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年前的古人类——“桐梓人”
1972年冬,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振标、王令红、张银运、吴茂霖等人组成野外工作队,对桐梓县九坝镇岩灰洞进行了系统发掘。至1983年,共发现了7枚人类牙齿化石(1972年冬吴茂霖、张振标等在岩灰洞内堆积第四层清理出土2枚;1980年4月蔡回阳、王新金在搬运至洞外的原堆积散土中发现1枚;1983年4月吴茂霖等在搬运至洞外的原堆积散土中又发现4枚)。据沈冠军、曹泽田1992年用铀系法对第3、4层堆积下的流石和石笋样品进行的年代测定,铀系年龄数据为24万年,是贵州较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7枚人类牙齿化石中以1972年发掘的2枚研究最为成熟。右上内侧门齿为一老年个体所属,粗壮呈铲形,有发达的底结节,齿冠侧缘向舌面增厚,牙齿的齿根趋向根尖逐渐变细,齿根两侧无沟的痕迹,在颈部齿冠和齿根直接相连,无收缩,齿冠和齿根的交界在唇面和舌面大致处于同一水平。与“北京人”同类牙齿十分相似,齿根接近“尼安德特人”。前臼齿为年轻个体所有,不完整,齿冠颊面和颊侧齿根缺失,齿冠的颊舌径和近中远中径都较大,显得相当粗壮,颊侧近中远中径大于舌侧,舌面呈球面隆起,但横向曲度比矢向曲度大,致使舌面显得陡峻,无凹陷或脊。这是迄今为止贵州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属更新世中期的猿人化石,被命名为“桐梓人”。《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摄制了新闻专题片《“桐梓人”的故乡》。
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进化史上的关键一环,在这以前,仅发现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70万年前的蓝田人、60万年前的北京人、50万年前的马坎人、40万年的长阳人、30万年的丁村人、10万年的观音洞人、4万年的柳江人。唯独空缺2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化石。“桐梓人”的发现正好连接上这一人类发展进化的链条。并且在三枚人牙化石上发现牙冠釉质内有黄色小凹坑,经专家研究,这是古代地质环境中氟富集造成的氟性斑釉齿病痕迹,是目前我国最早的氟病例,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与人类牙齿化石伴生出土的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有金丝猴、长臂猿、硕豪猪、古爪哇豺、大熊猫、最后鬣狗、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等25种。其中古爪哇豺、化石大熊猫、最后鬣狗、东方剑齿象、貘和中国犀等六种为绝灭种,时代属更新世中晚期。
在岩灰洞中共找到石器材料12件,大部分是以燧石为原料,以刮削器为主,类型单调,加工粗糙,用锤击法打片,自由手法修理,以单向加工为主,错向加工的仅一件标本,表现出较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其中大量炭屑和烧骨,科学家倾向于是远古人类用火的证据。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所知的华南地区最早的用火痕迹依据。
(注: 桐梓县九坝镇岩灰洞)