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与播州茶仓、中央实验茶场
遵义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产茶的记述,上述各州全部或部分地域在今遵义市境内。宋代《国史补》记载,在五代时都濡茶就作为贡品进贡(都濡在今务川)。宋黄庭坚《煎茶赋》有“黔阳之都濡高株”句,《阮郎归》有“都濡春味长”句,对都濡茶予以赞美。明初建播州茶仓,为当时西南四大茶叶贮藏交易中心之一。自唐以来,推行“以茶易马”之法,明代对茶的控制更加严格。洪武三十年(1397年)七月,命置成都、重庆、保宁三府及播州宣慰司建茶仓四所,就近收贮茶叶,商人交易及与藏区市马。正统五年(1440年)朝廷“罢播州茶仓”。
历史上,遵义民间产茶、饮茶主要为老鹰茶、苦丁茶、青毛茶、甜茶等。民国年间,由湄潭中央实验茶场于1940年研制成功红茶“湄红”和绿茶“湄珍”。遵义解放后,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茶产业。至2009年,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476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91家,国家及省市龙头企业16家,产品有绿茶、红茶、花茶、边销茶、乌龙茶、保健茶等数十种。主要名优茶有:湄潭翠芽、凤冈富锌富硒茶、遵义毛峰茶、湄江茶、龙泉剑茗、贵州银芽、“遵义红”红茶、春江花月夜牌明前毛尖茶、绿宝石茶、朝阳翠芽茶、世荣牌桴焉茶、仡佬玉翠茶、仡佬银芽茶等。
湄潭中央实验茶场旧址,位于湄潭县城万寿宫和象山。1939年4月,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派遣王涛、张天福、李联标、朱源林等茶叶专家赴贵州茶区选址创建茶叶科学研究机构和生产出口基地,最终选定了湄潭。同年9月建立湄潭实验茶场,简称“中央实验茶场”,任命由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刘淦芝为场长。茶场陆续收购校场坝土地75.4公顷种茶,在象山开垦37公顷示范茶园,以茶叶、油桐、油茶、乌桕、小麦以及森林为主要研究对象。1941年中国茶叶公司退出,茶场机构全称为中央实验研究所湄潭实验茶场。1946~1949年称农林部中央实验所湄潭桐茶实验场。今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当年,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央实验茶场的40多位茶叶、农艺、森林、昆虫等专业的专家,进行茶叶、油桐、乌桕等农作物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茶叶科学方面,他们对湄潭茶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开创在湄潭大面积种植茶树的先河,研制成功红茶湄红和绿茶产品,发表了《论发展贵州茶叶》《贵州湄潭茶叶之试制》《湄潭茶产调查报告》《茶树育种问题之研究》等论文和调研报告,为湄潭乃至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