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明代高僧妙玄和尚肉身考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4543字

明代高僧妙玄和尚肉身考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和“中国弥勒菩萨道场”。钦命僧妙玄和尚则是梵净山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高僧,其法脉在梵净山传七代之久,跨越明清两代。梵净山在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受到朝廷敕封加冕,妙玄功莫大焉。然而,妙玄的归宿在梵净山却成为一大谜团,造成当代学者对妙玄和尚的种种猜测和热烈讨论。 [1] 甚至高行健他的《灵山》里还特意为妙玄和尚设计了一个惨烈的结局,即妙玄大师圆寂火化之时,烧毁了梵净山近千间僧房,一切化为灰烬。这个结局看似完美,但不符合事实。本文作者通过长期考察,终于发现妙玄和尚是以肉身的形式保持下来,其肉身由明末经清代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前后长达共三百余年之久。妙玄和尚肉身的揭示,对提升梵净山在中国佛教界的作用和地位具有的一定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妙玄和尚之谜

在梵净山历代碑刻中,对妙玄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记载,但都没有其归宿的记载,使妙玄和尚的归宿成为梵净山佛教史上一大谜团,以下列举几块重要碑刻为例,并简要分析之:

碑刻一:明万历四十六年二月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敕赐碑》(1618)。

该碑称“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这是有关妙玄最早和最权威的记载,即妙玄是受到明神宗钦命而重建梵净山的。但关于妙玄的归宿却没有说明,这是因为妙玄仍然在世并且正在主持重建梵净山。因此,要求《敕赐碑》对尚在盛年的妙玄和尚交代其归宿,为时尚早,绝无可能。

碑刻二:康熙二十八年梵净山第五代住持明然和尚《脉源宗谱碑》(1689)。

对该碑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五个重要线索:(1)明然生于万历庚子(1600年),圆寂于康熙十六年(1677),十二年后(1689)寂昆楚岳立此墓碑。(2)妙玄是明神宗“椒房雁字”即后妃之兄弟,这为后来民间将妙玄称为“李国舅”提供了依据。(3)妙玄在梵净山有完整的传承世系,其法派为: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4)该碑明确提到“玄师寂后”,说明妙玄是圆寂于梵净山的,妙玄的传承世系为:妙玄——彻空圆通——得庵明惠——宝山真贵——明然如泰——见空性晓。(5)该碑还记载了“历祖墓记”,即二世祖圆通墓在九皇洞,三世祖明惠墓在木黄场老寨脚下,四世祖真贵墓在铺前脚下,五世祖如泰墓在梵净山九皇洞之下的本塔,六世祖性晓墓在印江小宅沟行祠庙前。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如此详细的历祖墓记缺唯独缺少妙玄祖师的墓记。

碑刻三:康熙二十六年梵净山第七代住持海阔和尚《墓志铭》(1687)。

该碑是梵净山第七世主持海阔和尚的墓志铭,对海阔和尚的生平、发脉进行了详细记载,同样将妙玄尊为祖师,其法脉从妙玄和尚一贯而下,已传七代之久。“梵净之始,辟于妙玄。玄嗣七世,海阔荣缘。”但该碑同样没有交代妙玄的归宿。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梵净山一些重要碑刻都尊奉妙玄和尚为梵净山第一代祖师,并确认妙玄得到皇帝之钦命,或是皇帝之后戚,因此,妙玄在梵净山享有崇高之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些碑刻对妙玄的归宿同样都没有明确交代,这就造成了当代学者的极大疑惑。

二、妙玄和尚肉身考

作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对妙玄和尚的谜团进行了初步讨论, [4] 提出了妙玄肉身的思考,引起一些学界朋友的极大兴趣,以下就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碑刻、诗文、游记中具体考证妙玄肉身的情况。

首先看九皇洞的两块残碑:

残碑一:

该碑所提及之“至尊”就是明神宗之钦命僧妙玄和尚,名列“梵净名山住持僧”第一名的圆通,就是妙玄的高徒彻空圆通,后接任为梵净山第二代主持。碑文前部分追溯妙玄和尚隐居梵净山,持戒修炼之情形。后部分则是记述妙玄圆寂后,众弟子“炳烛仰扣朝谒”,而“十方贵官长者,化银于本寺”。碑文所称“本寺”当为明神宗敕封镇山印的金顶正殿——“敕赐圣旨承恩寺”。妙玄圆寂之后,梵净山五大皇庵之五大住持高僧与十方贵官长者共举仪式,将妙玄肉身藏于九皇洞,是刻名于石,立碑为记。惜本碑已残损,立碑时间不详,推测当立于明万历四十六年《赐敕碑》与崇祯八年妙玄下第二代主持彻空圆通塔碑之间,即1618年至1635年之间(详见后)。

《脉源宗谱碑》有“圆字墓于九皇洞”的记载。本文作者经过长期找寻,终于在九皇洞也找到了标明“归圆寂师彻空正性之灵”的残碑,这就证明《脉源宗谱碑》“圆字墓于九皇洞”的圆字墓就是妙玄下第二代主持彻空圆通和尚之墓。现附录于下:

残碑二:

由该碑“其来也己巳年柒月拾又口口”、“口口乙亥年”,可知己巳年当为圆通和尚生年,乙亥年当为其卒年。以《敕赐碑》参考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前后之己巳年和乙亥年,可知己巳年有两个,即明隆庆己巳年(三年/1569年)和明崇祯己巳年(二年/1629年);乙亥年有一个,即为明崇祯乙亥年(八年/1635年)。从明隆庆己巳年(三年/1569)到明崇祯乙亥年(八年/1635),共66年;从明崇祯己巳年(二年/1629)到明崇祯乙亥年(八年/1635),共6年。由此可知,圆通和尚的生卒年当是明隆庆己巳年(三年/1569)到明崇祯乙亥年(八年/1635),在世共66年。以上两块明代残碑有力地证明了妙玄及其高徒圆通的归宿之地都是九皇洞。

清代至民国时期诗文中有多次明确提到“九皇洞”和其中肉身,现列举如下:

其一,清康熙铜仁诗人徐闇《妙元洞》诗云:

诗人徐闇出生于铜仁著名的徐氏家族,他畅游山水,梵净山就是他最心仪的名山,他写下大量吟诵梵净山的诗文和游记。该诗题名“妙元洞”,其实“妙元”就是“妙玄”,因为妙玄的归宿之地在“九皇洞”,故又将“九皇洞”称为“妙玄洞”,之所以“妙玄”改为“妙元”,这是因为清代避讳康熙帝之故,凡“玄”字一律该为“元”字。本诗所谓“开士前身去复回”,“夜半无风骑鹤返”,“千山明月待公来”无不表明九皇洞乃是妙玄的归宿之地,完全揭示了“九皇洞”(妙玄洞)与妙玄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其二,清道光间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松桃人)曾游览梵净山,他亲眼看见九洞中的肉身,他在游记中这样写道:

杨芳是武将,其文章朴实、少修饰,他在梵净山游记中关于佛光和金顶的记载真实可信。但他将妙玄肉身记载为“前明修山使工部员外郎李公跌坐肉身”,明显是将妙玄混淆为撰写撰《敕赐碑》的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李是中央官员,奉皇帝之名巡行地方,完成任务回朝,岂能在梵净山久留并等到“跌坐肉身”之时,可以推知,杨芳虽然亲眼见到位肉身,但张冠李戴弄错了姓名,故此“李公跌坐肉身”就是“妙玄肉身”无疑。

其三,光绪年间,印江朗溪诗人田宗润游览梵净山,作有《诗集》一册,其中两诗谈及九皇洞中的妙玄和尚及其肉身:

田宗润诗中“药引频施身上血,莲台独坐洞中禅”,“遥指九皇人宛在”,“就里真身原不朽”分明已经指出“九皇人宛在”是因为“真身原不朽”。梵净山关于以九皇洞九皇娘娘的血为药引治病的传说,再此证明完全真实,而且此“九皇娘娘”就是妙玄和尚肉身。

其五,民国时期,崔成章为妙玄肉身提供了更坚强而明确的证据。崔成章于1940年9月8日的《梵净山》游记中对其游览过程有详细记载,其中关于妙玄肉身的记载如下:

此为崔成章亲历亲见,文中“皇舅洞”就是九皇洞,“李国舅”就是妙玄和尚,本文已无需证明。本游记最大价值在于告诉人们:(1)九皇洞是妙玄和尚“候选成佛之处”,(2)妙玄和尚“骨骸仍存洞内”。可见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妙玄的肉身仍然保存在九皇洞中。这是梵净山历史上最后一次关于妙玄及其肉身的实录记载。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珍稀碑刻和历代诗文进行深入考察,详细说明了妙玄肉身至民国后期仍然保存在梵净山金顶的九皇洞中,其时间达三百余年之久。本文雄辩地证明妙玄和尚乃是明代一位著名高僧,同时对进一步提升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具有一定价值和实际意义。至此,妙玄和尚归宿之谜可以解开,今人可以对妙玄和尚也不必迷惑也。


[1] 2010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梵净山进行了热烈讨论,详见张明:《2010梵净山弥勒道场金玉弥勒开光典礼暨佛教文化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1期。

[2] 铜仁政协编著:《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249页。

[3] 铜仁政协编著:《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253页。

[4] 张明:《梵净山弥勒道场〈敕赐碑〉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4期。

[5] 《松桃县政协文史资料选辑》,《梵净山纪略》,1999年,第131页。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