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生态文明
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是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人们不禁要感叹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极大便利。“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时成为时髦的口头禅。然而,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M2.5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今天你减碳了吗”已经不是口头禅,而是需要每个人去努力落实的生活禅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鼎足而三,登上了国家发展建设的最高舞台。这是非常英明正确和及时的,站在了时代发展潮流的制高点,展现了敏锐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执政艺术,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所谓文明,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随着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的出现,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生活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因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而带来的困扰与危机。表面看来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毁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实质上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我们人类自己。譬如我们的贪欲过度膨胀,愚痴地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可以主宰一切的位置上。我们纵观历史,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特征,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一直伴随着农业文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的出现而出现。但不同的是,那个时期却没有造成像今天这样的生态危机。这是因为,除了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之情,人们普遍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表现在思想上就是敬天尊德、施行仁治。如商汤的“网开三面”,以及“恪守不竭泽而渔、斧斤以时入山林”等日常生活经验等。尽管如此,对自然环境的大破坏也是持续不断地存在着的,如统治当权者在生活上的穷奢极欲,生则居广厦,死则入陵寝等等。当然,对生态环境破坏最为惨烈的还要数战乱,一场战争除了本身要消耗大量资源外,还可以使整个城市化为灰烬,而战争在历史上又是那样频繁地出现。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地人曰三才,日月星曰三光。天有四时运行之德,地有生长百物之利,人则能创造和谐的社会而顺应于天覆地载的恩德,故与天地参。”天人合一论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着内在规律的生命整体,这是东方文化的优秀传统,被公认为蕴含有堪以针治时弊、挽回劫难的智慧良药。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类在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虽然时代思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们还是能够从古代文明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做到古为今用。素来以博大精深著称的佛教更是如此,为现代生态学更好地审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为树立人类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心净则国土净,心灵环保至关重要
《诗经》硕鼠中云:“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乐国乐国,爰得我直;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王道乐土”一直是古代儒士们心中的理想世界,东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知令多少人为之向往。云南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2001年正式易名为香格里拉县,从此吸引全世界人的眼球,经济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原因就是:香格里拉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
佛经中描绘的净土有很多,与我们人类最有缘的还要数弥勒净土和极乐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痛苦只有快乐的世界,里面有八功德水,有美丽的树木鲜花,优美的音乐,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有奇妙多样的鸟类共唱出和美的法音,有清新的空气以及和风习习。净土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佛教修行者的最后归宿。佛经中说,佛的法身即安住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的大宫殿中”,早已“灭诸烦恼、灾横、缠垢”,唯有“作诸众生一切义利”。我们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佛经中对净土的描绘,实实在在是最为理想的生态文明王国,而佛教徒的修行法门即揭示了到达这一王国的途径。
六组坛经中曾讨论西方净土之远近。禅宗向以扫除执著,直下承当,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著称。根据《维摩诘经》的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而主张唯心净土思想。如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佛教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以心为核心,贯穿从发心修行乃至成佛的全部历程。所谓修行,简单来讲就是扫除人们自心中的贪、嗔、痴三毒,使心灵得到解脱与自在,达到无我与空性的境界。
“心净则国土净”的思想内涵很丰富,也是“心灵环保”理念的依据。首先它破除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内外隔阂。一般认为,自然环境是外,与人自身是对立的。所以“心净则国土净”能够帮助我们打通内外,使之混然统一相通,在思想的最高处甚至是信仰的层面,展现出一条最深层次的内在规律,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提升和规范,看得更高和更远。其次,它让我们反观自心,收摄自心,修养自心。人们普遍向外用心,以主宰外物为能,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那是一条不归路。而对于内心,人们本应该做自己的主人,本应该具足智慧,但恰恰相反,没有勇气去面对、去反照,反而放任自流,听任欲望的摆布,心以形役,认贼作父。
生态环境的优劣与我们的善恶业呈正比例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首先应从改善、提纯我们的心灵境界入手。“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可以作为我们心灵的最高皈依和指导,时时落实在生活日用中,一人如此,多人如此,通过心灵环保的实现来促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实现。
二、依正不二、身土不二
佛教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就是佛法“依正不二”的原理。立足于这种自然观,可以明确地知道人类和大自然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谓“依正”就是“依报”和“正报”的简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有情生命的主体;依报,指生命主体所依止的生存环境,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二报,此二报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摄持。业力有别业与共业之分,依报由众生共业所感,正报由各别生命体所造别业所感。故依、正二报又有共与不共之分别:如各别个体的身体,为自所有,是由自己过去自所造之业所感的果报,不共于他,故名不共;但又可作为别的个体的依报的一分,这叫做不共之共。又如依报,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所有,有情众生所造的所有共业所感的果报,故称之为共;然共中又有不共,譬如同一座大山,我所感受体验到的与别人所感受体验到的就不完全相同。
依正不二,用现代语言表述,即是生命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同一体性。不二的意思,就是超越二与不二的分别,从对立和隔阂的矛盾思维中解放出来。用佛教的话说就是“离言绝相,现证真如”,如《大般若经·胜义瑜伽品》云:“若无二无不二者,即名得果,即名现观。”佛教这种处理主观与客观世界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否定了矛盾、对立的双方只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佛教这种依正不二的思维模式,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众生平等、戒杀放生
佛教以成佛为最高目的,其内在根据即是“佛性”,此佛性遍一切有情众生,甚至是无情草木,故云众生平等、法界平等。《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净名经私记》中讲:“(佛性)体遍虚空,同于法界、畜生、蚁子、有情、无情,皆是佛子。”禅宗也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显法身。”因此,对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来讲,追求和完善生命状态的心性是相同的,权利也是平等的;从缘起论看,事物之间,众生之间,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其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是不能有高下之分的。所以佛陀制定戒法首重不杀生,为大、小乘一切佛子所共同遵守。又从佛性种子中流出慈悲之性德,所以会常常听到佛教以慈悲为本怀。能够给予众生以快乐,就是慈;能够救度众生的苦难,就是悲。所以大乘经典倡导禁食众生肉,菩萨戒中规定不吃一切众生肉。梁武帝以帝王的身份,根据大乘经的精神,在僧团中提倡素食,逐渐为广大僧众所接受,成为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
佛教这种慈心不杀的教义,影响很大。如汉传寺院的平面布局中,在山门的前面就有放生池。又如在解放前的江浙、上海等地,在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日,屠者为之罢市。对于戕杀生命的恶报,古人看得很清楚,如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看到了战争与杀害生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杀生也违背伦理精神,佛教主张有六道轮回,现在所杀的生命,有可能是过去世的父母、兄弟等亲人。
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旗帜,必须实践大慈大悲的精神,才能够成就佛果,而慈悲的对象就是有情众生。《华严经》认为:“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提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提智慧花果。”《楞严经》中有:“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若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佛本身故事中有很多这样的范例,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莫不给人以激励。
现在,爱生护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把与各种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作为努力的目标,懂得尊重生命,保护自然。人们以人为万物之灵而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尊重整个生态系统中各存在体的“固有价值”和“生存权利”,不再以人为中心,而肆意糟蹋环境,滥杀异类,破坏生态平衡。
四、惜福培福、知足常乐
按照大乘佛教要求: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广备无边际。福德和智慧是成佛的资粮,我们通过多生累劫修六度万行等善法,就能积聚无边的福德智慧。在修行的道路上,如果慧多福少,就会“罗汉托空钵”,如果福多慧少,就会“大象挂璎珞”,都不利于修行。因此,在日常生活方式上,佛教主张“惜福培福、知足常乐”。
福报是通过修集善法,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利益社会所获得的果报,来之不易。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积极培福,是以修行成佛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追求享受,因为享受主义是无知与贪婪的表现,与成佛是背道而驰的。就好比我们主张世界和平,但国家必须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保障,而拥有强大的军队并不意味着要去侵略别人。佛教主张在生活上要做到惜福,因为福报是有穷尽的。法演禅师说:“福不可享尽。”佛教珍视每一粒米的价值,说:“施主一粒米,重于须弥山。若是不行道,披毛戴角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的生存权益。”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倡导生活的质量而非以过度、奢侈的消费为目标。人们应追求既能满足自身必要的需求,又不损害自然生态,合理、简约地生活。伴随工业文明的出现,人们以为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有能力去索取,就可以无休止地去开发自然。我们的地球终于不堪重负,伤痕累累,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大自然存在的资源或许有一天将会枯竭,提出增长有极限的观念。相比那种把自然界看作是能够被人类绝对征服的客体,可以随意地无限制地掠夺的思想,无疑是一个进步。
佛教把我们之所依所用,贫富多寡,称为福报,而人类一切的福报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业力所招)。现在物质文明非常发达,人们的物用非常丰富,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与此成正比。有很多拥有巨大财富的人,反而在生活的道路上失去方向,心灵变得空虚和迷茫。古人早就认识到,日有大厦千间,夜睡六尺。财富不等于幸福,心态更重要,知足者常乐。
余论
今天,人们抱怨气候发生变化,四时不序,春秋舒适却短暂;冬夏残酷却绵长。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可怕的是,整个社会仿佛像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在向前推动,不能自己。譬如,铁路、公路快速地向远处延伸,成为人们新的生命线;钢筋水泥造的房子挤占农田,伸向天空;空中航线把污染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分钟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原始森林在消失;每时每刻就有若干生物物种在灭绝。天地不德,而人类能独善其身吗?有则广告如是说:树木消失,动物灭绝,我们会怎么样?
要彻底改变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现状,必须吸取东方文明的智慧,从人自身上去寻找问题的起因和解决之道。把人生放在一个生命的长河中去考察,用系统、整体的眼光来看问题,克服人类的急功近利。要认识到为后人造福、对来生负责,就是对自己生命负责。所谓:放下屠刀,回头是岸。
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应时而生,生态文明必将经历一个长期发展、建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类的发展永不会停止,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伴随始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作保障,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反过来影响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的发展方向,并使之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新领域。生态文明意识也必将渗透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呈现更高程度的民主与文明,强调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共享和平等,维护更广泛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有权利在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