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鲁迅赞赏的“乡土作家”蹇先艾
所属图书:《遵义史话》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841字

鲁迅赞赏的“乡土作家”蹇先艾

蹇先艾(1906~1994)被评入“20世纪贵州最佳20部(篇)文学作品”的篇目,是发表于1929年的短篇小说《在贵州道上》,而他的成名作则是发表于1926年1月的短篇小说《水葬》。

《水葬》描述了一个发生于贵州乡间的悲惨故事:被贫困逼得走投无路的骆毛,因偷盗被乡人按“古已有之”的乡间习俗处以死刑——水葬;好奇的村民们形成围观的人群,挤进挤出,充当着麻木的看客;而骆毛被处死后,她衰病的老母亲还倚门而望,等待着赡养她的儿子归来。

鲁迅先生将这个短篇作为“乡土文学”编入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在该集的“导言”中评价说:“……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贵州很远,但大家的情景是一样的。”蹇先艾由此而成为有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出生于1906年10月,《水葬》发表时还未满20岁。

蹇先艾后来于1984年发表于《文艺报》的《我所理解的“乡土文学”》一文中说:“据我所知,‘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作者,大都是在北京求学或者被生活驱逐到那里,想找个职业来糊口的青年,他们热爱他们的故乡,大有‘月是故乡明’之感,偏偏故乡又在兵荒马乱之中,‘等是有家归未得’,不免引起一番对土生土长的地方的回忆和怀念。”

1928年,蹇先艾曾回过故乡遵义,对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体验,代表作《在贵州道上》就是这一次回乡探亲的成果。蹇先艾的作品,不但对山乡人民、特别是下层劳动者的悲苦命运寄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而且形象地揭示出他们的不幸,不仅仅来自陋俗恶习,更主要的是兵、匪、官、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等社会、阶级的原因。如《盐巴客》《乞丐》《到镇溪去》《春和客栈》《谜》等短篇小说皆如此。1949年以前,他共发表了近100篇短篇小说,620多首诗歌;出版了8部短篇小说集、1部中篇小说集、3本散文集、1本杂文集,还翻译了《美国短篇小说集》。蹇先艾既是国内外知名的乡土文学家,也是大家公认的贵州新文学的领军人物。

遵义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