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1 淡竹叶
所属图书:《贵州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识别手册》 出版日期:2014-01-01 文章字数:627字

11 淡竹叶

药材名称:淡竹叶 药材编号:381 基源编号:114

【别名】山鸡米、淡竹米。

【基源】禾本科淡竹叶属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识别特征】草本,须根中部膨大呈纺锤形小块根。茎秆直立,疏丛生,高40~80cm,具5~6节。叶鞘平滑或外侧边缘具纤毛。叶片披针形,长6~20cm,宽1.5~2.5cm,具横脉,有时被柔毛或疣基小刺毛,基部收窄成柄状。圆锥花序长12~25cm,分枝斜升或开展,长5~10cm。小穗线状披针形,长7~12mm,宽1.5~2.0mm。颖顶端钝,具5条脉,边缘膜质,第一颖长3.0~4.5mm,第二颖长4.5~5.0mm。第一外稃长5.0~6.5mm,宽约3mm,具7条脉,顶端具尖头,内稃较短,其后具长约3mm的小穗轴。不育外稃向上渐狭小,互相密集包卷,顶端具长约1.5mm的短芒。雄蕊2枚。颖果长椭圆形。花、果期6~10月。

【生境及分布】生长在海拔700~1000m的山坡林下或沟边路旁阴湿处。贵州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入药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6~7月将开花时,离地2~5cm处收割地上部分,晒干,扎成小捆后连续晒干,夜间不能露天堆放。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主治牙龈肿痛,烦热口渴,口舌生疮,小儿惊啼,小便赤涩,淋病等。

【附注】该物种在贵州分布较广,产量及蕴藏量大。该物种与同科植物显子草Phaenosperma globosa比较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后者须根中部不膨大,而呈小块根。

贵州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识别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