝拜体验,身心欢愉,达到福智双修目的。
进入梵净山,但见巨峰翘首拇指,赞誉梵净山的清净,令人欢愉!山峰之奇之壮之富诗情画意,堪与五夷山之玉女峰、承德避暑山庄之棒槌山、黄山之仙桃石媲美。
[1]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卷十八》说:“佛告弥勒·阿逸多。”弥勒(梵语Maitreya)是名(亦有说是姓),亦译作梅呾丽耶、弥帝礼,意译作慈;慈为“四无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之首,令众生不断佛种,故名慈。阿逸多(梵语Ajita)是姓,意为无能胜。在《中阿含》卷13《说本经》中,谓弥勒与阿逸多是不同的两位菩萨。
[2] 《贤愚经卷十二·波婆离(缘)品第五十》,载《大正藏》卷4,第432页中。
[3] 《大正藏》卷2,第645中。此经为僧伽提婆于384-385年译出。
[4] 以上为佛的“十号”,但与鸠摩罗什所译有异。罗什所译为流行“十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三业清净圆满具足)、善逝(解脱)、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见《法华经》卷一,载《大正藏》卷9,第3页下)。
[5] 《大正藏》卷1,第510页中-511页中。
[6] 《大正藏》卷2,第789页上。
[7] 一日有六时,气温不断变化,故不断增减衣服。
[8] 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载《大正藏》卷12,第188页下。
[9] 《弥勒上生经》,载《大正藏》卷14,第418页下。
[10] 《贤愚经·波婆离品第五十》,载《大正藏》卷4,第434页上。
[11] 《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编辑旨趣》,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12]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善慧大士》,载《大正藏》卷51,第430页上、中。
[13] 《碧岩录》第67则,载《大正藏》卷48,第197页上。
[14]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44年11月渝版,第293—294页。
[15]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44年11月渝版,第294页。
[16] 圣严:《学佛群疑》,东初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214页。
[17] 《景德传灯录》卷27,载《大正藏》卷51,第434页中。
[18] 《大正藏》第14卷,第538页下。
[19] 此外还有药师净土(又作净琉璃世界)等净土,此从略。
[20] 张元林译:《弥勒净土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1页。
[21] 《大正藏》卷14,第418页下。
[22] 欲界六天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以上为地居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以上为空居天)。
[23] “八戒斋”又名“八戒”,即“五戒”加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斋戒)、不观听歌舞和香油涂身、不睡高广大床。
[24] 《大正藏》第14卷,第420页上。
[25] 《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1989年,第6419页下。
[26] 金丝桃科乔木,产于南亚。叶长椭圆形,花瓣纯白,果实大如胡桃。见《佛光大辞典》第6391页下。
[27] “本”有如树根树干,“支”有如树枝树叶。
[28] 在玄奘以前,有几种部分译本,如昙无谶的《菩萨地持经》10卷,求那跋摩的《菩萨善戒经》等。
[29] 《大正藏》卷43,第272页下。
[30] “本地”指根本所依,“分”指篇章,即本分为论之根本与所依处,其他各分皆依此分而说。
[31] 载《大正藏》卷43,共16卷,约35万字。
[32] 《瑜伽师地论》卷50,载《大正藏》卷30,第577页中。
[33] 《瑜伽师地论》卷80,载《大正藏》卷30,第749页下。
[34] 《瑜伽师地论》卷78,载《大正藏》卷30,第733页下。
[35] 《瑜伽师地论》卷83,载《大正藏》卷30,第764页中、下。
[36] 梵语matrka的音译,意为本母,指阐明诸经要义,令生智慧与行业,即阿毗达摩或优婆提舍;论藏。
[37] 《大正藏》卷31,第464页中。
[38]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二·辩中边论讲要》,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855-856页。
[39] 两颂颂文载《大正藏》卷31,第464页中。
[40] 《大正藏》卷31,第606页下。
[41] 《大正藏》卷51,第8页中。
[42] 《大正藏》卷51,第916页上。
[43] 《大正藏》卷31,第194页上、中。
[44] 《大正藏》卷37,第237页上、中。
[45] 《大正藏》卷47,第9页中、下。
[46] 王路平等著:《贵州佛教文化的典型图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页。
[47] 王路平等著:《贵州佛教文化的典型图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87页。
[48] 王路平等著:《贵州佛教文化的典型图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