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36 圆叶牵牛
所属图书:《贵州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识别手册》 出版日期:2014-01-01 文章字数:538字

36 圆叶牵牛

药材名称:牵牛子 药材编号:480 基源编号:668

【别名】喇叭花、牵牛花。

【基源】旋花科牵牛属植物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

【识别特征】一年生缠绕草本,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长4~18cm,宽3.5~16.5cm,基部圆心形,顶端锐尖、骤尖或渐尖,通常全缘,偶有3裂,两面疏或密被刚伏毛。叶柄长2~12cm。花腋生,单一或2~5朵着生长在花序梗顶端成聚伞状花序。花梗长1.2~1.5cm,萼片近等长,长1.1~1.6cm。花冠漏斗状,长4~6cm,紫红色、红色或白色,花冠管通常白色,瓣中部于内面色深,外面色淡。雄蕊与花柱内藏。雄蕊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径9~10mm,3瓣裂。种子卵状三棱形,长约5mm,黑褐色或米黄色。

【生境及分布】生长在田边、路旁或山坡灌丛中,多栽培。分布于都匀、兴义、遵义、清镇、息烽、修文、开阳、贵阳、龙里等地。

【入药部位】种子。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果实,晒干,除去果壳杂质,取出种子。

【功能主治】祛痰逐饮,利水通便,杀虫消积。主治腹水,水肿,痰多咳喘,便秘,食滞虫积,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等。

【附注】该物种在贵州分布广,易于栽培,可进行开发利用。

贵州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识别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