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95 吊石苣苔
所属图书:《贵州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识别手册》 出版日期:2014-01-01 文章字数:538字

95 吊石苣苔

药材名称:石吊兰 药材编号:255 基源编号:133

【别名】岩豇豆、石吊兰。

【基源】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识别特征】小灌木。茎长7~30cm,分枝或不分枝。叶3片轮生,有时对生或几片轮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革质,形状变化大,线形、线状倒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少有狭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5~5.8cm,宽0.4~2.0cm,顶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形、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花序有1~2朵花。花序梗纤细,长0.4~2.6cm。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长3.5~4.8cm,无毛。筒细漏斗状,长2.5~3.5cm,口部直径1.2~1.5cm。上唇2浅裂,下唇3裂。蒴果线形,长5.5~9.0cm,宽2~3mm,无毛。花期7~10月。

【生境及分布】生长在海拔300~2000m的丘陵、山地林中树上或岩石上。贵州各地均有分布。

【入药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淤通络。主治风湿痹痛,咳喘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腰腿酸痛,跌打肿痛等。

【附注】该物种与近缘种及其变种比较相似,应注意鉴别。

贵州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识别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