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梵净山佛教文化与旅游经济初探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6487字

梵净山佛教文化与旅游经济初探

梵净山佛教文化历史悠久,为“天下众名岳之宗”。近年来,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也在不断走向深入,“世界唯一弥勒道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被佛教界和学术认可。打好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牌,对推动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振兴,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一业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佛教名山与地方旅游经济的关系

(一)佛教名山古刹地必是文化繁荣地

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的兴起,首先是佛教文化的兴起,以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有兴衰更替,而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四大佛教名山通过信众朝拜,兴办佛学院,举办佛事活动等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加速多元文化融合,提升了名山文化软实力。山西五台山从1981年以来,先后成立了五台山研究会、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院、五台山书画院、五台山佛乐团等文化机构,创办《五台山研究》和《般若海》杂志,建立五台山研究网、五台山佛教在线、五台山佛教网等网络,先后编辑出版了《五台山寺庙大全》、《五台山佛教史》、《五台山文物集锦》、《文殊圣殿》等20余种书籍文献和《五台山研究》杂志100多期,为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发展五台山旅游经济,推动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佛教名山古刹地必是经济振兴地

四大佛教名山为中国佛教圣地,每年吸引大量信众前来烧香许愿、礼膜朝拜。大量信众的涌入,导致信众在文化、物资等方面的需求与当地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矛盾成为佛教名山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矛盾,当地政府加强了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解决了客人可进入性通道问题;加快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发展,不断满足香客、游客的吃住需求;加速佛教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客人在佛教文化上的深度体验需求。以佛教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3年中秋小长假,九华山开发合家祈福游、佛国风情游、放生祈福、利民送福、撞钟、抱佛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休闲旅游。短短三天假期,池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9亿元。其中九华山接待游客6.67万人次,门票收入628.2万元。

(三)佛教名山古刹地必是社会安定地

几千年来,佛教文化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和人生价值取向,改变了信众的工作、事业和处事方法,其大慈、大悲、大善的文化精髓,引导信众和谐相生、健康向善,使信众在工作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在生活上、名利上顺其自然,淡然处之。推动了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诠释了中华大国的和谐文化。佛教名山圣地围绕僧众的需求、佛教信众的需求,为僧众提供物质产品供给、为佛教信众提供服务,为大量的社会闲置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群众收入路径,增加了从业人员的收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根据九华山所在地池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该市201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41万人次,旅游收入345亿元,分别增长30.3%、30.2%。

二、厚重的佛教文化是梵净山旅游业发展的支撑

(一)梵净山是武陵山片区佛教传入最早的佛教圣地

经过考证,梵净山佛教在唐朝时由乌江和沅水传入,是武陵山地区最早佛教传入的地区。乌江又称黔江、德江、牂牁江。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侯弘仁开辟牂牁道,佛教文化溯江而上,传入乌江两岸。唐义净《求法高僧传》记载,有“唐僧二十许人,从蜀道牂牁而出”是有力的佐证。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送义舟师却还黔南并引》一诗中的“黔南”指的是唐时的“黔州黔中郡”,为唐天宝元年(742年)置,督施、夷、播、思、费、珍、溱等9州,梵净山属于费州和思州,即“黔南”范围。同时,万历《敕赐碑》记载:“梵净山壁立黔南之境。”也证明了诗引和诗句中的“黔江”,即今贵州境内乌江下游,唐宋时称乌江皆为“黔江”,“乌江”一名至《元史·文宗纪》始记其名。刘禹锡在诗文中赞扬了义舟的博学多才和方外之风,义舟以其对黔中山川风俗熟悉异常,且又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赢得了大诗人的敬佩。所以义舟和尚不仅仅是贵州的高僧,也是中唐时期的高僧。此诗为送义舟和尚回黔南而作,也是唐代佛教已传入梵净山区的有力佐证。

(二)梵净山是“第五大佛教名山”和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是佛教界和学术界公认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和“弥勒菩萨道场”。首先,梵净山的“梵”和“净”两字是一个纯粹的佛教文化概念。“梵”字为佛家的梵摩、梵天、梵语、梵咒、梵音之意,而“净”字在佛家中有净土宗门派,其修为偏重在修清净心,心净则上净。同时,慧苑音义解释“梵,具云梵摩,此翻为清净。”说明梵与净两字皆为净,是人们洗涤心灵、远离功名利禄的清静之地。其次,梵净山作为弥勒菩萨道场有历史渊源和佛教界的认同。从宋朝以来,历代帝王对梵净山的敕封至少有6次以上,其中万历皇帝朱翊均赐封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在明万历四十六年的梵净山《敕赐碑》上,碑文明确地说梵净山是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金顶上的弥勒菩萨铜像,也是由当时皇室钦命云南督臣铸造,说明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是来自皇室的敕封。在2010年的梵净山佛教文化论坛上,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被一诚长老、传印长老、圣辉、学诚、永寿、明生大和尚以及方立天、楼宇烈等国内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普遍认同,一诚长老还题写了“弥勒道场”,赵朴初题写了“梵天福地”等词匾。梵净山良好的佛教文化氛围,又是弥勒菩萨道场,位列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顺理成章。

(三)梵净山是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

梵净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有名的佛教名山,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非常兴盛。梵净山的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有生物种类50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植物8种,二级植物23种;一级动物6种,二级动物29种。出海14亿年、身高万仞绵亘七百余里的弥勒道场梵净山与佛结缘,和谐共生。自然景观有佛教文化的外在形象,如世界唯一的万里睡佛、万卷经书、佛光、幻影、瀑布云、禅雾四大天象,无不透出了佛教玄机。“深山藏古寺”,梵净山龙泉寺、天庆寺、白马寺、承恩寺等几乎所有的佛寺都在美丽的山水之间,使佛家强调的生命本体和世界本体得到统一,将道德精神与自然精神融汇一体,正如明代铜仁籍的著名理学家李渭的诗:“披云寻往事,流水不知年。山空琴欲冷,树古鹤来眠”。正是梵净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真实写照。

三、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与同类产品存在的差距

(一)梵净山建设与四大佛教名山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寺院建筑的差距。梵净山以金顶为中心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环山地带,现仅有护国禅寺、承恩寺、龙泉寺、大金佛寺等几座寺庙恢复较好,外围多数寺院无论单体建筑还是综合布局,都落后于四大佛教名山。除大金佛寺的天冠金玉弥勒佛像可与四大名山比肩之外,至今在佛塔、佛钟、佛像等山标建设上,尚无其他标志性建筑。二是僧团队伍建设的差距。存在高僧大德少,难以对各地信众产生吸引力;个别寺庙僧人修为差,鱼龙混杂,不求念佛诵经,只求烧高香发财;僧团管理各自为阵,缺乏统一有效管理制度等。三是佛教文化氛围上的差距。虽然名山有古寺、古寺有高僧,但梵净山却存在有名山之名,缺乏青灯古佛之意境,外在佛教文化氛围不浓。虽然举办过佛教文化研讨会,但寺届开展弘法、诵经等佛事活动不多,影响不广,导致香客不多,佛教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力度不大。

(二)梵净山佛教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还不够

虽然梵净山佛教文化起源较早,但由于兵灾匪患,大量寺庙损毁,僧众外流,导致梵净山佛教文化在清中晚期至近代出现文化遗失的真空,从而也使梵净山佛教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形成寺院僧众需求供给产业链条,因为僧众少,需求小,难以在山体环线形成为寺庙僧众提供物质产品的产业链条;二是没有形成信众需求供给产业链条,由于进山烧香朝拜信众少,过夜客人少,导致专门为信众和游客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发育不成熟;三是没有形成佛教文化产业链条,由于佛教信众需求不大,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餐饮、农事生产体验、佛学传承、弘法扬道、苦行修为等产业发展不足。

(三)梵净山与四大佛教名山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一定的距离

在佛教地位上,由于四大佛教名山的佛教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佛教文化自承一体,香火旺盛,信众遍布海内外,其在佛教信众中的地位根深叶茂,难以撼动。在佛教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方面,梵净山至今既没专门的佛教文化研究机构,也没有专门的佛教文化刊物,其声名不再像万历时期那样“远播”。同时,四大名山的住持都是国内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分别担任着全国佛教协会的重要职务,其佛法深厚、德行兼备,为天下信众首仰,而梵净山没有在佛教界知名的高僧。这些软实力导致梵净山与全国著名弥勒道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存在一定差距。

四、发展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途径

(一)按照“四大天王寺、十八罗汉村”规划布局,建成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综合区

旅游的差异在于文化的差异,梵净山旅游产品既有武陵山片区共有的自然文化和人文属性,更有武陵山片区独有的佛教文化特色。只有大力挖掘佛教文化才能弥补武陵山片区旅游产品的不足,使梵净山旅游产品在区域旅游产品中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力。要打造梵净山佛教旅游产品,当务之急是需要恢复重建四大皇寺、四十八脚奄,才能使梵净山形成以佛教文化产品为核心的旅游产品。要借鉴和学习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的成功经验,按照“全国著名弥勒道场、第五大佛教名山”的定位,遵循“因山布寺、依寺组群、因景设庵”的总体布局,精心编制梵净山四大皇寺四十八脚庵重建规划。按照山上四大天王寨、山下十八罗汉村的规划,以十八罗汉的修为、个性、弘法精神,围绕环梵净山建设十八个具有个性独特、展示以十八罗汉文化为代表,集佛家修为、佛事体验、佛教文化传承的佛教文化村寨。高标准、高起点打造梵净山佛教文化山标,规划建设一批富有梵净山天冠弥勒文化和个性特色的殿堂、佛塔、佛钟、佛像等国内一流的标志性建筑,着力提高梵净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重点寺庙的建筑水平总体上接近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的水平,并争取在一些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后来居上。

(二)建设佛教文化产业园区,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梵净山景区周围的矿产资源、养生资源丰富,要把资源的开发与佛教文化结合,建设佛教文化产业园区,生产具有佛教文化符号的、佛文化含量较高的、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旅游商品,不断满足信众和游客的需求。充分利用梵净山紫袍玉带石这一世界独有的矿产资源,抓好江口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市场运作,引进艺术人才,组建高水平的设计队伍,本着“不求多、只求精”的原则,开发一批有梵净山弥勒佛像、十八罗汉像,或具有佛教禅语、警示语、祈福语符号的石雕产品,满足信众对佛教的尊重和需求。把农业园区建设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利用梵净山环线宜人的气候,在太平、德旺、新业等乡镇启动一批与梵净山佛教文化有关联的佛茶园区、佛果园区、佛药园区、佛菜园区等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与佛事体验为一体的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和吃住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大梵净山周边佛教信众接待园区建设,把十八罗汉村打造佛教文化体验园区,让游客、信众进入园区体验每一个罗汉不同的生活习俗、修为方式。

(三)完善僧团机制建设,提升梵净山佛教名山形象

民宗部门要引导寺院加强僧团管理机制建设,按照僧团道风传统化、僧团管理律制化、僧团弘法大众化、僧团生活平民化的“四化”要求,建设一支德行高尚的僧团队伍。重视僧人传统的早晚功课、讲经传戒传统功课,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防止僧团信仰淡化、修持缺位等消极现象的滋生蔓延。在僧团教育上,充分利用中国佛教协会传印会长担任梵净山承恩寺名誉住持和其弟子释灵普担任住持的极好机会,在承恩寺筹建梵净山佛学院,就地尽快加强梵净山僧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与有关高校和佛教名山合作,组办梵净山僧伽培训班,通过诵经、讲经,促进僧尼研读经典,以学导修、以修证学。积极探索引进优秀僧才机制,多渠道,多方式,不拘一格地吸引各类优秀僧才。加大僧才的引进力度,参照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的做法,用事业单位的编制招聘一定数量的佛学研究生、博士到市佛协工作,专门从事佛教文化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中国佛学院和其他佛学院的毕业生来梵净山弘法,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佛教人才队伍。

(四)开展佛事和佛法研讨活动,大力弘扬梵净山地域文化

佛事活动是传播佛教文化的载体之一,旅游是梵净山佛教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开展佛事活动,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向公众传播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既提升了人气、又增加了群众的财气。一是积极寻求与四大佛教名山合作,礼请高僧大德进驻梵净山,开展弘法、讲法、传法等活动。以高僧大德的名气、修为吸引海内外信众到梵净山参法。二是佛事活动经常化,除僧人的早晚功课外,定期举办弥勒菩萨诞,释迦牟尼佛出家,释迦牟尼佛涅槃,释迦牟尼佛诞,燃灯佛诞,释迦牟尼佛成道等节日佛事,举办盂兰盆会和水陆法会等大型佛事活动。三是组建研究机构,借鉴四大佛教名山的经验,成立梵净山佛教研究会等机构,创办《梵净山佛教》等研究刊物和佛教信息网站,落实必要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确保研究工作正常开展。四是要定期举办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中国梵净山弥勒文化节等多形式的学术研究活动,着力搭建研究交流平台,加强梵净山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及国内外佛学界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凝聚海内外广大信众认识梵净山、走进梵净山、宣传梵净山。

(五)打造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传播梵净山佛教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养生佛缘地,清凉梵净山”为主题,开发以烧香还愿为主题的梵净山礼佛朝拜产品,满足老年信众和游客的需求;以高端客人为主体,开发以佛果、佛茶、佛药种植、采收、品鉴为主题的佛事体验游产品;以厌世、悲观等少数人群为主体,开发参与性强的带发修行、感悟禅宗的佛事深度体验游产品,让客人通过深度体验,感悟佛家的清贫与坚持,树立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信心。针对佛教旅游产品的需求,在专业市场上重点开发老年人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两个市场,加大对广州、香港、韩国、东南亚等佛教客源市场的推介,力争到2017年,梵净山游客结构比例中,佛教旅游人次占总人次的30%以上,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35%以上。

五、梵净山佛教文化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一)严格执行规划

目前,《梵净山四大皇寺四十八脚庵复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正在制定《梵净山四大天寨十八罗汉村规划》。要按照《梵净山四大皇寺四十八脚庵复建总体规划》,在佛教寺院的恢复重建和四大天王寨、十八罗汉村打造中,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做到既方便信众,又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从精品上着力,使寺院建设做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二)统筹景区管理

进一步理顺梵净山旅游景区管委会与梵管局、三特公司、梵旅投公司、江口县、印江县、松桃县的关系,由管委会负责景区的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保护工作,杜绝九龙治水、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现象。强化梵净山旅游景区管委会宗教管理职能,赋予管委会宗教执法职责,加大对梵净山僧团的统一管理,杜绝市、县民宗部门管不到、管不了的问题,促进梵净山佛教文化健康发展。

(三)抓好文化传承

抓好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工作,把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论坛打造成为国际佛教文化活动品牌。抓好佛学院建设,为梵净山僧团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僧侣人才。认真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在研究中做好佛教文化的传承。抓好佛事活动的举办,通过弘法扬道传承梵净山佛教文化。

(四)抓好生态保护

以生态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让佛教的生态智慧与伦理规范参与构建梵净山生态文明,培育市民、信众和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使梵净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好,佛教文化积淀更深厚,生态文化与佛教文化更加相得益彰,成为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典范,凸显梵净山自然生态与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