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浩大的杨龙喜起义和号军起义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朝廷将战争损失及巨额赔款转嫁到农民头上,人民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过去,田赋为产量的十分之一,现在却为三分之一,增加了几倍;官员又遍地设卡,连零星物品也征收厘金;屯军与官绅掠夺农民土地以种鸦片;外国教会势力与民众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咸丰四年至同治十一年(1854年-1874年)长达21年的时间里,贵州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咸同起义。在黔北主要为杨龙喜起义和号军起义。
(注: 白号军朱明月部起义发布的告示)
杨龙喜起义爆发于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初四。杨龙喜,名凤,桐梓九坝人,时为桐梓县差役。另一领导人舒光富,人称舒裁缝,遵义县芝麻坪人,参加独山杨元保起义失败后来到桐梓。时桐梓知县张克纶,贪得无厌,横征暴敛,激起全县绅民及一些胥役的不满。杨龙喜与舒光富在九坝宣布起义后,八月初六即率千余人占领桐梓县城,建立江汉政权,改九坝为赛波府,桐梓为兴州。杨龙喜以江汉皇帝名义布告天下,谴责清朝统治者“严派军需,逼捐加税”,决心“除暴虐,安良善”。十月,派李时荣率千人攻占仁怀,将仁怀更名为开州,并把起义军势力发展到四川的綦江、合江和南川一带。杨龙喜率主力攻克娄山关,直逼遵义城下,扎营雷台山(在今红花岗区延安路中段东侧)。围困遵义时,起义军已发展到两万多人,分三路攻打黔西、绥阳和正安。
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上旬,清政府调川、黔两省官军“合剿”。官军一月三十日攻占赛波府,继而占领兴州与开州。攻绥阳、正安的义军也遭重创。杨龙喜率部于二月初二日撤离遵义,经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都匀、麻哈,四月二十二日,败于石阡葛彰司,杨龙喜受伤自刎。舒光富回到芝麻坪,组织余部与官军对抗,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初三日在漆树湾被官军杀害。起义最终失败。
今桐梓九坝有起义军点将台、兵工厂、造币厂遗址;围遵义城时的雷台山营盘为遵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咸丰五年至同治七年(1855~1868年)声势浩大的号军起义,是由白莲教的支派斋教、灯花教等组织发动的,这是贵州农民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以不同颜色的旗帜、头巾为标记,分为红号、白号、黄号、青号等几支。杨龙喜、舒光富起义失败后,余部有的也加入了号军。在黔北影响较大的,有刘仪顺领导的白号军,何得胜领导的黄号军,石洪明、谭继虞、吴元彪分别领导的青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